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0年代是小型相機的戰國時期,尤其使用35毫米電影膠卷的相機正在強勢動搖127的地位,1934年柯達制式的135膠卷和使用這一膠卷的柯達·萊丁娜(Kodak Retina)相機發布,加速了這一態勢。此后,135相機蓬勃發展,先是和127平分秋色,爾后逐步將127邊緣化。
1929-1939年,美國和歐洲都深陷經濟大蕭條中。有資料表明,這一時期美國家庭平均月薪一度在30美元左右,而一般135相機如柯達旗下的萊丁娜(Retina)或德國產品售價都會超過50美元,對平均月薪而言,大部分135相機在美國當然不會有很好的銷售成果。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阻滯了柯達制式135膠卷的銷量。當然,柯達還有其他規格的產品用以穩固市場。在這種局面下,135相機的平民化也就此被提上日程。
最初將135底片的相機設計成普通工薪階層能夠輕松消費得起的就是IRC公司。IRC公司是International Radio Group的簡稱,1931年在美國Michigan(密歇根州)的Ann Arbor(安阿伯)市成立,之所以公司名稱中有Radio字樣,因為該公司原本是生產收音機的。它的第一臺相機是在1935年底推出、1936年上市,系使用柯達制式135底片的小型相機,因此最初叫Argus Miniature Camera,1937年后統稱Argus。Argus(“阿爾戈斯”或稱“阿格斯”)原意是希臘神百眼巨人,用以象征相機的視攝能力。對IRC而言,由于Argus 相機是涉及135低端的一個嘗試性產品,探索、研究成為公司開發該產品的重要特征,所以公司名稱改成International Research Group,仍然簡稱做IRC。然后,它在1940年又改名為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但很快在1941年再度改名為Argus INC.(百眼巨人公司)。
其實,IRC公司最初以Argus A(圖1)排序形成系列產品,如Argus AF、A2、A2B、A2F等等,一直到A3(圖2)。1937年曾出現過B型,但外觀與A系列風格一致,區別是B型用的是prontor Ⅱ型快門,而不是A系常用的 Ilex快門。因為換Prontor Ⅱ快門后價格較高(達25美元),因此銷量很少,只生產了一年。C系列是Argus品牌中最為龐大的系列,此外還有MODEL系列(非135規格)和AUTRONIC系列等旁支產品。我個人認為A3在設計風格上完全不同于A系的其它產品,是最適合以B型命名的產品,但它卻是A系的晚期型,而A3的繼承產品有一部分則被劃入C系如Argus CC(圖3),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一下A3之前的Argus相機。以往有些文章在評論135相機塑料化時,將功勞歸結于日本產品。但當Argus A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似乎找到了作為小型機象征的135相機塑料化的源頭。膠木是以木粉為填料的酚醛塑料的俗稱,在塑料工業中是較早被廣泛生產的一種材料,其密度1.3-1.4g/cm3。一開始,Argus相機就采用了膠木作為相機機身的材料,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生產和銷售成本,從而抵御大蕭條帶來的影響。在當時,作為135相機的Argus A價格控制在12.50美元這一超低價位,因此,一經推出就在短短幾周內賣出了三萬臺。這個數字在經濟不景氣的當時算得上是成功的。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Argus A這種模式拉近了135機型與平民之間的距離,并帶動了廉價135相機的發展,135產品高中低檔的立體格局也由此形成。進而有人認為,Argus的出現挽救了柯達135膠卷的命運。
如果說Argus A是廉價135相機的探路者的話,那么IRC公司推出的Argus C系列則是普及者,尤以C2(圖4)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與C2同年推出的C型雖有連動測距功能,但卻沒有與鏡頭相連,無法實現同步對焦,使用者需要用連動測距器先調焦并找出對焦距離之后,再在鏡頭上設定這個距離,操作過程繁瑣。C2克服了這個缺點。C3的形制與C2相同,部分版本只多出了附件插座和進行了一些小的改動。實際上,C2是一架技術上相對完善的相機,并影響了其后的一系列產品。
Argus C2于1938年投放市場,連續生產到1942年,與當今的普及型數碼相機相比算是生產周期長的產品了。從機身材料看,它延續了A型的膠木結構,但在外觀上做了較大的改動。單就外觀而言,C2相機是基于一種返古設計理念的產物,它完全找回了古典的方箱模式,只不過將原來的縱向方箱改變成了橫向方箱。當然,這種改變不只是為了便于持握,更重要的是棱角分明的矩形造型也利于開磨具,降低磨具成本,從而控制銷售成本,達到投入產出的理想效益。不過,由于外形過于方整,看上去就像磚頭,所以有人也叫它磚頭機。
