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讀書

2012-04-29 00:00:00成倬
美文 2012年13期

記得,那是1978年4月末,我移交完甘肅人民廣播電臺駐臨夏州記者站的工作,前來蘭州大學中文系報到。

報到的手續很簡單。先是把印有蘭州大學校名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交給系辦公室負責報名工作的老師,然后在報名冊上填好自己的簡況,再交 2 元錢押金,領 1 枚蘭州大學的?;蘸?4 張校圖書館的借書卡,全部報名程序就完成了。真是“渴盼十年消磨久,成名全不費工夫”!就這樣,我成了一名佩戴著蘭州大學“ 666 ”號校徽的本科大學生了!

負責報名的是一位女老師,態度非常謙和,看上去年齡比我要小,但我很尊敬她。在填表時才知道,我是“走讀生”。她反復向我解釋說:“走讀生”和“住讀生”在待遇上完全一樣,只是目前學校還比較困難,尤其是學生宿舍相當緊張,食堂也不夠用,雖然你們年齡偏大一點,但都是“老三屆”高中生,高考成績普遍較好,又都在蘭州市內,有走讀條件,所以就讓你們走讀。如果將來住宿條件好些了,能住讀的還是要盡量住讀,畢竟干擾會小一些,也便于管理。

其實,老師多慮了。像我這樣在 3 年自然災害期“被黨和人民從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上了國家“重點中學”,然后又經歷了十年“文革”“荒蕪期磨難”的一代人,無論在人格上還是心理上,已經歷練得相當堅強了,所以,“走讀”,何難之有!

蘭州大學中文系的全稱是“蘭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1977 年恢復高考時只招了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班,加上走讀生在內,全班共有 56 名同學。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處在百廢待興期。如果不是身臨其境,真的感受不出十年浩劫給教育帶來的莫大創傷。班里同學的年齡相差極大,最大的已兒女滿堂,最小的只有十七八歲,“夫妻同?!薄案缸油唷薄笆逯锻瑢嫛钡默F象在蘭大和其他兄弟院校的“新三屆”中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而我就是園景中一棵頗帶傷痕卻又榮幸復蘇的竹樹?;蛟S是有感而發吧,在 1978 年班里為慶祝國慶而辦的黑板報上,我寫下了這樣一段自擬的長短句:

十度春秋,鱗傷遍體,幾番沉浮。嘆堂堂名門,殘垣斷壁;赫赫文苑,樹掩空樓。百花斂跡,桃李下架,千金韶華付東流。有多少,人杰懷壯志,倒豎吳鉤。

彷徨困頓凝眸。茫茫夜,驚雷撼九州。一代新人,八方云集;滿目校園,萃英同侍。史宗太公,才擁子建,胸襟天下甘孺牛?;沓鋈?,為中華崛起,學海飛舟!

30 年過去,今天重讀這些散存在當年日記中的詞句,體味曾經擁有過的那段激情涌動的歲月,不免悲喜交織,感念縈懷。

中文系七七級的教室在文科樓主樓二樓的最南面,淺綠色的單扇門上印著“ 2010 ”的白色號碼。我去的時候同學們已經從校辦農場勞動歸來,班里已經上課,教室的墻壁上還殘留著“文革”時期的墨跡,窗子的玻璃有幾塊破損空缺,用廢報紙糊著,風一吹來“嘩嘩”作響。黑板已經變成灰白色,表層有幾處剝落,形成凹凸不平的斑點。黑板擦光禿無絨,擦在黑板上咯吱作響。懸著的日光燈有幾處只見碎殼不見燈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班長征得大家同意后,每人收 2 角錢班費,買了一個黑板擦,一只專為講課老師提開水的竹皮暖水瓶,換了幾塊破碎的玻璃,補了幾支缺失的燈管,粉刷了教室的墻壁…… 那時的人民幣還很值錢。同學們盡其所能,畫了些中外哲人的肖像,抄了些他們的語錄貼在墻上,一下子像個教室的樣子了。 56 個同學 4 年的同窗生活,大家就朝夕相處在這里。

