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文簡稱IMF)和世界銀行在華盛頓舉行春季大會,把脈全球經濟形勢,商討解決問題之策。負責組織、協調春季大會的是IMF的秘書部,而領銜該部的是一位中國人,他就是今年3月7日被IMF總裁拉加德任命為秘書長的中國籍雇員林建海。從浙江溫州樂清古鎮到北京,再到華盛頓,林建海書寫了成功的傳奇人生。近日,在IMF總部的辦公室里,林建海接受了本刊記者專訪。
林建海的辦公室透著濃郁的中國文化氣息,不僅擺設有海棠花,墻上還掛著幾幅水墨畫。雖然在美國學習、工作了30多年,他依然情牽故土:“畢竟是中國人,仍然心系祖國。”
“工作無小事,學習很重要”
對于故鄉樂清磐石古鎮,57歲的林建海有著清晰的記憶。他小時候很苦,放了學總要幫家里干農活,但在他看來“這里有一種回歸自然的感覺”。幾十年后,當他作為IMF官員到菲律賓考察經濟時,當地官員納悶:這位國際官員怎么對水稻插秧這么熟悉?
1973年,林建海高中畢業,留校當了一名英語老師。翌年,他作為“工農兵學員”被推薦去上大學。在獲得杭州大學的面試通知3周后,北京外貿學院(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招生老師也來了。當他們了解到林建海的英語成績后,連面試環節都取消了,見面只問了一句:畢業后愿意到遙遠的地方工作嗎?他答:越遠越好。他因而順利走入了這所隸屬于外貿部的全國重點高校。
本科畢業后,林建海再次留校,并于1981年赴美求學。他先在加州伯克利大學學習,1983年轉到喬治·華盛頓大學攻讀博士,1986年獲得國際金融博士學位,后在美國一家投資銀行工作。1989年加入IMF,先后在其亞太部、政策發展與評估部、財務部和秘書部任職,穩步升遷,直至走上秘書長的崗位。
他的工作秘訣是腳踏實地,“沒有一件工作是不重要的,也沒有一件工作是小事,因此做事情一定要踏實、細致。”這是林建海一直強調和實踐的原則。
IMF共有約2500名雇員,來自近160個國家,文化背景不同,觀點和做事風格各異。林建海認為在這樣一個機構里工作,要有很強的團體精神,愿意和他人協商、合作,共同完成事情。此外,溝通的技巧非常重要,“因為我們面對的頭緒很多,要做好事情,盡可能令大家滿意,需要很強的溝通能力”。
林建海始終在學習。剛進入IMF時,為了準確掌握英語里不同經濟詞匯的意思和用法,他專門準備了一個記錄本。“比如經濟增長這個概念,英語中有好多詞匯表達不同的意思。”他還從別人寫的文章里學到很多東西,關鍵詞怎么用、如何開頭、中間怎么分析、如何結尾,等等。“我覺得要善于學習、觀察、摸索經驗,吸取別人好的東西豐富自己。這樣工作中就會更快地進步。”
當被問及對年輕經濟學家的培養有何建議時,林建海表示,不要束縛年輕人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年輕人很有想象力,不管在哪種體系下,都應該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和潛力。”同時,他認為年輕人應該腳踏實地,一步步把專業學好。“這是基礎,以后不論從事什么工作,都是大有好處的。”
事業有成的林建海,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他的妻子也是溫州人,兩人育有三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二女兒今年將進入杜克大學學習,小女兒今年讀初一。談到如何教育孩子,林建海說,最重要的是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如果按百分制衡量,大多數中國人給下一代的自由度是10分,美國人則是100分,而我是80分”。他不想把老一代的觀念強加給孩子,但希望女兒們能繼承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優點,比如敬重老人、尊重他人。
“大管家”的日常工作
作為與世界銀行并列為全球最大金融機構的IMF,具有60多年的歷史。林建海介紹說,IMF有三大功能:第一是為成員國提供經濟分析和評估;第二是為出現經濟困難的成員國提供融資;第三是提供技術援助,比如幫助一些國家建立和健全經濟分析和制定政策的能力。他說:“往前看,這些方面的功能都還有很大潛力。”
那么IMF的秘書長每天做些什么呢?“我的日常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每天都有新課題、新挑戰。”秘書部主要負責IMF執行董事會的日常保障工作以及與188個成員國的日常聯絡事宜,同時也服務于IMF的管理層、董事會和其他部門。林建海說:“IMF就像一臺高功能的機器,而秘書部就像高質量的潤滑劑,確保其高效率地運轉。”
他的工作理念有三點:第一,要考慮所有成員國的利益;第二,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團隊,不僅能處理好今天的事務,還要有戰略性、前瞻性的眼光;第三,要有非常強烈的合作意識,無論是在部門內部還是與其他部門,乃至與二十國集團、二十四國集團以及其他國際金融機構都需要協調、協商、合作。
