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建構高效的課堂呢?下面談一些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引導預習,思考新知
古人語:“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要使學生主動預習,使預習產生效果,學生預習方法的指導是關鍵。在學生預習前,教師要精心的準備,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貯備好材料,設計好預習的提綱和明確任務。這樣預習過后的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了認識,有了困惑和收獲。在課堂上交流時目的明確,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欲望。這樣的課堂教學充滿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這樣的課堂才有效、高效。
1.以導學提綱為載體,引導預習
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多參考資料,在理解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進行,對其用意進行貼近教學目標的、符合邏輯的推理,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編寫導學提綱。導學提綱一般提供了預習、自學時需要思考的問題或需要把握的主要線索。例如,教學分數與整數相乘這一內容之前,我設計了如下提綱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
(1)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嗎?
(2)分數與整數相乘的方法是什么?是怎樣推想出來的?
上述提綱提示學生分數與整數相乘需要把握的兩個關鍵問題,即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一般來說,設計數學導學提綱時,問題要精練而具體,具有針對性,同時還要富有啟發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嘗試寫數學日記
到了中高年級段,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的基礎上嘗試讓學生做數學學習筆記。一是疑問性筆記。在預習自學中遇到疑難時,最好及時記錄下來,隨時尋求解決。二是梳理性筆記。就是對預習學會的相關內容進行梳理和歸類,歸納出數學知識的基本規則、原理等,使知識整體的層次和結構一目了然。三是隨想式筆記。在數學閱讀中的所感、所悟和發現,都可隨手記錄下來。這樣的日記有疑有思有總結,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學生會有側重的聽講,而且思維一直跟隨老師,注意力集中,達到了數學課堂的高效,讓學生真正獲得了知識。
二、交流展示,釋疑解難
教師在學生“預習自學”過程中,根據學生“預習自學”的情況,對自己事先準備好的所要展示的“問題”(即能很好地突顯重點突破難點的問題)進行修改和調整,然后給每一個學生提供交流展示機會,主角是學生,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討論,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生生、師生、組生、組組互動。
1.用新穎的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課的第一個重要環節——導入要觸摸到學生的心靈,激發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像吸鐵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重視課的導入。善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新問題,或者對新知識巧妙的鋪墊并適時加以引申, 先讓學生發現新問題, 再通過探究、分析等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進一步去研究、解決問題。
2.為學生的相互學習提供空間和時間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把學生當成容器進行灌輸式的傳授,而是師生、生生平等對話、溝通交流的學習過程。課堂上,教師以問題為著力點,要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并最大限度的在時間上、空間上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對于學生能夠發現和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少作或不作啟發和暗示,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開啟思維的閘門,迸發創新的火花。
3.為課堂動態生成提供“時機”
等待是一種耐心,更是一種藝術。課堂上教師要能等待、善于等待。教師布置思考任務給學生時,要給出時間讓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進行醞釀,讓他們在已有的舊知的基礎上找到新的生長點,把所學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對于學生的探究活動不愿做參與者,卻喜歡在各種情景中展示自己無所不知的“才華”,學生一遇到困難就迫不及待的站出來充當“救世主”,以顯示“知之者”的魅力,以至將本應屬于學生自主探索的課堂,變成了教師控制下的兩、三分鐘的活動乃至直接的傳授,過場式的探索活動造成了學生耐挫力下降和過分依賴教師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敢于說“我不知道、我也沒辦法,你再試試看”等話語激發學生繼續探究戰勝挫折的欲望并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用無知的心態投入到學生的探究中去,在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后再有的放矢的總結指導。
三、交流反饋,檢測目標
檢測是對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的顯現,在教學中要認真設計測試題目。當堂達標測評與平常的試卷 測試或者作業不同,它是通過小組學習,同桌之間的檢測等來實現的,形式靈活多樣,既可以采用當堂筆頭測評,也可以簡單到口頭測評。檢測要留給學生充分時間進行思考,特別是要做完整的檢測,不能走過場,久而久之學生會產生應付心理。同時教師要融錯,“課堂因融錯而精彩”!從錯誤中挖掘出可借鑒的知識,讓全班學生從中受益,更讓這位學生在錯誤中找到自信和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
四、課外延伸,發展能力
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僅停留在課堂很不夠,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鼓勵學生能自覺完成課外的一些稍難一些的練習,對學生的課外練習要求要讓每個學生真正嘗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甜頭。教師同時要建立一種激勵機制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需求,讓學生對作業的態度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這樣的獎勵機制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發揮數學的高效課堂。
(作者單位:江蘇省洪澤縣黃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