4 年里我有過兩位同桌。一位是尚春生,他古漢語的基礎非常扎實,兩年后考上祝敏徹先生的研究生走了。另一位是李浩斌,清水人,我們天水老鄉(那時清水縣、漳縣同屬天水地區管轄),他是我班年齡最小的同學之一,“文革”時剛上小學。因為他喜歡抽煙,我曾踩過他的煙盒,還打過他一巴掌。現在想起來,又后悔又過意不去。

我上學前的單位是甘肅人民廣播電臺。我是 1968 年參加工作的老知青,所以,黨支部人民非常優待我,允許我帶工資上學。 1977 年高考時,單位有 17 位同志報名參考,結果被錄取的只有我一個,在當時是很“知名”的,因此我在電臺的一切待遇不變:每月 44 元 2 角的工資按時發放;兩人一間的單身宿舍也不調整;單位逢年過節給職工搞點福利,分些肉呀梨呀蔥呀酒呀的,也有我一份。而且,冬天取暖時還特意給我們配發了一個很大的煤爐子,又能做飯又能取暖??倓丈辖o我們多發了兩節新煙筒,室內溫度明顯比其他宿舍要高。雖然我在蘭州無家,卻頗有“家”的幸福感!

蘭州大學與甘肅人民廣播電臺隔著一條馬路,南北相望,近在咫尺,蘭大的上課鈴聲在電臺辦公樓上聽得非常清楚。我到蘭大走讀,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穿過會寧路,從后門進入校區,再繞過學生宿舍樓進入教室;另一條是走過盤旋路從正門進入校區,再到教室。開始時我一直走后門,后來經過按步測量,發現走正門要比走后門省出 200 多步,一天 6 個往返(包括晚自習)就能省 2 里多路的時間。打那以后,我就不再走后門而只走前門了。

走路并不辛苦,辛苦的是學業。我進入大學的第一堂課是俄語,而我在中學時學的是英語,對俄語從未接觸過。班里有幾位從新疆來的維吾爾族同學,聽著她們和老師流利的俄語會話,我就像是聽“天書”,頭發根兒直冒汗。我申請改學英語,被婉言謝絕。無奈之下,只好每天晚上到老師家里去補習。

我的俄語老師姓劉名涵錦,個頭不高,心直口快,戴一副高度近視鏡。她的先生已去世,留下一子一女兩個孩子,都在讀中學。家中的陳設非常簡陋,一張多余的桌子也沒有。我一去,孩子們就要離桌讓位,這使我的心里頗不平靜,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負疚感。為了不讓老師過于失望,我在大學的前兩年時間多半耗在了俄語上。我是從一個一個認字母起步的,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口語訓練,專攻語法和筆譯,為的是能夠用最短的時間應付考試。第一學期放棄了期末考試(考也會不及格),第二學期也沒及格,第三學期勉強及格,到了第四學期才以 87 分的成績結了業。我心想,待到將來有個出頭之日,一定要好好孝敬我的俄語老師。可是畢業時間不長,劉涵錦老師就過早地離開了她的學生。

其實,不唯獨是劉涵錦老師,對大學期間所有給我授過課的老師,我都有著深深的感念之情。

被十年“文革”延誤的不只是學生,同樣也有老師。他們不僅沒有授業解惑權,而且要背著“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和“臭老九”的惡名進“牛棚”、下“農場”,進行思想改造。 1977 年恢復高考,給瀕臨荒蕪的大學帶來了生機,而這時的蘭州大學中文系僅有一名教授、一名副教授,絕大多數老師年逾不惑,卻依然在助教和講師的階梯間徘徊。沒有正版的教科書,教師們只能自己編講義,自己刻蠟版,自己推油印機。那些珍貴的“手工講義”至今我都完好地保存著,作為歷史的見證物,我要讓兒子知道他們的老子當年所走讀的大學和所崇敬的老師。

1978 年年底,家又添丁,我家的老二降生了。本來一心想要個姑娘,結果又是個“茶壺”。不過也好,他的出生徹底改變了我家幾代單傳的“風脈”,心里總是美滋滋的,但是,日子過得更為窘迫了。老大寄養在天水丈母娘家,老二由愛人帶去了在臨夏的甘肅光學儀器廠,漳縣老家還有年邁多病的父母,一個月 44 元的工資怎么計劃,也是月月虧空。給大兒子的生活費由 20 元降到了 10 元,給父母的油鹽錢在老人的強烈要求下終止了,逢年過節寄上 5 元錢,只當是報個平安。愛人那里全然顧不上,全靠她和小兒子“自力更生”了。

