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的策略,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是每個高中歷史教師都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將就這一問題的解決之道,進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討。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開展,高中歷史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在各種教學模式不斷更替的背景下,如何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才是教師必須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教師在制定教學策略的過程中,必須要正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中,獲得更多的啟發。
一、正確處理課堂生成和預設
盡管我們一再強調,素質教育必須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但是,我們依然不可否認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動性地位。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有必要對課堂的走向有一個充分的預測,必須要預想課堂的效果,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預設”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這里必須提出的是教師的“預設”與“生成”是否始終一致呢?顯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傳統教育觀念下,教師往往習慣于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每一個問題及問題實施的每一個步驟,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教學思路完成課堂學習。然而,高中學生已經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具有獨立的思維,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這也就意味著,在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可能、也不應該機械地按照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情境,而是應該正確處理和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
例如,筆者在《戊戌變法》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位學生不經意間的一個發問,讓筆者預設的教學出現了“意外”。
通過學習,學生對“戊戌六君子”有了一定的認識,對“六君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筆者的教學思路中,這個環節是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教育的一個基點,而正當筆者準備要求學生閱讀教材的文字,正確認識譚嗣同為改革而勇于獻身的精神時,沒想到,有不少同學對譚嗣同的行為,感到不解。甚至,有位同學直接說:“能走,怎么不走呢?譚嗣同真的好笨!”這與筆者的課堂預設是不一致的,在筆者的教學思路中,是沒有想到學生會有這樣的疑問的。
于是,筆者借助學生的提問,跳出“預設”,發揮學生的“生成”作用,于是反問學生:“譚嗣同真的那么笨嗎?”此時,學生們紛紛討論起來,課堂氛圍十分熱烈。此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譚嗣同的犧牲精神,寫出了譚嗣同的一首名詩:“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然后,根據該詩,提出問題:“你如何看待譚嗣同的‘去留’問題?如果你是譚嗣同,你會怎么做?”認為譚嗣同“笨”的學生,理由主要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認為譚嗣同死得其所的學生,主要是認為譚嗣同犧牲自我,激勵后人!
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再引用譚嗣同的豪言壯志:“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以此,來讓學生意識到譚嗣同的犧牲精神和價值所在。總之,在教學設計上,要“預設”,但是也必須“生成”,以便能夠讓學生在正確的方向上,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同時教師要注意捕捉這些“意外”所蘊含的教育價值,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二、發揮學生想象力,動態的解讀歷史
歷史,是對過去的忠實記錄,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未來與歷史無關。“以史為鑒”始終是歷史教訓的核心內容,也是高中歷史課程設立的意義所在。但從“靜止”的歷史中,我們往往只能看到“靜止的過去”,無法看到“運動的未來”,“以史為鑒”的教學功能,也就無法有效發揮了。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需要讓學生在靜態的歷史中,把握社會和歷史的發展規律,又要讓學生在動態的歷史中,闡述自己的思想觀念,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理解歷史,去解讀歷史,真正發揮歷史的人文教育功能。
我們不妨看這樣一個案例。有位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秦朝歷史的課堂中,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勇于提出問題的意識。讓學生就這樣兩個問題展開討論:
問題1.如果沒有垓下之圍,四面楚歌,那中國的歷史是否會改變?
問題2.如果你是項羽,你是否會在兵敗烏江后,再回江東,等待東山再起?
通過這樣的兩個假設性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靜態的歷史知識的過程中,能夠運用發散思維,充分的想象和再現歷史,讓學生的主觀思維運用到歷史學習中去。而學生在這樣動態的歷史教學中,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夠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讓學生對歷史抱有一種探索的精神。
三、借題發揮,讓學生正確看待歷史
關于歷史,我們有所知,也有所不知。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歷史典故多如牛毛。而隨著影視文化的發展,歷史典故已經成為熒幕的重要素材,許多電影電視劇都是根據歷史改編而成的。事實上,我們應該鼓勵編劇充分利用歷史典故,豐富電影文化。但是,在歷史劇一片繁榮的背景下,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有許多歷史劇,并沒有尊重歷史的原貌,而是肆意對歷史本身進行大幅度的修改,這是影視編劇的需要,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歪曲歷史事實。這對青少年的歷史觀,將會產生極為嚴重的消極影響。
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題發揮,讓學生針對影視劇肆意改變歷史事實的現象進行探討。如以熱映的《鴻門宴》為案例,讓學生就這一電影中對歷史的改編,進行統一的歸納,并對此行為作出評價,讓學生能夠正確的認識歷史。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從教學有效性的角度出發,去探討學生的學習策略,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中主動學習,同時,也需要在多樣化、開放化的學習環境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白文玲,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9年Z5期
[2]姜南,異步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應用[J];異步教學研究;2011年01期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