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前總統阿卜杜爾·卡拉姆的首次中國之行引起關注,印度主要媒體《印度時報》、《印度斯坦時報》等紛紛予以報道:卡拉姆受到“盛情接待”,參觀中國重要的空間研究機構,著名的北京大學還邀請他任教。81歲高齡的他還登上了長城。這位印度“導彈之父”的此行,故事很多,讓人感到新奇。
登上長城當“好漢”
11月1日,卡拉姆飛抵北京,一踏上中國的大地,身著尼赫魯服(類似中山裝)、一頭銀發的他滿臉微笑。據說,卡拉姆民族情結很濃,幾乎從不穿西裝。他還有很強的家鄉觀念,身邊兩位秘書都來自他老家泰米爾納德邦。雖然他在印度地位很高,他卻終生未婚,用他的話說是“和導彈結婚了”。卡拉姆是素食者,在自傳中說自己“小時候家里窮沒肉吃,后來吃素成了習慣”。作為科學家,他又精通文學、善于寫詩,并能熟練地彈奏印度傳統的七弦琴,這都讓人聯想起同樣精通文藝的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卡拉姆抵京當日,訪問了北京大學。北大領導和他見面時,邀請他到北大任教,并承諾可由他自己挑選課題與實驗室。印度《亞洲時報》稱,卡拉姆看上去很高興地接受了北京大學的邀請,表示“會根據自己的時間表,好好考慮這個事情”。第二天上午,卡拉姆在北京舉辦的一個論壇會議上做了主題演講。下午,他前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觀。對一生從事航天科學研究的卡拉姆來說,這是難得的機會。參觀過程中,他和中國同行相談甚歡,走進車間時更“兩眼發光”。不過,據印度媒體稱,原本他的行程是“去參觀生產戰斗機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因故臨時改動。卡拉姆為此連夜修改了自己的演講稿,增加了新內容。在參觀時,中方提出有興趣與印方在航天方面開展合作。卡拉姆承諾會把這個意向轉達給印度政府,并稱印中可在空間太陽能發電方面展開合作。
根據日程安排,第三天是游覽長城或故宮。由于當天氣溫很低,大家建議卡拉姆去故宮。但卡拉姆早就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他堅持要去長城。一行人到達長城時,天空已飄起了細雨,帶來些許寒意。但卡拉姆興致勃勃地登上長城,絲毫看不出這是位來自南亞國家的高齡老者。
云游僧人開導他
1931年,卡拉姆出生在印度南方泰米爾納德邦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父親是個小船主,母親是家庭主婦,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由于家境并不寬裕,他很小就送報紙補貼家用。剛上學時,卡拉姆的學習成績并不特別好,但大家都覺得他很聰明,而且相當努力。那時,卡拉姆家附近有個小圖書館,他經常一整天待在那里,看一些大人都未必看得懂的高深書籍。
雖然從小就很安靜、內向,卡拉姆卻有自己的想法。二戰結束時,印度獨立指日可待,“圣雄”甘地提出“印度人將要建設自己的國家”,這一宣言打動了卡拉姆。中學畢業時,卡拉姆向父親提出,希望到外面的世界接受更好的教育。他父親說:“我知道你總有一天要離開我們。飛向太陽的海鷗不就是孑然一身嗎?拋開你對這片充滿回憶的土地的眷戀,飛向你偉大夢想所在的地方吧。”
卡拉姆到印度南部崔奇市圣約瑟學院攻讀物理專業。但他發現自己對物理并無太大興趣,畢業時甚至有些后悔“選錯了專業”。隨后,他又到馬德拉斯理工學院攻讀航天工程學,并在那里獲得博士學位。他當時的夢想是當空軍飛行員,但招考時以一名之差落選。失落無比的卡拉姆遇到了一位云游僧人。苦惱中,他向僧人講述了自己的種種不如意。僧人勸他坦然接受命運,但不要停下追求的腳步。聽了這番話,卡拉姆心中便釋然了。
沒過幾天,他收到了來自印度國防部空間技術發展署的聘書,向自己的夢想跨近了一步。起初,他為印度空軍設計小型直升機,但這仍未讓他感到滿足。直到他被調往印度空間組織,擔任印度首個固體燃料火箭SLV3的項目總監,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從導彈之父到印度總統
