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江南的人,慣看“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景,覺得不過是尋常相識。而對于遠離故鄉的游子,熟悉的風景因“距離美”變得親切珍貴。濕漉漉的煙雨江南,是旅美畫家楊明義夢中的“常客”;魂牽夢縈的故鄉小橋,是他藝術創作的“主角”。
今年1月至3月,楊明義筆下的“江南百橋圖”在貝聿銘大師設計的蘇州博物館驚艷登場。江南古橋,這些飽經風雨浸潤的“遲暮美人”風姿萬種,是先輩智慧的結晶,是歲月滄桑的見證。古橋無言,靜默地守候著自己的前塵往事。在楊明義的畫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時間流逝里的生命感動,懷想茶熟香溫的江南生活。
楊明義歷時三年多,繪就了江南百橋圖。跨在江南小河上的古橋,輕靈而溫婉,雖然沒有當年新建時秀美的青春容顏,雖然橋下的流水不再如同當年那樣清澈,可是,她們依然頑強地挺立著,倔強地讓過往的行人匆匆經過。每一座橋上,不知道有多少人留下足跡,每一個人都曾有過彩虹似的夢。
不久前,一個煙雨蒙蒙的初春午后,記者輕輕叩開楊明義的家門。他身材魁梧,長發垂肩,看上去不過五十來歲的樣子,身上獨特的藝術家氣質,令人過目不忘。如果他不說自己是蘇州人,猛然看見,是很難猜測他是哪地方人。不過,“一方水土一方人”,楊明義畫江南百橋圖的“緣起”,還是緣于對故鄉的深摯感情。
“水鄉的橋連接著千家萬戶,風風雨雨歷盡滄桑。我畫她們,就是要把家鄉的橋所展示的獨特美留下來,在反復觀察構思又再三推敲的創作過程中,我對先祖留下的偉大遺產越發充滿了敬畏之感。我慶幸生長在古城蘇州,從小浸潤在小橋流水、杏花春雨的古吳文化之中,這些都成為我此生精神上的支撐和追求。”楊明義深情地說。
楊明義對于江南小橋的愛戀與癡迷,就象生長在他心靈上的一棵樹,隨著歲月根深葉茂。隨著時代的變遷,水巷小橋的功能越來越弱化,有的地方拆除了不少承載歲月滄桑的古橋。這使楊明義畫百橋的心愿更加迫切,他擔憂自己鐘情的那些古橋突然哪天不知去向。于是,他馬不停蹄地奔波在江浙之間,尋訪自己心儀的“美人”。
楊明義記錄了他與每座橋的“緣分”,他畫百橋圖的心路歷程,匯聚成了一百篇耐讀的小散文。“原來這里看得到對岸的河面,現已經被眼前沿河居民新擴建的建筑擠掉了,而石橋的欄桿也被墻壁遮住,已不起她的作用了。但在白墻夾縫中的石橋卻反而變得苗條起來,雨淋在石橋上反射出明亮的反光,倒影晃動著,屋前墻上的粉紅色的薔薇花已開。水鄉春天的氣息,蔓延在每個行人的心頭……”讀楊明義的文字,也象他的畫那樣,有種溫暖的濕潤令你感動,引領你走進詩意惆悵的江南。
“上橋的村姑,請你慢些走,讓我好好描繪你那婀娜的身影。”楊明義展現的不是靜態的小橋,而是鮮活的江南韻味,橋上正有人撐著傘輕輕走過,橋下有小船悠悠搖過;其中,有一幅特別富有生活情趣的畫,一群鴨隊正搖搖擺擺地擠上小橋中間,它們爭先恐后,有幾只領頭的鴨子早已熟悉這必經之橋,還趕在主人前頭呢,人們仿佛聽到鴨子們活潑潑地歡叫……
楊明義選取的一百座古橋,不僅有蘇州的老橋,還有紹興、湖州、嘉興的橋。其中,蘇州的橋有60座,紹興的橋有21座,湖州、嘉興等地的橋有19座。看了這些古橋,感受到了吳越之地人緣相親,文脈相連。“垂虹玉帶門前事,萬古名橋出越州”。越州即紹興,有“萬橋博物館”之稱。
楊明義所畫紹興的橋中,有安昌、東浦、斗門、柯橋的古橋。他說:“到紹興,一直使我激動的是交錯在水網之間的迥異造型的橋,看不夠也畫不完。”有一次,他在一位路人的指引下,尋訪到了位于五星鄉的古虹明橋。這是一座很美的多折橋,如長龍般優美地盤旋在水上,有幾處不堪負重傾斜,正是歲月留下的刻痕。此后,他心里始終惦記這座古橋,默默祈禱,保佑此橋長壽!