窮了也有窮辦法。我一方面寫稿掙點稿費,一方面去當家教。那時的稿費標準特低,所以只能是“廣投薄收”,全國各地大小報刊亂投一通。電臺出于照顧,把我的“記者”待遇改作“通訊員”待遇。記者發稿無酬,通訊員發稿有酬,上一條“簡明新聞” 5 元,上一條頭條新聞 2 元,一般新聞 1 元。那時蘭大學習風氣特好,來校講學的學者特多,一見“海報”我就去采訪,哪怕是一條短消息、一個“豆腐塊”我都做,反正拾在籃子里的都是“菜”,沒多有少哩。再者就是當家教,那時請我當家教的都是電臺和銀行的職工,要么是我的領導,要么是最要好的朋友。給電臺職工的孩子當家教,什么報酬都沒有,全當無私奉獻。給銀行職工的孩子當家教,收益還是可觀的。在來電臺前,我在銀行工作近十年,人緣好,關系熟。但那時做家教沒有給我錢那一說,全是給東西,白糖呀,奶粉呀,點心呀,包子呀,小孩的衣服呀,等等。一直到大二結束,我輔導的 5 個孩子全都考上了大學, 2 個理科, 3 個文科。家長為了感謝我,聯合湊“工業券”(一種購物券)給我買了一輛“永久” 17 型自行車。這可真是久旱逢甘露,完全解放了我的“生產力” !

從步行到騎車,最大的益處就是節約了時間,但是也帶來了煩惱。

騎車上課的第一天自行車鈴就被人卸走了。那是一種較高檔的“轉鈴”,聲音很脆,很好聽,我真是臉都氣歪了。沒過幾天,車座又讓人拔走了,一輛新車,朝天撅著半截鋼管,推車走在街上招來了許多人的目光。我是又羞又氣,沒辦法,只好脫掉衣服蓋在鋼管上推車回家。一連丟了三個車座之后,同事送給我一個又爛又破的車座,彈簧露在外邊,皮套破成穗穗垂下來,心想誰再拔這樣的車座兒,那就不是人。

事隔幾天,我到盤旋路吃了碗牛肉面,剛出飯館,被兩個陌生人左右挾住,另外一人推著車子脅迫著進了東崗西路派出所。

他們把我人車分離,推進了一間空蕩蕩的小屋子,一句話也沒說,人走了。過了好一陣,又送進一個人來,也是二話不說,“咔嚓”一聲,把那人銬在了暖氣片的桿桿上。

屋里光線很暗,沒有桌椅,打掃得很干凈。我倆大眼瞪小眼,誰也不問對方,只有那個人手上的銬子明晃晃的,透出一股寒光。

又過了一大陣,進來一個戴大蓋帽穿制服的人,讓我出去,走到大院開始問話。旁邊另一個人拿著一疊紙,好像在作筆錄。

問話生硬而霸道。原來他們把我當成了“偷車賊”!無論我如何解釋,他們也不信。后來一位現場的老者提醒我,可以拿車牌或購車發票來證明。直到我回家拿來了兩個憑證之后,他們臉上的皮肉才松弛下來。

“好了,走吧!”他們手一抬,讓我走。

“就這么完了?”我驚愕地問。

“完了。不完,你還想干啥?”

我有些情不自禁,有些情緒失控,說:“我是大學生呢!只有別人偷我的份,哪有我偷別人的份!你懂不懂?”

“哼,還大學生呢?就你那個車座,賊都不偷!”

我欲言以辯,不料現場的老者催我快走,不由分說地把我連人帶車推出了派出所的大門。年屆 30 ,第一次當著陌生老者的面,我流淚了。

到了大三,基礎課結束,專業課的分量加重了。我的老師告訴我:“多讀些書吧,多讀一本書,就多一分發言權?!蔽业睦蠋熯€告訴我:“抄書不算苦,抄多了就嘗到甜頭了。古時候的念書人哪有什么教科書,都是借書抄書,這有啥丟人的!”我的老師教我如何做讀書卡片,如何駕馭文章,如何審視名人名家觀點,如何聽專家講座,如何做筆記……他們叮囑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抓緊時間,不懂就問!”

