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屬于這樣一群人,在中國大陸,他們被稱為“七七級”。
所謂“七七級”,實際上是這群人進行高等教育即大學入學考試的年份——1977年。
這群人,之所以相對來講較為特殊,以至于社會用年份的指代,將他們與其他人群區別開來,從而使其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稱謂,主要緣于這樣的原因:
1966年,中國大陸爆發了名為“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運動。該政治風暴席卷全國,百業凋零。高等教育事業首當其沖,毀之殆盡,正規的大學教育幾乎不復存在,直到該政治運動結束的1976年。從噩夢中復蘇的國家,于1977年恢復高等教育入學考試,似為百廢待舉中之首舉,自然引發萬眾矚目,萬民翹盼。
積蓄了十年的對知識的渴求,壓抑了十年的對未來理想之光的追逐,在1977年,在開始考試的那一刻,便仿若壅堵了十年之久的江堤河壩,一朝開啟,千軍萬馬般的洪峰,如驚濤翻卷,山呼海嘯,一瀉千里。
1977年,是數十年里,中國大陸唯一一個在冬季開考的年份;這屆學生的入學,則在1978年的春天。
那時,大學被人們稱為“殿堂”。在“七七級”進入大學殿堂后的1978、1979、1980、1981……大學的校園里,隨處可見冷窗夜雨、浩卷青燈埋首苦讀的情景。
因之,從這群人中,便走出了許多杰出的政治家、藝術家、企業家、學者……
今年之于這群人,略微地起了一些小小的騷動與喧嘩,因為他們開始忙著以班或系為單位,來紀念自己畢業30周年(1982——2012年)。
二
當一幕場景、一群人、一件事情等,漸行漸遠,仿若指尖的細沙,你想緊握它而又握不住時,因為你曾從中走過;因為你曾身臨其境;或者因為著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你對它有著無限的眷戀……這時,人們就會通過紀念多少多少周年的方式,去回顧它、緬懷它、重溫它、追思它。
不言而喻,毋庸置疑,“七七級”,已然永遠地成為了一個讓歷史銘記的字眼,一個語匯,一個讓我們這些從中走過的人,永遠無法忘卻的、抹不去的記憶。
今年,對于社會公眾而言,有著許許多多的、各種各樣的有關“周年”的紀念。其中,最為吸引眼球的,是對泰坦尼克號首航并沉沒100周年的紀念,各種紀念儀式,使之有點兒仿佛一種社會大眾的集體狂歡。當然,不排除有著許多商業化的元素在里面。
對于我們“七七級”這群人而言,則是對我們畢業30周年的紀念。
對于我個人來說,內心里,還有著一個小小的,但莊嚴雋永的紀念,那是對于發生在1812年的俄法戰爭200周年的紀念,而且,它是和我們畢業30周年的紀念,緊緊地糅合在一起的。
其實,更準確些說,這個個人內心深處的紀念,是對托翁所寫作的史詩巨著《戰爭與和平》的時代背景的紀念。
那么,為什么說,我們畢業30周年的紀念,與我內心對于《戰爭與和平》時代背景200周年的紀念,是緊緊糅合在一起的呢?
列夫·托爾斯泰是我最為敬仰的作家,他的皇皇巨著《戰爭與和平》,是我少女時代的最愛。在我考入西北大學歷史系77級歷史班之前,我們全家住在西安南郊一所大學筒子樓中的一間小房子里。家中無人做飯,每到飯點兒,就派一人去教工食堂買來飯菜填飽肚子。那時,我整日捧在手上的,就是托翁的四卷本《戰爭與和平》的中譯本,一天到晚沉醉其中,無法拔脫。在周末放學下班后日影漸暗、暮色漸濃的黃昏,為全家人朗誦其中的章節,是我感到最為愜意與享受的時光。這本巨著中的女主人公娜塔莎·羅斯托娃,曾經使我無限的心向往之。
這部巨著中有一個情節,相信讀過她的人都會難以忘懷。這個情節,可以說,是一個典型化的情節,是全書的精華之一;許多版本的《戰爭與和平》,只要是有插圖,都會將這個情景,作為插圖表現的重要內容;而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攝制,由奧黛麗·赫本、亨利·方達主演,和由俄羅斯著名導演謝爾蓋·邦達爾丘克所拍攝的兩部不同國度出品的同名影片中,都將這一場景,給以了濃墨重彩的重點展現。
這是怎樣的一個情節呢?