IMF總裁拉加德十分欣賞林建海的工作經驗和能力,在任命他為秘書長的聲明中,拉加德特別指出,IMF目前所處的是歷史上最具挑戰性的時期之一,而林建海具備在雇員、管理層和成員國之間促成共識的能力,這對執行董事會的工作成效至關重要。林建海向記者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資本流動是國際經濟中一個很大的課題,如何應對它,涉及一個國家方方面面的政策,如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等。而不同國家對資本流動的看法不盡相同,政策調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
比如,有些國家認為,資本流進國內要造成通貨膨脹,就側重用貨幣政策來抵消其對通脹的影響;而另一些國家則可能通過加強管制的方式進行控制。在IMF的董事會上,各國意見不同,這時交流就很重要。“首先要聽,認真、耐心地聽,在歸納大家不同意見的基礎上,找出共同點。”林建海說,“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求同存異’,把差異盡可能縮小,通過努力總可以達成共識,逐步形成一致的看法。”
IMF的中國籍雇員越來越多
曾經有人把IMF比喻為救火隊員,世界哪個國家發生經濟危機的“火情”,哪里就會有IMF出現,提供“滅火”的資金援助。現在,IMF的“裝備庫”將得到充實,因為在日前舉行的春季大會上,各方同意增資4300億美元以上,使IMF的可貸資金翻倍。林建海表示,這些資金可以為IMF建立保障全球金融穩定的“防火墻”提供支持。
談及經濟形勢,林建海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狀況有所改善,但是下滑的風險依然很大,經濟復蘇非常脆弱。“今后IMF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和所有成員國一起,為解決經濟危機遺留問題,克服各種困難,達成一致的政策應對措施,并把這些措施貫徹下去。”
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特別是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中,IMF扮演了積極的角色。但對于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一直呼吁的提高自身在IMF中的份額與話語權問題,至今仍未落實。林建海透露:“這個工作一直在進行。”2010年11月,IMF執行董事會通過了份額改革方案,決定向代表性不足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轉移6%以上的份額,這一方案在許多國家已經獲得通過。林建海表示:“我們希望今年10月在日本東京舉行年會之前,在落實份額和話語權改革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IMF與中國的關系也在不斷發展。自從1980年中國恢復在其席位后,IMF先后派了很多考察團到中國提供幫助。另外,它所錄用的中國雇員也越來越多。林建海1989年剛加入IMF時,是其中的第二名中國籍雇員,而如今在IMF工作的中國雇員有90多位,其中永久雇員有50多位。
采訪即將結束時,林建海對中國經濟做出了自己的評價:“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中,成績巨大,這是有目共睹的。我剛加入IMF時,中國處于改革開放初期,采取漸進式改革,而蘇聯和東歐國家則采取‘休克療法’。當時IMF內部還在討論哪種方法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許多人認為漸進式的成功率小一點。但30年來的實踐證明我們的改革非常成功。中國經濟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7—8年翻一番,了不得。”
但另一方面,林建海也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投資和出口帶動的,如果要實現持續增長,需要把增長模式轉為以消費拉動。溫家寶總理提出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是7.5%,林建海認為這個目標非常合適。“速度和質量同樣重要,都要考慮,才能保證經濟持續發展。”他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一是發展模式轉換的挑戰;二是外部需求十分疲軟。出口市場的疲軟給經濟增長帶來很大壓力,這說明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的重要性,同時也表明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速8.1%來之不易。“簡言之,我覺得中國發展前景很好,但挑戰也很大,需要在經濟政策應對上加強努力。”
編輯:尹潔 美編:黃浩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