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城市用水的不斷增加,水資源能否合理的利用關乎著以后城市的發(fā)展。而對城市居民用水價格的制定標準越來越受到當代人民的重視。本文先對現狀進行分析,再了解居民對水價的承受能力,從而以促進居民節(jié)約用水為出發(fā)點,使用用水量和家庭人均收入這兩個變量來確定水的價格,保障城市用水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水價收取的公平、公正。
關鍵詞:階梯式水價;家庭人均收入;城市居民;承受力
一、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城市水費的管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水價的制定影響著經濟效率、社會公平、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各方面。我國城市大部分地區(qū)對水費的收取實行簡單的階梯式水價。F.R.Ramsey提出了Ramsey定價模型,即價格在邊際成本的加成同價格需求彈性的倒數成比例。它對價格彈性較小的客戶將被收取較高的價格[1]。R.B.Wilson又在Ramsey模型中針對不同的消費者設定不同的Ramsey數,得到Ramsey-Wilson模型[2]。海河大學的張玲玲又發(fā)表了基于需求管理的城市水價模型構建,即在市場經濟下,利用水市場的供求關系及水企業(yè)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均衡,讓水價在水資源配置中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
但隨著貧富差距的拉大,簡單的階梯式水價制度受到一定的沖擊,加劇了貧富差距的矛盾。而近來像張玲玲、R.B.Wilson、F.R.Ramsey等提出的方法在實施上需要大量的統計數和技術設備上的支持,所以很難實施。因此,本文通過記錄家庭人均收入來制定城市水費管理制度,用水量和家庭人均收入這兩個變量來確定水的價格,從而使水費的收取盡可能做到公平、簡單、易行。
二、文獻綜述
我國水資源相對來說是缺乏的,而且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差距大。水作為人們生活、生產的必需品,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經濟的進步,人們對水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水的污染也日益嚴重,以至很多城市水資源日益缺乏。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水費收取制度對城市的和諧發(fā)展,水資源的節(jié)約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
我國現行的水價制度是簡單地階梯式水價,即隨著水量的增加,水價也會增長。階梯式水價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對節(jié)約用水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簡單的階梯式水價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F.R.Ramsey(1927)創(chuàng)造了Ramsey定價模型,來制定階梯式水價的供水價格。即價格在邊際成本的加成同價格需求彈性的倒數成比例。它對價格彈性較小的客戶將被收取較高的價格。Ramsey模型至今還處在研究探索階段,而且與之相關的文獻也很少。
為了避免使用Ramsey定價后出現貧富分化加劇的情形,R.B. Wilson 在Ramsey 模型中針對不同消費者設定了不同的Ramsey 數, 得到Ramsey-Wilson 模型 。 K. Pushpangadan(1998)等人為了更多地補貼節(jié)約用水者,對福利權重因人而異的Ramsey-Wilson模型作了進一步改動,他們令用水量最低的第一級階梯的單位價格低于邊際成本,而令用水量最高的階梯的單位價格等于完全壟斷價格[3]。
根據南非德班市現行階梯式水價體系中每段階梯都設置有固定費用和計量水價的特點,W. R. Bailey等人使用經過相應修訂的Ramsey-Boiteux模型,優(yōu)化本地階梯水價體系的各個參數[4](2004)。
有些城市使用的是兩部制水價。兩部制水價由供水生產成本、費用、利潤和稅金構成的供水價格分成兩部分,分別由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補償的一種計價方式[5]。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都分別補償一部分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兩部制水價模式還是以水利工程費用分攤回收為背景的定價模式。兩部制水價所體現的是生產價格,并沒有結合市場經濟中一個重要的能夠調節(jié)資源配置的供需關系。
而張玲玲闡述了以市場供求關系來制定居民水費收取價格。她認為以經濟理論為基礎,考慮了影響城市水價制定的供需關系,將不同的用水戶的需求價格彈性細分,設計相應的消費者需求權重,從而使得水價模型和方法具有明顯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6]
綜上所述文獻都有各自的優(yōu)點,但他們有共同的一點,就是較為復雜,技術要求較高。對于現代的中國來說,這些研究方法的實施顯然存在很大的難度,尤其對一些不發(fā)達的城市來說更難實施。因此,本文從簡單、公平、易實施的角度出發(fā),把簡單的階梯式水價制度與家庭人均收入結合起來,利用稅務局的資料進行簡單的計算來制定城市水費價格。
三、階梯式水價