三
在一個春天的日子里,《戰爭與和平》中的另一位男主人公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坐著馬車穿過一片白樺樹林。
這時,出現了一段對話:
趕車的車夫說:“多好啊!大人!多舒服啊!”
安德烈先是很迷惘:“什么?你在說什么?”
繼而,他恍然大悟:“啊,是指春光!”
這時,影片中出現了旁白(當年,這個旁白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孫道臨先生朗誦,非常富有感染力):
“一切都變綠了。多快啊!白樺樹,還有赤楊、野櫻桃,都發芽了。只有橡樹不露聲色。瞧這老橡樹!”
就在緊接著的一個春日的夜晚,連安德烈所認為的那棵心、相都如同槁木般的老橡樹,都已經是枝繁葉茂,綠葉婆娑,葳蕤婀娜。
就在這樣的一個春日的夜晚,娜塔莎坐在自己家的窗臺上,對表姐索尼婭說,她絲毫沒有睡意;她只想抱緊自己,讓身體輕盈,飛升起來;在凌空飛越中,掠過花園、溪流、森林、田野,在春天的夜晚飛翔……
“七七級”就讀于大學的那個時代,被稱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那時,中國人長年累月壓抑在心底的文學素養、文學情懷、文學夢想、文學追逐,仿若放飛的云雀、奔騰的溪流,在每一個熱愛美好、享受美好的心靈的天際、思想的山谷中翻飛鳴囀、歡快跌宕。
在那些個難忘的歲月時光,在那些個如今回想起來,仿若珍珠般閃閃發亮、璀璨奪目的日子里,娜塔莎·羅斯托娃與我如影隨形。
那時的我,在春風沉醉的夜晚,每當下晚自習,在從教室回宿舍的路上,從歷史系教學樓的左側偏門出去,下了臺階,左手邊就有一棵很大的樹,記不清是什么樹了,記憶深刻的是,每當這個季節,這顆大樹總是花香馥郁,滿樹芬芳,是一種香甜中帶點兒青澀、苦澀的味道。夜色愈濃,香味愈濃。子夜時分,氤氳滿園。
那么,這時的我,睡意便會跑得無影無蹤。
那些日子里,我喜歡穿著綴滿細碎花朵的束腰連衫裙,蓬松地梳著一根粗粗的發辮,身心仿佛穿越了時空。不知是我去到了19世紀的俄羅斯,還是娜塔莎·羅斯托娃來到了我們的校園里。
深夜不眠。
后來,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了很久。
大學畢業后,雖然遠離了“七七級”的那個年代,但在很長的一段時日里,我都習慣于在春風沉醉的夜晚,敞開窗扇,坐在窗前。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的家中,客廳雖小,卻有面大大的窗戶。春天的靜夜里,透過開啟的玻璃窗,會飄來濃郁的、庭園里的陣陣花香,記得好像有桐花、桃花、杏花、小李花、丁香花……窗前也有著一株開著滿樹繁花的茂密的花樹,樹影花影映照著月華光影,篩篩點點,在窗前書桌的墨綠色玻璃臺面上搖曳,暗香浮動。
這時,我便攤開面前的稿紙,擺開筆硯,開始春夜里靜靜的寫作、閱讀。
以后,我陸陸續續出版的譯著、故事集、散文集《女性·職業·家庭》《烈火與恐怖》《沒有講過的故事》《夏花秋葉》(上下卷)《俄羅斯札記》等,都是在這樣的狀況下所完成。
深夜不眠。
因為,那是在春風沉醉的夜晚。
因為,那時的我們正年輕。
陳若星 四川省簡陽人,1982年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作品有《沒有講過的故事》、《日暮鄉關》以及哲學、社會學、經濟學論文與散文二百余篇(部)。曾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現任文化藝術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