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莊靈的訪問約在他位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附近處于半山腰的家中。剛下過雨的臺北很清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霧氣,莊靈和他的太太陳夏生熱情地接待了我。莊老的家很寬敞,視野特別好,收拾得干凈利落,從大大的落地窗向下看,風景這邊獨好。莊老雖已過古稀之齡,從臺灣電視公司退休多年,但仍特別忙碌,除了籌備攝影博物館,還從事多項藝術文化活動,擔當不少賽事的評委工作。和莊老聊天很輕松,絲毫不會感到拘謹,坐在一起喝喝茶,翻翻他的攝影畫冊,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我和父親
“談到我對攝影藝術的追求,不得不提到我的父親和家庭。我出生在對日抗戰烽火中的貴陽,童年在大陸度過。1948年,我們全家隨父親護送第一批故宮文物來到臺灣。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就是父親莊嚴先生,他和母親申若俠女士除了賦予我生命,哺育我長大,更是言傳身教啟導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培養出屬于自己的真正樂趣。父親一輩子服務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艱困的年代,仍奉命守護,不但成為志業,而且一生優游深耕于古代藝術精粹之間,也就成了他個人在書法藝術和文物鑒賞上的功力和眼界。此外,他更是一位非常重視交友、傳統文化與生活趣味的人。由于我從小到大都伴隨父親身邊,因此他的生活言行和思想對我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父親與我的三位兄長既是我的導師,也是我的模特,是我鏡頭下經常出現的人。比如《靈視70》的個展中,我用自小就拍攝父親和家人的一些生活片段來作展覽的中心,用以對他們表達在那個日子艱困、物資匱乏,但精神上卻讓我感到富足年代的追懷;當然也有用這些影像來和今天的社會與家庭作對照,看看是否能察覺體會出上一代文人寬厚、清樸的感覺和風格。我父母、世伯、兄長、妻女都是我攝影創作中最重要的作品,因為他們不止是我的家族相冊集錦,更是臺灣珍貴的影像檔案。”
我的攝影初體驗
莊老興致勃勃地指著其中一張告訴我:“這是我拍攝的第一張照片,當時我還在臺中念初二,父親的同事譚旦冏先生將他自用的一臺雅西卡-D型120雙鏡方盒相機大方地借我帶上獅頭山,為初次畢業旅行的同學們拍照。就是這張成功的照片,讓我有了朝攝影藝術這條路追求的信心。我擁有的第一臺相機——美能達-A型35毫米小相機,是父親在1955年去日本時買給我的禮物,當時他問我想要什么東西,我毫不猶豫說想要一臺自己的相機。
“父親的這個禮物對我有決定性的鼓勵,當時在臺師大念藝術系的三哥莊喆,對于如何取景和構圖也給了我不少關鍵性的概念與提示。作為學生,拍攝的內容除了家人便是北溝村附近的田野、丘陵、溪澗,以及生活在那里的質樸村民。于是,村內的即景、小竹林、挑擔的農夫就成為了我的拍攝對象,我是用一種單純而善良的眼光去注目周遭的一切,并將其一一納入鏡頭中。而父親的好友著名攝影大師郎靜山老伯從臺北到北溝來看他時,偶爾也會帶上一兩張他自己在暗房放制的集錦攝影作品。那些照片的布局、光影和畫藝美感,很自然地成為我最早開始摸索創作時想要追尋的感覺和境界。可能因為當時自己太小又剛剛起步,以至于從來都不敢向郎世伯請教任何有關攝影的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我算是自學成才的,并沒有系統地向人學習過攝影技術,也不懂什么叫沙龍,什么是紀實,只是想把打動自己的熟悉的景物和人物,通過相機讓他們留駐下來。我并沒有想靠攝影來證明什么,但這么多年持續不斷的拍照和體會觀景窗中的事物,陶冶了我的性情。”
“靈”境界
說到創作風格和理念,莊老很謙虛:“我這一生,歷經戒嚴時期的精神壓制、物資匱乏的生活困頓,臺灣各階段的歷史時期,所以在攝影上用的是直截了當的紀實手法。我力圖在我的作品中表現人的本性,自然的本色。我不會迎合每一階段的時尚,雖然臺灣的文化活動向來都有極端化的趨勢,但我不會特意追趕,我不想讓攝影中帶有任何虛假和矯情,也沒有欲望為表現不同觀念而有意營造或進行特別的制作。我的作品類型很豐富,有人像,有風光,但不管何種題材,我在拍攝時一切都憑直覺來取材,借直觀來展現我的攝影審美觀和對攝影題材、內容和處理方式的某些看法。或許這和我的工作經歷有關系。我在1966年考進開播才三年的臺灣第一家的‘臺灣電視公司’擔任攝影記者,從那時候起,我不僅成為了新聞人,也因各種不同的采訪任務,走遍了臺灣全島,并且多次訪亞、美、歐、非大洲,親臨新聞事件現場,不僅開闊了眼界,也增加了不少見識。24年的攝影記者生涯,不但讓我練就了新聞攝影的技巧,而且工作之余我面對自己的攝影創作時,‘真實’和‘自然’便無需思考地成為了我創作的基因和習慣,這一點一直到今天也沒有改變。”
我的退休生活
近日,莊靈在臺北舉行了他創作生涯以來最重要的個展“靈視70”,這個回顧展以時間為軸,除了非常周全地展示了他每個階段的成果,也對他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影響有詳盡的說明。而提到目前自己的生活狀態,莊靈坦言:“為臺灣電視公司工作36年后,我光榮退休了,退休后,我有個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除了堅持攝影創作之外,我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與攝影有關的公共事務上。為了希望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我和多位攝影教育界及文化界的朋友們,從2005年就發起并組織了一個推動成立委員會,開始向攝影界、相關部門和社會大眾傳遞推廣這個理念和訊息。經過各方人員不斷奔走相助,目前‘臺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各項先期籌備工作已經展開了。眼下先進國家和海峽兩岸都非常重視攝影,不但將它列入重要的高等教育體系、成立攝影博物館,并且定期舉辦攝影節等活動,因此我借著已經過了年輕時必須要為生活和工作打拼的階段,如今幸有余暇,就希望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做一些對臺灣攝影有意義的事。”
攝影師簡介
莊靈,1938年生于貴陽,1948年自南京隨父到臺灣,1961年從中興大學森林系畢業后,任職臺灣大學視聽中心,后轉任臺大農業陳列館試聽組兼主任。1965年至2002年任職臺灣電視公司,歷任新聞部攝影記者、采訪組副組長等職。1970年出版《電影藝術雜談》一書,1971年和九位攝影好友發起成立V-10視覺藝術群,參加《現代攝影——女展》。1971年至2000年先后應聘在臺灣藝大、銘傳大學、中國文化大學講授攝影及電視新聞攝影課程。曾舉辦《莊靈訪美攝影特展》、《報道之外》攝影個展、《自然與古典的現代觀念》等多個攝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