記得 1978 年國慶節過后,周祖漠、吳小如等一批知名學者、教授來蘭大講學。我們是逢講必聽,一堂不缺。記得那是 11 月 1 日,周祖漠先生開始了他的第二講:《怎樣利用古書進行研究工作》。先生親切和藹,言精語雅。他沒有什么大本講稿,只拿一個寫有提綱的小冊冊。然而他的旁征博引,他的縱橫捭闔,他的精辟闡釋,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學富五車”,什么才是“學者風范” , 什么才是“高山仰止”!課間休息時,我帶著一種莫名的激動與忐忑給先生呈上了一頁小紙,上面寫著這樣幾句無知的絮語:

先天禾苗常饑渴,生逢亂世求不得。今日堂下聆高論,勝似金針洞茅塞。自從盤古開天地,漢家由來重才學。雖是祖龍功蓋世,焚坑之事且商榷。愿祝先生體康健,蘭大校園多歇腳。欣得桃李甲天下,回眸喜吟隴頭歌。

先生笑呵呵地看完小紙上的內容,折疊起來,夾在他的小冊冊里。紙上沒有署名,只寫了“走讀生”3個字,先生若有所思地說:“走讀生,好啊,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中國的知識分子哪一個不是靠自己的一雙腳板走出來的呢?”

由于我們是十年“文革”之后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屆大學生,同學們的學習熱情特別高漲,但是當時的生活條件卻特別艱苦。走讀生早晚住家,多少都能沾點家里的油水,而住讀生眼巴巴就盯著食堂里的那些玉米面糊糊、發糕和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大鍋菜”。文科灶、理科灶是分開的,每次開飯,隊如長龍,敲盤碰碗,如同一曲狂雜的交響。長期的營養不良加上體力的透支,有的同學休學了,有的同學病倒了,有的同學住院了。每個學期都有同學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呻吟,他們小如弟妹,情同手足。看著那些清瘦的身影,我心里產生了無限的悲憫。

不管怎么說,我還有些工資,所以隔三岔五請同學們來打“牙祭”,也在情理之中。電臺離醫院最近,早晚給住院的同學提一罐漿水面片、雞蛋面片,也是我分內之事。萬物皆有緣,此生此世,能與他們一堂同聚,四年同窗,正是我的福氣呢。

大學四年,對我來說較為輕松的是大三的第二學期。那時候,自己內心不喜歡上而又必須上的課已經結束,剩下的都是我喜歡上的課,因此在思想上沒有了壓力。生活上,愛人孩子不在身邊,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酸甜苦辣咸,吃飽為原則,也沒啥負擔,這樣就可以擠出時間再多讀點書。因為我的俄語基礎太差,只能“堤外損失堤內補”,私下里跟著經濟系的同學修完了大學英語,憑著中學老師教給我的一點“童子功”,許國璋先生的 《 英語 》 一、二冊輕松過關,到大三結束,三、四冊也基本“啃”完了。畢業數年之后,我才發現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新聞系列的職稱外語考試,恰恰是考英語不考俄語,所以,我在評定副高、正高職稱時,無論 B 卷還是 A 卷,都能順利過關。

隨著 1978 、 1979 級學弟學妹們入校,蘭大圖書館的座位愈加緊張,一下課,同學們就像馬群似的直往圖書館跑,目的是搶占學習的一席之地。我羞于與弟妹們爭座位,只得另覓一塊適合于自己的位置。

在蘭大校園東北側的土山(其實不是山,而是平操場、挖游泳池積起來的土堆,然后在上面栽了些樹而已)下,有一塊烈士碑,這是為在中國革命斗爭中犧牲的蘭大學子而立的,碑亭不遠有小溪,小溪之上有小橋,小橋附近有高低錯落的小土墩兒,這里很是安靜。我選擇在這里讀書,一是沒有干擾,二是離圖書館近,三是自行車可以停放在離我不遠處,不怕有人再來卸車座兒。

