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漢字,識中國
漢字是表達的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它還帶著與生俱來的歷史溫度和文化內涵。陳寅恪先生說:“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贝_實,每一個字的誕生,都有諸多構成因素以及變化與演進特點。其中一些漢字甚至記錄和承載了文明的進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點、國家的發展,它們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核心,樹立了中華文明的旗幟。
年復一年,當時間在每一樣東西上刻下年輪,“年”字已經與時間密不可分——對于中國人來說,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也許就是過年。為什么人們感嘆如今的年味兒越來越淡?我想是因為“年”原本豐富的內涵越來越少,慢慢地只剩下了時間。其實,“年”字所表達的意思中,與時間無關的那些才是更重要的,那就是:收獲、希望和詩。
不過還是要從時間說起。
在現代漢語2400多個常用字中,“年”字的使用頻率排名高居第27位,超過了“著”、“就”、“那”等常用字。而帶“年”字的詞語、成語超乎想象,僅是以“百年”二字開頭的成語就有十多個。而在這些詞語中的“年”,幾乎都是表示時間。
“年”字用于表示時間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一年為“載”,表示天體星辰運載一周之意;夏代稱一年為“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一年為“祀”,表示四時已過,該編史造冊、奉祀神靈祖先了。雖然在唐肅宗時又曾一度將“年”改回“載”,但為期很短,又復稱為“年”——如今在書面語言中,有時還會出現用“載”字表示一年的情形,顯然是受了古時稱謂的影響。
實際上,雖然商代稱一年為“祀”,但“年”字至少在商代已經存在。這個結論并非后人臆造,殷墟出土的大量商代甲骨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在甲骨文里,“年”字就已經出現,而且還是頻繁出現的。
甲骨文被契刻在龜甲、獸骨上,是專門用于占卜的文字,所以甲骨文的另一個名字是“甲骨卜辭”,也就是說,甲骨文中主要表達的事項是先民對于上天的祈求。在商代的甲骨文中,留下了許多“年”字最早的身影,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其受年”,翻譯過來就是“收成好嗎?”——這里有一個完整的卜辭例子,原文是“甲午卜寧貞 北土 受年 甲午卜寧貞 北土不其受年 二告”,研究甲骨文的專家為我們直譯出了這看似天書的文字:“甲午這一天,主管貞卜的寧進行貞卜活動,北土能取得大豐收嗎?北土不能取得大豐收嗎?禱告了兩次。”
“其受年”在甲骨卜辭中頻繁出現,表明了商代人們對農業的重視。商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部落,當商人一次次在龜甲、獸骨上虔誠地刻下“年”字祈求豐收的時候,似乎已經注定了農耕文明也將深深刻在中國的歷史中,再也無法抹去。
古代四大文明,惟一沒有中斷并一直延續至今的就是中華文明,直到今天,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明貫穿了中國的“上下五千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農耕文明是一種善的文明,它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它不需要培養侵略和掠奪的戰爭技藝,而是需要掌握爭取豐收的農藝和園藝;它無需培養爾虞我詐的商戰技巧,而是企盼風調雨順,營造人和的環境。盡管農耕文明也不都是田園牧歌,也有爭斗和戰亂,但較之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具有質的不同。
在農耕文明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收獲,人們對此寄予了無盡的希望。在甲骨文中,“年”字是一個人背著一捆“禾”的樣子。這是一大捆“禾”,沉甸甸的,把人的腰都壓彎了。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此刻這個先民的心中,一定充滿了喜悅。
甲骨文的“年”字在當時怎么念,我們已無從知曉。也許念ren,也許念he,是什么時候變成nian的呢?到了金文,“年”還是老樣子;而到了小篆,“年”寫作“■”,《說文解字·禾部》對此的注解是:“■,谷熟也。從禾,從千聲。”這想必就是“年”字讀音的來歷。此時,它的含義沒有變,還是五谷成熟的意思,至于“人”變成“千”,“千”字本來表示“有裝飾的人”,所以這一次從“年”到“■”的變化,可以理解成年年豐收使人變得富裕,開始穿金戴銀了。
“年”字演變為時間的代名詞,還是和“人背禾”的字形有關。