在百橋圖中,有六幅周莊的橋。楊明義也被譽為“發現周莊第一人”。1978年,他創作《水鄉的節日》,就是以周莊為背景的。楊明義和陳逸飛是好朋友,1982年,陳逸飛從美國來蘇州,楊明義陪他在蘇州跑了四五天,陳逸飛意猶未盡,問還有沒有好地方。于是,楊明義又把他帶到周莊。這便是陳逸飛那幅名畫《雙橋》誕生的“緣起”。后來,哈默把《雙橋》作為禮品送給了鄧小平,周莊因此聞名世界。
楊明義畫的第一百座橋,題為《通向天邊的纖橋》。對纖橋的最早印象,來自他喜愛的電影《舞臺姐妹》,影片中的女主角沿著一條長長的石板纖路,和纖夫一起拉纖,一步步艱難前行。于是,他決心尋找這長長的纖橋。“文革”中,他和同伴從蘇州出發徒步“串聯”去浙江水鄉,走了十多天,步行至紹興柯橋時,腳上磨出了許多血泡。當夢寐以求的纖橋真切地出現在面前,他忘記了疲憊,忘情地把眼中的美景速寫下來。尤其是那長長的古石板纖路,似乎通向天邊,正默默地引領他進入藝術的圣殿……歲月好像永遠定格在這一刻,時間仿佛凝固了,這是纖橋給他的震憾!
自從楊明義畫橋以來,接到無數熱心電話,人們紛紛希望他去畫當地的古橋。“江南的橋是畫不完的。”楊明義意味深長地說。
著名畫家黃永玉為江南百橋圖作序,他在序中說:“從橋頭抵達彼岸將有漫長的回憶和隨想,這是有心人一生美的歷程的縮影。看明義的畫,上了橋,忘了下來。”
記者在蘇州博物館,看到許多參觀者舍不得從“橋”上下來,舍不得離去。由百橋圖,他們想起了故鄉的橋,想起了自己走過的橋。也許還會想起長輩常說的“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南方的橋,準確地說,江浙的小橋像夢,像一個個從未真實過的微笑的小情人。你會細數往日的橋,橋下漣漪,倒影,一絲飄來鬢邊的蛛絲,一線掠過腮邊的初春之風。夜晚的橋燈,早晨的薄霧,草香,穿過橋下的櫓聲,遠處霧里有寂寞的野鳥的呼喚……”這是黃永玉對江南小橋的感覺,而楊明義用畫筆詮注了一座座留在人們心靈深處的橋,呈現了恍如夢境的靜好江南。
楊明義的水墨世界里不僅有橋有荷,還有清風朗月、煙雨迷離,曾出版了《明義畫荷》等畫集。上世紀70年代起,楊明義首創新風格的水墨水鄉中國畫,創造性地表現了江南水鄉的濃郁韻味,深得國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和贊譽。而旅居海外10多年,使他在從遠距離體察家鄉中感覺到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燦爛。
“不管走到哪里,家鄉都是我最熱戀的地方。作為畫家,我們把江南水鄉介紹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江南的美麗。我熱愛我的工作,我覺得我的工作太有意義了。”楊明義不知疲倦地工作,他始終懷著~顆赤子之心,創作的靈感和激情一直熱烈地奔涌著。1989年,他創作的水墨畫《杭州西湖》被選印成特種小型張郵票在華盛頓舉辦的二十屆世界郵政博覽會和杭州同時發行。2006年,在法國舉行的“巴黎,中國美術展”開幕式上,楊明義代表中國美術家把他的江南水鄉作品送給巴黎市長。2008年,《姑蘇瑞雪夜》人選法國盧浮宮國際藝術沙龍展,經法國美術家協會嚴格評選榮獲特別獨立藝術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