其實,Argus C2只是大主體采用了膠木材料,前臉和后蓋依舊是比較厚實的金屬材料,整體設計厚重,加標頭重量達到了800多克,機身框架尺寸130×47×69毫米。雖然是低端相機,但C2的做工并不含糊。相機邊框采用鍍鉻裝飾,就連前臉的取景和對焦窗都鍍以亮鉻,令整機處于矩形幾何的視覺審美中。而且,C2還是一款可換鏡頭的旁軸相機,其接口為M34×1羅口方式。我們手里一款編號241201的相機所配標頭為F3.5 50毫米ARGUS COATED CINTAR,這是一種單層加膜鏡頭,呈藍色。鏡頭采用前置光圈盤來調節光圈(圖5),而不是光圈環,這一設計顯然受到萊茲·艾爾瑪(Leitz Elmar)技術的影響,其彩虹式光圈也達到10片之多,調整中能夠保持良好的同心圓效果,最小光圈為f16。該標頭系整組調焦方式,整體設計看上去很到位,但從實際拍攝效果看,影像反差偏大、并存在一定暗角現象(圖6),畢竟是廉價產品,光學素質無法與高成本的產品相提并論。
當然,最有意思的還是C2相機鏡頭的更換,它需要先將焦距調至最近距離(3英尺)位置,再通過拆卸過輪來旋下鏡頭;而裝鏡頭時還要注意鏡座半齒輪的位置,旋入到逆時針第一齒對準調速盤中央的折像窗,然后裝上過輪并完成固定工作,整個過程極具技術性。這一曾經被認為蹩腳的設計由于與眾不同,如今卻成為無與倫比的一大收藏亮點(圖7),受到相機收藏家們的青睞。甚至有些攝影愛好者也樂此不疲地用這種相機拍照,感受拆卸和更換鏡頭的樂趣,以此懷舊膠片機的中世紀時代。
C2的特色當然不單是鏡頭更換,折像窗同軸調焦盤亦是一大特色。硬幣狀調焦盤在機身上十分搶眼,調焦盤中央是雙窗調焦器的折像窗,別具特色(圖8)。無論是否加掛鏡頭,C2的雙窗(基線裂像)調焦器都可以用來測距,是完全獨立的一個測距系統,和取景窗分立,事實上它就是由獨立測距器(圖9)發展而來的整合于相機上的一個裝置,但當加裝標準鏡頭后亦可通過特別設計的過輪齒和鏡頭實現連動調焦。調焦器的測距范圍為3英尺到無限遠,遠程顯示精度達到100英尺(約30米),這一指標相當完美。
C2采用三葉片鏡后中心快門,獨立上弦,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多次曝光。相機的調速盤位于取景窗一側(圖10),速度范圍10、20、30、50、100、200、300共七擋(這種速度進階并不多見);另設B門,由同軸于快門撳鈕的撥動開關轉換,B門狀態時,所有快門速度失效。
C2采用了工字八牙輪行片機構(圖11),比較早期A型機單邊牙輪結構的產品,雙邊牙輪在行片時會表現得更為平穩,它在膠卷的帶動下每行走八個齒牙(即一個牙輪周)便自動停止,同時外盤式計數器(圖12)前進一格。但輸片與快門釋放并沒有連接關系,這就意味著每次拍照后的輸片都需要撥動計數器旁邊的牙輪離合裝置,以手動方式去解除一次停止鎖。雖然顯得有些繁瑣,但把玩起來卻十分有趣,感覺有些像加裝了135附件的海鷗4A。輸片軸則采用了直徑僅有8毫米的窄縫立棍式結構(圖13),使用時片頭插入窄縫并轉動輸片旋鈕即可掛住膠卷,簡單而牢靠。缺點是,由于軸徑較小而加大了輸片輪的旋轉角度,對膠卷的卷曲度會有負面影響。
C2回片輪設計在相機下方(圖14),這就令整機的操控部分相對分散,互不干擾。有趣的是,相機后蓋設計成極為少見的平板式,且利用明合頁來連接機身(圖15)。而另一側的鎖扣則是更為簡單的L形彈性金屬舌與L形扣接組成,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圖16)。后蓋外觀除鍍鉻裝飾條外,還設計了一個感光度記憶盤,用以記憶使用的膠卷度數(圖17)。
由于沒有附件插座,C2不能插掛附件如硒光測光表或取景器。尤其是取景器,更換其它焦距鏡頭后,取景在C2上便成為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后來要生產諸如C3 MATCHMATIC相機(圖18)的原因。由此判斷,當初C2相機只是預留了可換鏡頭的功能,而并沒有真正去將這個功能實用化。當然,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自制取景器卡座。
C2上市期間,閃光泡還作為人造光源的重要工具。因此,百眼巨人公司為C系產品生產了一系列相應的閃光燈具(圖19),鎂絲閃光泡成為這類相機的又一個常用消耗品。由于C2使用的是中心快門,一般短燃型閃光泡即可實現全速段閃光同步。C2專用的閃光燈具可以直接插在相機上使用,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當手柄(圖20)。
綜上所述,Argus C2是一架借鑒了古典技術又融入了當時一些新技術的135普及型相機,雖然屬于廉價產品,但相機用料厚實,造型另類,其視覺觀賞效果大于使用效果。時至今日,盡管該機堅固耐久,可其主要功能早已不在攝影方面,而是在人們一次次地易手過程中傳承著C系凡而不俗的底蘊,帶給人們膠片機時代的中世紀幻想#8943;#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