可以這么說,如果中華文明起源于長江流域,一種非??赡艿那闆r是,“年”字不會由最初表示收成的意思演變為時間的代名詞。為什么?禾在古代指粟,即今之小米,原產于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語言學家黃現璠在其著《古書解讀初探》一書中說道:“必先有禾之種植,而后有年字之發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边@就是說,沒有禾就沒有“年”。
《說文》中對“禾”的解釋是:“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焙痰纳L成熟過程從春到秋,跨越時間很長。而長江流域則是中國水稻的發源地,稻的生長速度非常快,最快三到四個月,就能完成從發芽、開花到成熟的過程,因此在氣候溫和的地區,一年可種三期稻。設想一下,如果“年”字最早不是“人背禾”,而是“人背稻”,那么它應該不會有機會來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這樣漫長的一個輪回。
原始農業社會時期,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先民發現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時觀測出天體運行與地上農作物生長之間的規律,即所謂“觀象授時”。在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來用干支紀年、月、日的辦法,這就是歷法的雛形。歷法的出現,促成了“年”字的演變,“年”就這樣從五谷成熟到了四季更替,在歷法中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究竟一年從哪一天開始,需要歷法予以明確。每年的第一月稱正月,為歲首。史料證實,夏朝的正月是現在我們所用的陰歷一月,商朝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直到漢武帝時,才正式確定陰歷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與今天相同。
漢武帝之前的人們,不確定什么時間過年。而今天的中國人卻要過兩個年,一個是公歷新年,一個是中國年。這兩個年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分量截然不同。公歷新年分量很輕,即便是在千禧年這樣千年一遇的時刻,人們雖然喜悅,然而也就僅僅是喜悅而已,因為new year對中國人來說,除了時間的交接,沒有別的特殊含義,吃什么無所謂,也沒有別的事情好做。中國年的分量卻很重,它承載了太多文化,需要做的事情也很多很多。
公歷的新年準確地表示了地球公轉的時間,地球繞太陽一周后又回到了起點。而中國新年則在人們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人們期盼著又一個春天即將到來,播種的季節即將到來。所以中國人的年,不是地球公轉一周,而是四季輪回一遍。雖然二者是同一件事情,或者說是因果關系,但兩者的差異卻表明了中國人和西方人在看待事物上的根本差別。有些人說西方人是直腸子,而中國人說話做事總是喜歡繞幾個彎,體現在這里,就是西方人看問題,看它的自然屬性,中國人看問題,看它的社會屬性。這是不是西方發展了自然科學,而中國人的人文科學達到了巔峰的一個原因呢?從這個角度解讀“以人為本”,那么可以說,中國人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河水的泛濫、鳥類的遷徙、植物的開花、第一次的結霜,這些都是地球公轉、四季變化帶來的后果。自然科學家會說,結霜是因為氣溫下降到了攝氏多少度,空氣中的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水珠。而中國人會說,啊,又到一年“霜降”時,進而更寫出如“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今朝驚蟄,春分時雨到清明”這樣絕妙的對聯。中國人的表達方式決定了中國的自然科學都蘊含在哲學和詩中。中國人的學問都帶有詩意,中國古代的科學家都是詩人,他們不會用物理和化學的表達方式,但他們卻用詩的語言來描述萬事萬物。中國文化就在詩中,中國的科學也在詩里,這和漢字是分不開的,因為漢字就是詩意的文字。
“年”這個字,本身就有淡淡的詩意,當你寫下“年華”、“年輪”、“似水流年”這樣的詞語時,想必你已有所體會。而過年時,你看那大門上張貼著大紅對聯和威武門神,你看那漫天飛雪中星星點點閃爍的紅燈籠,就已然是一派詩情畫意。
關于中國年的來歷,有很多種傳說。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兩種。一個是說“年”是頭可怕的怪物,它害怕火光和巨大的聲響,人們放鞭炮就是為了趕跑年。另一個說法里也有一頭怪獸,只不過名字變成了“夕”,人們要除掉它,所以才有了“除夕”一詞。一個聰明的小孩想出了燃燒竹節的方法,幫助大家嚇跑了“夕”,這個小孩的名字就叫“年”。兩個故事相比,我更愿意相信后者。因為在中國人的心中,“年”是又一個輪回的開始,是一切美好和希望的開始——它怎么會是可怕的怪物呢?
鏈接·漢字釋義
食
“食”字的古文字下面像一個器皿盛著食物之形,有的字還在旁邊加上幾個點,表示所食的是谷物之類。我國膳食結構與歐美以肉食為主不同,是以谷物為主。從“食”字的古文字看,這種膳食結構古代即已形成。據考證,當時北方吃小米,南方吃稻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