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術的核心范疇是什么呢?就是仁。仁也是儒家給我們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那么儒家的仁,包括哪些內容呢?第一,親親之愛;第二,惻隱之心;第三,忠恕之道。第一和第三條是孔子的,惻隱之心是孟子的。
◎孔子認為愛是有差別的
第一條親親之愛,就是親愛自己的親人。孔子認為,這是人性的基礎,或者說道德的基礎。因為只要是一個人,都會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這是人的天性,不需要教育的。這是道德的人性基礎,不需要論證的,不需要討論的,可以作為一個學說體系的邏輯起點。
親親之愛怎么樣發展為道德呢?孔子又提出兩個概念。一個叫孝,一個叫悌。孝是愛父母。用親親之愛,首先愛的是父母,愛父母是孝。父母要愛,父母的父母要不要愛?也要愛。祖父母的父母該不該愛,也該愛,這樣就往上愛上去了。那么,子女愛父母,父母該不該愛子女?也該。因為儒家的思想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不平等但是對等。儒家思想的特點是主張人與人不平等。
孔子認為子女愛父母,父母愛子女,是雙向的,互動的。
橫向的是什么呢?是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哥哥愛弟弟,叫做友,弟弟愛哥哥,叫做敬,兄友弟敬,也是雙向的,對等的。堂兄弟、表兄弟、諸兄弟都要愛,相當于兄弟的同學也應該愛,相當于兄弟的老鄉也應該愛,相當于兄弟的戰友也應該愛,相當于兄弟的同事也應該愛,相當于兄弟的少數民族和外國人也要愛,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就是孔子的親親之愛。
而墨子認為愛就不應該有等級,他主張人人平等。墨家認為,必須給所有的人相同的愛,一模一樣的愛叫“兼愛”。兼愛就是無差別的,無等級的,完全一樣的愛。而且墨家認為儒家這種等級根本就沒有道理。這就是儒墨兩家爭論的焦點所在,仁愛還是兼愛。
◎每個人都應該有“惻隱之心”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不忍心人家無緣無故受到傷害的那份心。
孟子的惻隱之心是在他和齊宣王談話的時候提出來的。孟子要用孔子的仁愛說服各國的國王實行仁政,他跟齊宣王談過,努力想做齊宣王的思想工作。
他說:大王,我聽說有這么一件事,有一天有一個人牽了一頭牛從你跟前走過,你讓人把這頭牛放了,是嗎?齊宣王說是。孟子說,你為什么要把這頭牛放了?齊宣王說,那天有個人牽頭牛從我這兒走過去。我看見那頭牛渾身發抖,流著眼淚,我很難受。我說你們牽那牛干什么去?他說殉鐘。要殺一頭牛,用牛的血涂在鐘上,這個鐘才能使用。我說把這個牛放了,換只羊,就這樣一件事。
孟子就問齊宣王,請問大王,你為什么要把這頭牛放了呢?齊宣王說,我受不了,想想它沒有什么錯誤,沒有罪怎么能殺它呢?所以放了。孟子說,換成羊,難道羊就有罪嗎?羊不也是沒罪嗎?齊宣王說,是啊,后來我才想起來羊也沒罪啊。
孟子說,我告訴你為什么換成羊,因為你沒有看到羊。如果再換一只羊過來,它又是哆哆嗦嗦,你會換成狗,如果狗又是這樣,你會換成雞了。你看見它就受不了,這就是惻隱之心,這就是仁愛,有了這份心就可以實行仁政。一頭牛沒有罪,無辜被殺害你都受不了,你用這種心對待你的群眾,你不就是仁君嗎?這樣的話天下不就是你的嗎,你不就可以實行王道了嗎?
齊宣王說,好像是啊。先生您講得好。孟子說,那你就做吧。齊宣王說我做不了。孟子說,你怎么就做不了?齊宣王說,哎,寡人有疾。喜歡錢,不能實行仁政。孟子說沒有關系,錢是個好東西,誰不喜歡錢啊?大家都喜歡錢,大王喜歡錢是正常的,問題是你喜歡錢,老百姓也喜歡錢,你讓老百姓也有錢,你們一起有錢,不是很好嗎?
孟子的東西當時不會有人聽,但仍然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這個觀念寶貴在什么地方?就是我們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而我們愛心表現在普通的小事情。比方說,我們出入彈簧門的時候能不能做到回頭看一眼,看看后面有沒有老人?有沒有殘疾人?有沒有抱小孩的?因為彈簧門出去以后,一彈回去把老人打到了,上電梯的時候你看一下外面有沒有人?遇到老人家、殘疾人,過馬路的時候能不能順手攙一把,這個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很容易做,但是做與不做,差別很大。
◎第三就是忠恕之道
這是孔子提出來的,什么叫做忠?就是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自己想成功讓別人成功,自己想幸福讓別人也幸福。這是積極的推行仁道。什么叫寬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積極的行仁道和消極的行仁道,哪個更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因為積極的行仁道就是忠,第一一定做得到。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實際上孔子自己更看重的也是恕。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話非常的有道理。真的我們每個人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保你一輩子都很好,一輩子人際關系都很好。再笨的人都能做到。現在這句話已經鐫刻在聯合國大廈上,而且成為世界宗教領袖的一個共識,就是人與人,國與國,宗教與宗教,文化和文化和平共處的兩項原則,叫“黃金準則”。第一,把人當人。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孔子的仁愛不但是我們國人的寶貴遺產,而且已經成為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但是我在這里要補充一句,我對莊子的觀點更加贊成。孔子的主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莊子的主張,是我總結出來的,不是莊子自己親口說的。“己所甚欲,勿施于人。”這一條咱們中國人尤其要做到。
莊子講了一個故事,他說,太廟的豬圈里養了一頭豬,這頭豬是準備在祭祀的時候殺了敬神敬祖宗的,所以要求這頭豬身體非常健康,不但身體要健康,心理也要健康,這頭豬必須是非常愉悅地去做犧牲品。但是官員發現這頭豬非常地郁悶。
按照莊子的思想,如果你真心為這個豬好,就讓它在豬圈里面吃酒糟,不要殺它它更高興。莊子的思想是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這里強調的是對每個生命個體的尊重,每個人是獨立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志、自己的選擇,應該把這個選擇權交給每個人,不要把自己的好惡和追求強加給別人,比方說你的子女。我覺得中國的家長,如果能做到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對于中國兒童的教育一定是很有好處的。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