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的識圖能力不強一直是困惑很多高中地理教師的難題,很多學生看圖不得法,析圖不到位。而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至關重要。
【關鍵詞】地理教學;分析圖形;能力培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能力培養已經是學科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筆者以為,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識圖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對教學環節也可做一定的優化。
一、優化展示環節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經設計了一個圖讓學生分析:在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中,設置了兩條河流,一條在山谷地帶,一條在山脊地帶,讓學生分析比較兩條河流的水文特征。學生隨即展開積極的討論,直接從兩河的水量、水位、落差、含沙量等方面進行比較,竟然沒有學生對圖形提出質疑。事實上,山谷地帶為匯水地帶,才可能發育河流;而山脊地帶為分水地帶,是不可能發育河流的。面對如此錯圖,學生們竟然也會興致盎然地討論,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這一切引起了筆者的深深思考。
學生只會“逆來順受”地分析圖,而不關注圖的科學性。這與長期以來地理教師包辦分析圖或只看圖思考問題而不析圖有必然的關系,長期的被動分析使學生異化為做題的機器,而不是思維的主人。他們只是被動地分析問題,他們不知道批判地分析問題。
因此,在課堂中面對識圖分析、讓學生展示思維成果時,不僅要注意讓學生展示問題的答案,還要注意讓學生展示對圖的分析過程,把握圖的類型,注意圖的特點,讓學生在主動思考析圖、積極展示的過程中切實提高識圖能力。
二、強化總結環節
總結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反省自己的學習,學生可以生成有效的學習經驗,可以積極探索與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在識圖能力的培養中,更需要強化總結反思環節。
光照圖種類繁多、抽象,難以理解,其判讀一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課堂學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一部分典型的光照圖為例進行分析,進而幫助學生總結出判讀光照圖的一般規律:首先確定南北半球,進而確定觀測角度,形成空間立體圖形概念;然后觀察晨昏線與極圈之間的關系或根據特殊緯線如南北極圈的晝夜長短狀況、極圈范圍內的極晝極夜狀況推測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地方時的確定要找準幾個特殊點:赤道與晨線交點的地方時為6點、赤道與昏線交點的地方時為18點、晝弧的平分點地方時為12點、夜弧的平分點的地方時為24點等。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一旦判讀出來,其他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學生掌握了這些基本的識圖要領,在遇到一些難度稍大的光照圖時,就不會抓耳撓腮、無從下手了。
學完一節課,要引導學生總結反思讀圖的知識要領,讓學生牢牢記在心里。因為這里的總結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憶”,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努力設法去解決這些問題。
三、巧用檢測環節
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新的學習通常是在學習者已具備的知識、能力、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新的學習能力受學習者原有知識、能力、經驗的影響很大,新舊學習之間的聯系紐帶就是遷移能力。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難以運用抽象與概括的學習方法,教師只有將抽象與概括的學習方法蘊含在具體的情境中。因此,教師要巧用檢測環節,幫助學生培養知識遷移能力,使已學知識得到不斷強化,使學習效果得到不斷的落實,從而使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而巧用檢測環節的關鍵是教師的課堂設計要使學生完成成功的正向遷移,因此,教師在教學預設中要精心設計,注意圖的類型。
在學習鋒面、氣旋等常見的天氣系統時,可引導學生根據圖示分析鋒面的形成、性質、帶來的天氣狀況,氣旋中心氣壓值的高低、水平方向以及垂直方向空氣運行的狀況、帶來的天氣狀況等。學習完這些基礎知識后,教師可拋出這樣的問題:
根據所學知識觀察右圖,思考:圖中L1、L2一帶能形成鋒面嗎?若能,請畫出相應鋒線符號并用陰影表示雨區位置。
要解答上述問題,必須對已學的鋒面及氣旋的相關知識、圖形有足夠的理解。據圖可知:圖示為一低氣壓中心,L1、L2均處于低壓槽位置,氣流輻合,可能會形成鋒面。接著判別槽線兩側的風向,畫出圖中三條短線的風向,進而判別圖中A、D均受冷氣團影響,B、C均受暖氣團影響。據圖分析可知,A處冷氣團勢力強于B處暖氣團,C處暖氣團勢力強于D處冷氣團。由此可知,L1處形成冷鋒,L2處形成暖鋒。
總之,地理教師要以“反思教學”的思維方式解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從教學環節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優化展示環節、強化總結環節、巧用檢測環節等策略,教學生“學會析圖”,同時也讓自己“學會教學”,使自身獲得持續不斷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