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對新課改,作為中學化學一線教師,我們經歷了不安、困惑,到積極參與課改的過程。高一化學新課程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入門,注重對學生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合理取舍教學內容,創造性使用教材,科學選擇教輔資料,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多維目標的同步收效,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課改;化學新課程;困惑;對策
我校開展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至今已經有4年了,面對新課改,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給我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也讓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困惑。下面談談我校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應對的辦法,與大家共同探討,以利于今后的教學。
困惑之一:教學內容取舍
“該不該講,講到什么程度?”這是新課改中教師最大的困惑。由于在新課程實施的初級階段,教師不了解高中化學必修教材的內容設置,不知道后面的課程中將會學習什么,受長期形教學經驗的影響,不少教師在內容處理上經常犯一個致命的錯誤,不該講的作為重點講,該講的卻一步到位地去講,在教學中對各知識點試圖一直挖到高考要求為止,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對策:認識模塊功能,深度解讀教材。必修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提供基地。教師要明確教材的編寫意圖,化學必修內容幾乎涵蓋了原有化學教材的全部內容,而課時卻大大減少。正確處理這對矛盾,關鍵在于依據課標的要求,根據教材的內容,結合學生的狀況,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把握教學節奏和教學內容的難度和深廣度,講究螺旋式上升不要求一步到位。
困惑之二: 如何實施合作探究?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建立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文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許多教師紛紛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了許多探究的課題,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碰到許多尷尬的問題,一是許多學校實驗室硬件不能滿足學生探究的要求,由于許多學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班級數的增多,導致實驗室、儀器藥品等硬件設備以及實驗人員配備的不足逐漸顯現出來。二是教材中有些“觀察與思考”和“活動與探究”欄目設計的實驗不夠科學,教師無法按照課本的要求進行。三是教師缺乏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對新課標理解不到位,舍不得花時間讓學生交流與討論,沒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討論的教學方式,沒有平等、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因此,課堂依然缺乏活力。
對策:針對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標準給教材留下了較大的發揮空間。給一線教師如何用教材,如何施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性。教材中“觀察與思考”欄目一般是教師演示為主,而“活動與探究”欄目一般是以學生動手實驗為主,但教師要根據實驗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開展探究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地研發科學探究的形式,探究活動可以有以實驗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以查資料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也可以是以調查訪問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還可以是以交流討論為主要活動的科學探究等。只有多種探究方式的融合,才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困惑之三:對“教輔”用書的依賴與編寫不滿意
多年來,教師在教學中養成了依賴“ 教輔”的習慣。新課程提倡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教師們平時教學任務重,備課時間緊,沒有時間編題,而現有的“教輔”材料能夠與新課本配套的不多,因而教師既依賴“ 教輔”又對現有的“教輔”不滿意。學生手中質量低劣、錯誤百出的教輔資料是新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最頭疼的問題之一。這些教輔資料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內容超綱或超前,不符合新課程的要求。(2)內容難、繁、舊、偏等問題。新課程在內容上避免了難繁偏舊的問題,但在習題中,仍出現許多與新課程相違背的問題,如在化學計算題中,有些教輔資料中仍出現技巧性高、有一定復雜性的試題如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氧氣等混合氣體與水反應,混合液pH的綜合計算等。
對策:科學選擇教輔資料。理科教學中,解題是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但題并非做得越多越好,質量低劣的教輔只會導致學生厭學,助長教師的浮躁之風。學生不研究課本只盲目做題,是舍本逐末,只會依賴教輔的教師沒本事。教師要引領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千萬不要用教輔傷了學生的胃口。沒有教輔,不搞題海戰術,照樣也能考出好成績。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的要求為學生選擇適合于學生實際的教輔資料,對不符合要求的題目要堅決刪除,要指導學生不要一味地鉆進題海,學會放棄、學會選擇。讓學生在做題中感受到化學的樂趣,全面體現教輔的功能與價值。
總之,高一化學新課程教學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入門,注重對學生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面對教學過程中的困難要理智地分析和深刻地反思,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新課程多維目標的同步收效,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作者單位:江西省安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