年近50時,卡拉姆終于把握住人生的脈搏。1980年,他主持研制的SLV3火箭發射成功,躋身印度頂尖科學家行列。1982年,他出任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的負責人,主持研發“大地”、“烈火”、“三叉戟”等導彈,因此被譽為印度“導彈之父”。1998年,作為時任總理瓦杰帕伊的首席科學顧問,卡拉姆成功主持了印度首次核試驗。隨后,他獲得了印度國家最高榮譽——鉆石勛章。2001年,年過七旬的卡拉姆急流勇退,回到大學拿起了教鞭。當時,他或許怎么也想不到,一年后,他會迎來人生第二個高潮。
2002年,印度迎來總統選舉。印度總統選舉5年一次,由聯邦議會議員和各邦議會成員組成的選舉團選出。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本打算推舉信奉印度教的亞歷山大參選,卻遭到反對黨抵制。瓦杰帕伊只得另覓人選,卡拉姆進入他的視線。這個方案一提出,就受到各方認可,連時任總統納拉亞南都表示不再尋求連任,為卡拉姆“騰位置”。這一來是因為卡拉姆對印度的貢獻無人能比,在民眾中口碑很好,二來他是穆斯林無黨派人士,絕少涉足政治,反對派也樂于接受他。卡拉姆果然以壓倒性優勢當選。
不過,當總統對卡拉姆來說是個苦差事。他曾說:“我非常感動,所有人都在等著我說些什么,可是我一直在想,自己跟國民說些什么好呢?”入主總統府后,卡拉姆也曾調侃道,簽署文件是自己“最頭疼的一件事”。好在印度總統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其職責更多是禮儀性質的。所以,并不擅長政治的卡拉姆,仍以親民作風贏得國民廣泛支持,甚至被稱為“人民的總統”。
世界的未來要看你們
從總統任上退休,卡拉姆已75歲。本可安享悠閑生活的他,卻選擇了用另一種方式繼續為祖國工作:培養年輕一代。他計劃在未來與十萬印度學生進行直接的交流,與他們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他說,跟年輕學生在一起覺得很舒服。2011年5月,他發起了一場“我能做些什么”的活動,號召青年人配合政府打擊腐敗。他還曾經兩次被提名為“印度青年榜樣”。去年,印度上映了一部名為《我是卡拉姆》的電影,講述了一位出身貧寒卻很聰明的小男孩受卡拉姆的鼓勵,給自己改名卡拉姆,并通過奮斗改變命運。卡拉姆在印度年輕人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卡拉姆將他對年輕人的熱情和希望帶到了中國。陪同卡拉姆此行的北大學生賈巖說,卡拉姆“平易近人”。在北京大學南亞學系演講時,他一改平日的少言寡語,和學生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把自己的一套著作贈給北大。他希望南亞學系學生能在將來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作用。在印度駐華使館舉行的歡迎招待會上,他進一步強調兩國青年交流的重要性。他說,“中印兩國青年一直都是有遠見的,國家應該引導青年們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使他們成為最有活力的群體。國家一旦擁有充滿活力的青年,就必然強大。有很多方式可以加強中印兩國青年的交流,比如中印兩國的大學可以互派留學生,還可以增加雙方的合作項目。”
卡拉姆即將離開北京時,在機場候機樓的貴賓室內休息。他很隨意地坐到一個并非主位的座位上,送行的中方人士和陪同人員也就都沒坐主位,而賈巖和卡拉姆的一位秘書沒座位了,只能站在一邊。細心的卡拉姆注意到了,招呼兩個年輕人坐到主位上,還微笑著說:“我老了,這個世界的未來要看你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