由于十年“文革”的浩劫,我們需要讀的書太多太多了,因為過分的無知,我們才感受到“開卷有益”的甜頭。那時的我,背一只很大很大的包,里面除了書、筆記本、鉛筆之外,還有愛人從臨夏縫好寄來的小坐墊。小坐墊很實惠,坐哪兒鋪哪兒,防潮防寒,陪著我一直到大學畢業。在這里,我抄完了王力先生的 4 大本《古代漢語》,讀完了先生的《漢語詩律學》,讀完了曹雪芹的《石頭記》和《紅樓夢》的通行本、庚辰本、甲戌本,以及導師指定要我必讀的有關《紅樓夢》的專著、文章,為我的畢業論文打基礎。

這學期我有機會聽了趙儷生先生的中國歷史專題講座,拜訪了宋詞研究專家孫藝秋先生。

趙先生知識淵博,治學嚴謹,他的講學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而且莊諧有致,雅趣兼備,特受學子們的歡迎。尤其是他講起甘肅的歷史淵源、文化演進以及考古發掘,如數家珍,精道人理,聽他的講座讓我這個甘肅娃心里美滋滋的,充滿了對鄉土的自豪感。

拜訪孫藝秋先生是經林家英先生引見的。孫先生身體不太好,很少出門,也沒有給學生代課。他的居室很狹小,一張窄窄的“行軍床”夾在兩排書架中間,讓人想起他的名句“書城以外我無家”來。先生躺在床上,左右都是書,隨手抽取,很方便,只是空間太小,氣流不暢。尤其是冬天,書房不生火爐,冰冷冰冷的,先生床褥單薄,更顯得形只影單。記得第一次拜見先生,除禮節性的寒暄之外,先生很少說話,只一句:“你讀了哪些宋人詞作?你最喜歡哪位詩人的詞作?”如此單刀直入式的問話,讓我兩腮如燒烤。先生隆起的眉宇間透出一股冷峻與傲氣,讓我非常喜歡。他點了幾位詩人的作品,很不客氣地告訴我:“回去先找書去,讀了書之后再說。講,也要講出個道道,沒道道地亂講,吃虧的是你們!回去吧!”自那以后,我仍是硬著頭皮去,帶著收益來。后來先生去了西北民族學院,我便又跟著跑到民族學院,在那里,認識了唐祈先生。唐先生是現代文學史上很有名的“九葉”詩人之一,與孫先生關系很好,對孫先生極為尊敬,時常在孫先生家中悠游相聚。

“他是寫新詩的,你跟他去學吧。你不看,我也跟他學哩!”孫先生笑呵呵地說。

“不敢,我的一大筐也比不上您的一兩句。您的是千年道行,我這才是幾十年的道行,就不在一個席面上嘛!”唐先生也是和顏相對。

我心想:不敢說學,就是看看先生們的書齋,聽聽先生們的笑語,也是一種緣分。真正地想成為他們理想中的弟子,那還差得遠著哩。

再后來,唐先生去世,孫老寫了一篇《悼唐祈》的文章,苦于沒地方發表,便由我帶來,在《甘肅廣播電視報》上全文刊載,又在我主管的文學節目中配樂播出,沒想到反響那么好?;蛟S,這正是兩位先生的“名人效應”。

輕松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到了大四便忙得不可開交。臨夏甘光廠為了解決我們夫妻兩地分居的困難,把我愛人安排在廠駐蘭辦事處上班。辦事處在土門墩附近,早上 6 點出門,晚上 8 點回家,老二全由我照管。天水岳母又患了不治之癥,發現時已到晚期,老大肯定是帶不成了,也送回蘭州。兩個孩子吃喝拉撒睡,全壓在我的肩上。我又從未帶過孩子,僅僅早上穿衣服一件事,就把我難出一身汗。多虧了托兒所的奶奶幫忙,才把兩個孩子照顧好。一旦老師拖堂,按時下不了課,我就不能按時接孩子。一進托兒所,只剩下我的兩個孩子,奶奶一邊抱一個,眼巴巴地盼著我。有時早上給他倆喂飯慢一點,上課就肯定遲到,走進教室,既不敢正視老師,也不敢正視同學。衣服的前襟和袖子上沾滿了飯痂痂,同學們不說,自己都覺得蠻不好意思。

