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古人如何納涼避暑呢?筆者閑暇穿行于浩如煙海的詩林中,尋覓到不少描述古人消暑納涼的名篇佳作。在炎炎夏日品讀這些膾炙人口的避暑詩,令人頓感涼爽愜意。
古人避暑,首選臨水的亭臺橋畔。宋代詩人楊萬里在《暑熱游荷花池》中寫道:“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把盛夏的炎熱與乘涼的快意寫得栩栩如生。宋代陸游的《橋南納涼》詩云:“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塘自在香。”詩人拄杖追涼到橋南,此時月明風清,星河半落,涼意襲人,十分爽快。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所寫的也是水邊納涼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夏季的山林,樹茂林密,風清氣爽,自然也是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唐代高駢《山亭夏日》詩云:“綠樹濃蔭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山亭古樹參天,人跡罕見,薔薇飄香,周身清涼,好一幅別開生面的山中消夏風俗畫。元代釋英《山中景》詩云:“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面火花飛。”城鎮赤日如烤,而山中樹木青翠,峰高氣清,微風繞屋,到此消暑,使人涼意驟生,煩熱頓消。宋代梅堯臣也喜歡到寺院去尋幽。其《中伏日妙覺寺避暑》詩云:“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禪房花木蔥蘢,長廊曲徑幽深,佳茗入口,涼自心生,詩人自然是樂不思蜀。唐代詩人王維在陜西終南山下建有竹里館,并作詩詠之:“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除了選擇幽靜之所來避酷暑外,古人還以清涼飲食來解暑氣。冷飲消暑見之于詩中的有杜甫的“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詩人將顯貴之家公子小姐吃冷飲消暑的情景寫得頗為形象逼真。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楊萬
里的詩:“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表明當時就有“冷飲”公開出售。
“六月紅云不肯移,清心自合勝炎曦。”古人認為,清心靜氣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詩人白居易作《消暑詩》曰:“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詩人獨坐院中,修身養性,迎著臨窗的徐徐涼風而怡然自得。白居易也有詩為證:“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宋代詩人陸游也作詩:“竹梢露滴驚殘夢,荷葉風翻送早涼,暑用酒逃猶有待,熱憑靜勝更無方。”勸世人面對酷暑,不要慌亂,一定要心平氣和,寧神靜氣,涼意自至。看來,“心靜自然涼”,確實是一劑消暑良方!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