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常把那些為官清廉的官吏作為“官鏡”,寫入歷史典籍,以褒揚他們的功德和事跡,為后來的做官者留一個榜樣。近日讀史,看到三面這樣的“官鏡”,今天讀來,仍感一股正氣撲面。從政者常照照這樣的鏡子,當會有所教益。
◎“傻官”丙吉
西漢時有一位操守廉潔,被人們稱為“傻官”的丙吉。他出身低微,由于為人敦厚,正直能干,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高位。當初,皇帝劉詢被貶為庶民時,曾受到他的特別保護,之后,又是他扶助劉詢當上了皇帝。用今天的話來說,丙吉是有恩于皇上的“鐵哥們”。由于有這層特殊的關系,丙吉自然而然就成了官僚政客追逐的目標,門前常常被擠得水泄不通。這當中,懷揣金元寶的有之,手牽高頭大馬的有之,車拉綾羅綢緞的有之,甚至轎藏美女的也有之。但丙吉卻一個也不見,全拒之門外,讓“行賄”者一個個都吃了閉門羹。不見歸不見,其中的一些人還是經他推薦當上了官。每當這些人前來謝恩時,丙吉都會大為懊惱地說:“我是為國家推舉人才,怎么牽扯到了私人關系?”不但不收禮,以后還拒絕跟這些人來往。由于丙吉舉賢從不居功,不收禮,日子過得不富裕,被不少人譏笑為“傻官”。然而,丙吉對此卻很坦然,他對家人說:“為國家舉薦賢才,是為臣之責;舉賢而不受賄,是為臣之德;固守清貧而不貪,是為臣之樂。”這就是丙吉對“傻”的理解。丙吉雖然一輩子清苦,卻安享晚年,盛譽而終。
◎中正立身顯官德
為官者難免要經常接待上司,而在對待上司的態度上,頗能反映一個人的官德和人品。《梁書·良吏傳》中講了這樣一件事:一位名叫何遠的人曾出任過武康縣令。在任期間,恰遇太守王彬巡視屬縣,別縣的縣令都大講排場,“盛供帳以待焉”。行至武康時,何遠卻以便飯招待,離開時,僅以“斗酒只鵝”相送。那時居官不易,升遷與否,就看上面有沒有“背景”。因此,上司來檢查工作對縣令個人來說,意義非同小可。
想當年,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頂頭上司“跑基層”不易,一旦要去,那個威風勁兒,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把上司伺候好,一言便可躍升,反之則沒有好果子吃。然而就是這個何遠,卻不搞那一套,太守來了,只給吃一頓便飯,臨別也只送“斗酒只鵝”而已。我們只能說,他是一位不拿民財作為自己升遷“敲門磚”的清官,一位不善阿諛逢迎的好官。
◎洗屋做清官
在封建社會,混跡于貪欲橫流的官場,要想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實屬不易。若偶有“失足”,能夠幡然醒悟、痛改前非者,更屬不易。在《良吏考略》一書中,記載了一個叫郭琇的縣令出身貧寒,從小發奮讀書,后來考中了進士,由于沒有錢送禮,十年候補,后被分到江蘇吳江做知縣。起初,他為官還比較謹慎,看到同僚們爭相逐利,終于沒能頂住官場腐敗氣息的浸染和上司的貪婪勒索,開始接受賄賂和浮征賦稅。郭琇的行為傳到江蘇新任巡撫湯斌的耳朵里,湯斌很惱火,把郭琇叫到巡撫衙署,狠狠數落了一頓,郭琇感到無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縣衙,忙派人挑來好多擔清水,與大家一起動手,把縣大堂和他的臥室好好地洗刷了一遍。然后貼出告示:“以前的縣官郭琇已經死掉了,現在的知縣是另外一個郭琇。”從此之后,郭琇痛改前非,不再占百姓分文便宜。同時,對陳規陋習進行改革,秉公辦事,把吳江縣治理得井井有條。湯斌是一位慧眼識人的好官吏,他對郭琇的施政才華和知錯就改的行為很欣賞,并發告示嘉獎郭琇“洗屋做清官”的事跡,推薦郭琇當上了御史。郭琇赴任后,不畏權貴,許多有貪污行為的官員,都被他彈劾,丟了官職,其中包括大學士明珠和俞國柱。由于一些權貴們的誣告陷害,郭琇曾被黜免蒙冤十年之久,但昭雪之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忠于職守,而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