正在我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岳母來蘭州治病。說是治病,其實只是進“化療”。醫院進行化療的病員太多了,必須排隊。為了照顧我的上學時間,醫院把岳母的化療安排在晚上,這樣更便于我來回接送。

我的大學畢業論文的題目是《試論花襲人》,導師是齊裕餛先生。我之所以把自己的畢業論文選定在《紅樓夢》上,原因有二:一是受母親的影響。母親生前最愛讀兩本書,一本是《紅樓夢》,一本是《蘇曼殊全集》。尤其是兩本書中的詩詞是母親時常吟詠的,對我影響極深。二是上了大學之后,才知道《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分量?!皩幊怎r桃一個,不吃酸梨一筐”,在這種潛意識的促使下,我把自己的著眼點放在了《紅樓夢》中一個具有特殊位置的“花襲人”身上。因我對“花襲人”肯定多于否定,對晴雯否定多于肯定,無形中增加了論文的難度,我要讀很多的書,要梳理很多不同的觀點,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觀點,我還要反復斟酌自己的論點論據,做到以理論證,自圓其說。

醫院的夜晚很安靜,只有位于后院的化療室里燈光徹夜不滅,人來人往。來這里的一半是病人,一半是陪員。病人全是清一色的女人,陪員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們當中除了本省的之外,還有來自陜西、寧夏、新疆的。本省中多為隴東、隴南和天水一帶的病人,河西少一些,甘南、臨夏有一部分。那時各地的生活都不寬裕,來這里治病的人日子過得更苦。陪員們白天都自尋活計掙錢去了,晚上聚集到這里,一面陪病人,一面熬夜,這樣可以省出些住店錢。這些病人都是各自家庭的主力,由于衛生知識的欠缺和生病初期的“羞于啟齒”,使她們都染上了不治之癥的噩運,而“化療”就成了她們渴求生存的唯一希望。

每天夜里,我和岳母就攪和在這些人流中,什么時候化療結束,什么時候才能回家,遲遲早早,無一定數。剛開始,岳母還能走路,來回全是自己走。后來只能走半程。再后來,只能由我用自行車推著。天一下雨,她連打傘的力氣也沒有,只能披一塊塑料布遮身子。

候診室只有一條木頭連椅,最多擠四五人,大多數人自找磚頭石塊落座。安排好岳母之后,我就在室外的一根路燈桿子下一邊看書,一邊等候。后來,大家從岳母口中得知我是上大學的學生,正在趕寫畢業論文的事兒后,齊刷刷地讓出了座位,把我硬拉軟拖地弄進了候診室的木椅上,而她們卻跑到院子里坐著,并且說話聲音也小多了,走路的腳步聲也輕多了。

她們是一群極為普通卻又極為善良的女性,一次化療如闖一次鬼門關,但她們卻相互鼓勵、相互攙扶。一個姐妹走了,便把衣物、食品全留給后邊的生者。有的陪員餓得實在不行了,便偷偷去水房里掏吃別人倒掉的飯菜。即使這樣,她們依然固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維護著人性的尊嚴。

在陪岳母化療的那段日子里,我上了大學課堂上看不到聽不到的又一課程。那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在其即將走完生命歷程時最為真實感人,最為平等相處的一幕。我像是步入圣潔的殿堂,經受了靈魂的洗禮,看到了人性中最可貴的真實層面。

我的論文《試論花襲人》完成了,導師為我打了最高級別的“優”,而且建議我投寄給《紅樓夢學刊》,我遵囑照辦了。過了半年多,學刊回信,希望能在對襲人、晴雯二人的“肯定與否定的比重上作些調整”。那時,我的導師已調離蘭大,回福州去了,他知道后說:不調整!一調整那不就成了別人嚼過的饃饃了,有啥意思。直到 1984 年,我的那篇 15000 余言的論文《試論花襲人》,在導師的推薦下,在《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第二期上全文發表,這已經是畢業后的事了。

全國七七級大學生都是 1977 年冬季考試, 1978 年年初入學, 1981 年年末畢業。我們蘭州大學也是一樣。

畢業歡送會充滿著歡樂,更浸潤著流連,依依不舍之情那是必然的。班里照畢業集體相時,沙明同學患癌癥已到晚期,是同學們特意把他從家里接來,留下了難能寶貴的合影。歡送會上,我用固有的漳縣話為同學們朗誦了自己的詩作《別言三章》:

致同學

四年同讀大學書/今日分手校園時/情如織/淚絲絲/莫道此去相見遲/天涯知音流水處/問鴻雁/報捷否?

