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電信日,它的宗旨是促進電信事業的普及。隨著智能手機的推廣和3G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了電信業務的便利,卻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困惑和糾結。環球人物雜志在讀者中征集了10個最受關注的問題,請專家解答。
手機輻射對人體到底有沒有危害?夜間開機放在身邊、長時間接聽電話,會有影響嗎?
張宏綱(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教授):手機對人體的危害是十多年來一直都沒講清楚的一件事。現在國內這樣的測量數據非常少,測量報告和實驗數據一般都是國外的。這種事情比較敏感,即便是獨立的測量報告,也會受到廠商利益的影響。從基站來的信息進入手機天線,同時有部分信號會進入大腦;從手機天線發出來的信號,部分被遠處的基站接收,還有很大一部分被大腦吸收了,或者大腦作為反射板把信號反射給基站了。以前國外拿小白鼠做過實驗,在長時間接受電磁場輻射的情況下,小白鼠細胞的溫度會增加,但溫度增加以后對細胞或者DNA有什么確切的影響,現在的測量報告還沒有答案。我自己有這方面的體會,有時打了半個小時的電話,就感覺耳邊發麻。
怎樣能讓手機不偷跑流量?
項立剛(通信業觀察家):數據流量主要用于上網和即時通訊工具,這是手機用戶主動跑流量。但一些手機功能是被動接收數據的,比如,只要打開手機的移動數據功能,它就要不斷搜尋基站,這樣就會跑流量。有的手機程序還有推送功能,也會走流量,現在一條手機報大概就是300千字節。要想少跑流量,只能關閉一些不必要的服務。
張宏綱:我也有這樣的體驗,最近流量費增加了不少。出現這樣的問題,運營商應該加強監控和管理。從手機終端角度來講,理論上完全可以開發流量監控程序。
飛機飛行的時候開著手機到底多危險?
項立剛:飛機上總會有人不關手機,也沒看到飛機掉下來。以前,飛機上的電磁屏蔽做得不好,手機信號可能會干擾自動駕駛和飛機正常通信,但這種干擾絕對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現在,屏蔽能力增強了,手機信號的影響更小了,但依然要求關閉手機。因為一旦出現問題,上百條人命就沒了,所以寧愿把要求定得嚴格些。而且,100多人同時接收訊號,肯定干擾力比較強,但無法驗證是否會對飛機形成干擾。另外,在幾千米的高空,也就基本沒有信號了,開著手機也沒什么用。
智能手機包含很多定位、云存儲之類的功能,是否能保證用戶信息安全?用戶刪掉的信息,網絡服務商是否可以隨時恢復?
張宏綱:這是一個大問題。從技術上來講,任何一個手機用戶對于手機運營商來講都是透明的,運營商可以知道用戶說的任何話、發的任何信息。有些運營商會保存用戶一個月之內甚至更長時間的數據,對于重要的客戶,數據可能是一直都保存的。
項立剛:目前,還沒有出現廠商或運營商把用戶信息泄露出去的案例,但出現過這些機構的員工泄露了用戶個人信息被判刑的事件。保證信息的絕對安全是做不到的。
那些丟了智能手機后來找到的事,是真的嗎?我的手機丟了也能找到嗎?
項立剛:不是所有的智能手機丟了都能找到。智能手機有定位功能,可以通過其他設備鎖定手機位置,然后可以在鎖定的范圍內尋找,也許可以找到。如果手機沒電或者關機了,導致手機沒法工作,那就不可能找回來了。
手機電池續航能力的技術瓶頸何時能夠解決?從目前技術發展的趨勢看,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有哪些?
張宏綱:電池續航能力在未來10年可能都不會有重大改觀。手機本身發展很快,但電池技術的革新一直不能令人滿意,主要是電池材料的問題。現在的大屏幕智能手機每天晚上必須充電。據我了解,谷歌、諾基亞的下一代概念手機中,在觸摸屏的下面會再塞進去一塊透明的太陽能電池板,在緊急情況下可以彌補鋰電池的供電不足。但太陽能電池板有一個轉換率和陽光照射時間長短的問題,不能保證穩定性。另外,國外還有通過人體在走路時的震動充電的概念手機,但都沒有大規模生產。
項立剛:現在一方面要盡量把電池做得更大,因為電池電量跟體積基本成正比,另一方面要降低手機的功耗。其實現在的功耗已經降低不少了,以前智能手機剛出來的時候,連一天都用不了,甚至上二三十分鐘的網就沒電了,我覺得未來在功耗方面還是有可能提高續航能力的。還有人在研究燃料電池、核電池,未來也可能得到應用。
不同網絡制式或型號的手機可以視頻通話嗎?
項立剛:現在的視頻通話有兩種,一種是通過互聯網通話,這是比較普及的。另一種是基于電信網絡的視頻通話,由于各種電信網絡之間的結構是不一樣的,相互打通還有一定的技術難度,但理論上是可以實現的。可問題是,現在的視頻通話并沒有在用戶中普及開,所以運營商、廠商聯合起來統一開發的積極性也不高,所以不同網絡、不同手機間的視頻通話遲遲不能實現。
聯通、移動、電信三家的3G網絡不同,移動用戶基數大,但聯通3G網絡較成熟,讓人無從選擇。這樣的局面什么時候能夠改變?
項立剛:這三家運營商有三個不同的3G標準,不過將來應該都會朝著一個方向發展。另外,未來3—5年,手機會發展成單芯片雙模或者多頻多模,也就是說手機里的一個芯片包含多個網絡模塊,用戶可以使用移動的網絡,也可以使用聯通的網絡,就不需要考慮什么制式了。
能否介紹一下4G的概念和我國4G業務的發展現狀?
項立剛:4G和3G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就是速度快了。從固定電話到手機,這是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的轉變,是革命。從數字信號到3G,也是革命。但從3G到4G不是革命。我們國家現在還沒有推廣4G,但一些運營商已經選了幾個城市做試點。我覺得未來3年,4G會逐漸發展起來,但4G和3G會長期共存。
張宏綱:4G從技術上講意味著更高的帶寬水平、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服務質量等等。中國現在還沒有哪個運營商明確地講自己已經提供4G服務了,這跟運營商的戰略有關系,他們希望在最佳的時機把4G推出來。我覺得,4G狀態下,用戶體驗應該有一個飛躍。如果用戶體驗提升不了,再寬的帶寬也僅僅是傳輸數據而已。在3G方面,運營商進行了很多基礎投資。如果上升到4G,勢必會提高費用,但用戶如果沒有體驗提升的話,是不會承認4G的,自然也不會承擔費用。如果說現在是運營商說了算,4G時代則是“用戶為王”。
今天的許多手機應用,十年前是難以想象的。能否暢想一下十年后手機應用的情形?
張宏綱:以后,錢包、信用卡、身份證、生理和心理醫生等等,一個手機基本上全都可以替代了。這也是云計算的一個設想,就是把后臺大量的數據都放在云端,手機一開就可以跟云端連起來。
項立剛:我覺得智能手機最大的發展方向是智能感應平臺,它可以把溫度、濕度、藍牙、輻射等各種各樣的感應器都集成到手機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感覺和理解。比如,用戶有生病的前兆,手機就會自動提醒你,告訴你身體有哪些變化、需要注意哪些事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