馮玉祥將軍曾寫過一首“打油詩”:“鳥愛巢,不愛樹,樹一倒,無處住,看你糊涂不糊涂。”假如把歷代皇親國戚、官僚權(quán)貴比作“鳥”,那么他們所依賴的“樹”,無疑就是各自的江山了。只要這個江山不倒,他們的“巢”必然是風(fēng)光無限。不過,假如大廈傾倒,其“巢”只能是“傾巢之下,安有完卵”了。故而聰明的“鳥”們都會既愛“巢”更愛“樹”。道理很簡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然而遺憾的是,歷史上這樣聰明的“鳥”太少,而糊涂的卻很多。
1644年,華夏大地出現(xiàn)了四個皇帝:剛在盛京即位的清朝皇帝福臨;定都西安的大順皇帝李自成;在成都登基的大西皇帝張獻忠;正統(tǒng)“法人”大明皇帝崇禎。這一年,多爾袞率軍入關(guān)勢如破竹,李自成軍所向披靡直撲京師,大明王朝面臨著滅頂之災(zāi)。崇禎急令“勤王”之師星夜趕來。但要命的是,國庫空空如也,軍餉哪里來?于是皇帝下令:皇親國戚、官僚權(quán)貴依官爵捐獻。這下“鳥”們可炸開了鍋,紛紛在皇帝面前哭窮。礙于皇帝的嚴令和情面,眾“鳥”們勉強交出二十萬兩銀子。然而,李自成進京后,抓住這些人嚴刑拷打,這下銀子如雨后春筍般都冒了出來……大順軍一共得到七千多萬兩的白銀。明末的這些皇親權(quán)貴把“愛巢不愛樹”的“糊涂”,可謂演繹到了極致。
如果說明末的那些“鳥”們是太愛自己的錢“巢”了,那么清末的貴胄則是太愛自己的權(quán)“巢”了。1908年,大清江山在幾十載的風(fēng)雨飄搖中,又走入了這個注定是更難熬的一個年頭。光緒和慈禧在這一年同時死去。立憲運動洪流滾滾,革命黨的炸彈到處炸響,此時的清廷若想保住大“樹”,最好的辦法是向人民讓權(quán),至少是把朝廷這個私有公司變?yōu)楣煞葜啤H欢麄兲珢蹤?quán)了,這一年頒發(fā)的《欽定憲法大綱》便是個明證,“大綱”共二十三條,其中十四條都是維護皇上大權(quán)的。1911年,大清就要走入墳?zāi)梗搅诉@步田地,“鳥”們?nèi)允撬浪雷プ?quán)力不放。這年成立了新內(nèi)閣,十三人中滿洲貴族占了九人,九人中皇族就占了七人。一時全國輿論大嘩,譏諷為“皇族內(nèi)閣”。
“樹”一倒,“巢”毀“鳥”亡,什么也沒有了。崇禎的嬪妃、子女、親戚自殺和被殺的難以計數(shù)。假如他們當初能開明些,“大公無私”護住明朝這棵大“樹”,何至于有這么悲慘的下場。而辛亥革命后,大清皇帝還想像東瀛天皇那樣享受“萬世一系,永永尊戴”之地位,連丁點的可能也沒有了。皇族后裔則紛紛改姓易名,流落民間,滿族人都瞞稱自己是漢族。“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一切都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