致母校

一走三留步/三步兩回頭/揀一粒石子/揣一把沃土/春風送我來/瑞雪伴我走/播下韶華/收獲成熟/來日重返母校游/情如故/歌繞樓

致老師

假如您再聽見敲門聲/站在您面前的/將是另一張面容/而我,曾使您費神的學生/已經在新的崗位上/挑擔上任/雖然,我沒有什么禮物/作為告別的紀念/而您授課時的神態/將在我心中永存/來日方長,相見有期/到那時,我會呈上新的答卷/請您判分

這組詩的前兩首刊登在蘭州大學校報上。時間定格在 1981 年 11 月 28 日。

從蘭大畢業后我回到了甘肅人民廣播電臺。 1982 年省電大招收第一屆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省廣播電臺、電視臺聯合組建了一個教學班,我為這個班擔任教師。在大學老師怎么教我,我就怎么教我的學生。三年之后,他們全班以優秀成績畢業,沒有一名學生掉隊。我的愛人也是這個班里的學生,電大畢業后,她正式調入電臺,當了一名編輯。

白駒過隙,光陰荏苒, 4 年大學的走讀生活就這么結束了,雖然不是轟轟烈烈,卻也有滋有味。

沒想到過了 18 年后,我真的又見到了曾經教過我們的老師。

那是在 1999 年 8 月蘭州大學建校 90 周年校慶師生聯歡會上。我的老師除了劉讓言、魏明安、徐清輝三位先生因病因事未能出席外,林家英、吳小美、胡愷、水天明、柯揚、寧希元、李東文、劉滿、劉樹田、刁在飛、劉伶、陳進波、劉成德、孫義東、高建華、車安寧等 16 位老師都來到了學生們中間。

大家忘情地暢談,忘情地喝酒,忘情地揮毫,忘情地表演節目。至今,我還珍藏著先生們的題詩、題詞。

林家英先生的題詩是:

天涯何處無芳草,最是皋蘭山下稠。

駿馬秋風奔塞外,春光桃李綻神州。

柯揚先生的題詩是:

隴云常戀蘭山樹,秋色總激塞上情。

多謝佳節桃李宴,師徒歡聚慰平生。

劉伶先生的題詩是:

雄獅起舞顯神風,額首齊眉賀雙慶。

今日相聚憶往昔,來年跨馬萬事成。

水天明先生的題詞是:

群騁千里

聯歡會上沒有見到教過我們的黃伯榮、祝敏徹、齊裕餛、劉慶璋先生,他們已離開蘭大,遠在他鄉。而王秉鈞、李伯勛、劉涵錦 3 位先生已經謝世。無論時光如何地飄逝,師生們的情誼卻是永存的。

1977 年,我們的祖國在蒙受了一場大難之后重獲生機,我有幸搭上了第一趟“末班車”,走進了蘭州大學的校門,成了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我常常這樣問自己:假如高考再推遲一至兩年,你還有可能成為一名大學生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在 4 年大學的走讀生活中,我加倍珍惜祖國給予我的機遇,努力學習,認真學習。雖然我不是最優秀的,但我是合格的。

2009 年,是蘭州大學建校 100 周年。作為她的一名學子,我深深地祝愿母校青春永遠,永遠青春!

成倬 生于1948年12月15日,1982年1月畢業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先后任甘肅省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主任、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副總編輯。出版詩歌專集《心葉集》《舒嘯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国产91色在线| 亚洲免费播放| 亚洲激情99|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六月| 真人免费一级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色噜噜狠狠狠综合曰曰曰|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久久狠狠爱|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不卡精品|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a在线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高清码无在线看|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久久网欧美| 91视频区|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亚洲a级毛片|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在线免费观看AV|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精品成|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国产农村1级毛片| 999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伦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成人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久久夜色精品| 免费播放毛片| 91青青视频| 午夜日b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色135综合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波多野结衣二区|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卞|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色有码无码视频| v天堂中文在线|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96在线 |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91亚洲精品第一|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99热免费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