階梯式水價, 是指使用水量在基本定額之內, 采用基準水價, 如果使用的水超過基本定額, 則超出的部分采取另一階梯的水價標準收費,也是現實生活中運用“價格杠桿”實現居民節(jié)約用水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階梯式計量水價一般分為三個梯次:第一個階層是保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水量,在此范圍內,水價較低,市民都能夠承受水費的支出;第二個階層是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水梯次后為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而增加的用水量,在水資源比較緊張的條件下,水價比第一梯次范圍內高,一般為第一梯次范圍內用水價格的2倍左右;第三個階層是超過第二梯次范圍、為滿足特殊要求的用水量,比如富裕家庭中的花草灌溉,在這個階層的水費的收取價格很高,甚至可以達到第一階層的十幾倍。階梯式計量水價利國利民,勢在必行。國家要求,全國所有城市在2005年底前實行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建立以節(jié)約用水為核心的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促進水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下圖是采用階梯式水價示意圖。
用公式來說明就是:
Qi表示水量,Pi表示價格,TP表示總價。制定幾個階段的水量q1、q2、q3……相對應幾種價格p1、p2、p3……
q1 當 Q 當q1≤Q≤q2 時,水費TP=p1q1+p2(Q-q1) 當q2 ……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貧富差距進一步的擴大,在這種經濟背景下,無論富裕還是貧困的居民的水費收取的底價實行統一的形式,很顯然使貧困家庭感到很不公平,很不合理,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所以,在階梯式水價的基礎上,我們還應該考慮到家庭的人均收入狀況。 四、居民對水價的經濟承受能力 水價的制定要保證城市居民的基本用水要求,這是顯而易見的。當居民的收入提高,對水的需求也會相應地提高,只有將水價提高,居民對水的需求才會降低,運用這個原理來達到節(jié)約用水的作用。 但由于水的必需性和不可替代性, 水有時往往和民主法治等政治問題聯系起來, 對水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必然會危及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造成許多社會問題。所以要保持水供給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注意社會公平目標, 盡量滿足居民需求。 水價改革最主要的阻力是居民對水價上漲的心理承受能力。上漲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較大, 為了保障居民用水的權利及福利, 政府在制定水價政策的時候, 必須考慮這部分人的利益。 居民對水價上漲的經濟承受能力。根據國際標準, 水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以下都是合理的。清華大學環(huán)境科學系近期做的一項調查顯示, 水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1%時, 對大部分人的心理影響不大、占2%時許多人開始關注水量、占2.15%時注意節(jié)水, 占5%時認真節(jié)水、占10%時考慮水的重復利用。[7] 五、家庭人均收入與階梯式水價 在這個貧富差距不斷拉大的經濟社會,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如果按照統一的階梯式水價來制定價格,很顯然這對一些貧困及不富裕的家庭收費相對不公平。由于家庭人均收入的不同,所以每個家庭對于同一個水價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為了不超過居民對水價上漲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我們使用差別定價法,不僅僅對不同的用水量收取不同的價格,而且對不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的家庭收取不同的價格。在制定水價時,保證居民基本生活的水量Q1下,使水價的收取不超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2%,超過基本用水量Q2,使水價的收取不超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5%,超過基本用水量Q3,使水價的收取不超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10%,之后則以此類推。 (具體見表1) 上述只是簡單地分類,具體的分類不一一列舉,水價的收取可以按照每個家庭的具體收入進行計算。在Q1以內的用水量的家庭,可根據下面公式計算:收入W、總水價P、用水量Qi、 P=(W*2%)/Q1*Qi 如果家庭用水量超過Q1,可根據下面公式計算:收入W、總水價P、用水量Qi、 P=(W*2%)/Q1*Qi+(W*5%)/Q2*(Qi-Q1) 如果家庭用水量超過Q2,可根據下面公式計算:收入W、總水價P、用水量Qi、 P=(W*2%)/Q1*Qi+(W*5%)/Q2*(Q2-Q1)+ (W*10%)/Q3*(Qi-Q2) …… 從表1和公式中可以看出對不同收入群體收取不同的水價,這樣不但可以做到公平有效率,而且計算起來相對比較簡單。它不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術上的支持,操作起來較為簡便。 對于比較貧困的居民來說,在正常用水的情況下,利用此公式,按其收入的2%來收取水費,這對貧困家庭的睡得負擔相應的減輕了。而對于相對較富裕的人,水費的收取在其心里能承受的范圍內,一旦用水過量便收取較高的價格,這樣即達到了節(jié)約用水的效果,同時,貧富差別定價做到了是一種用富人的錢來接濟窮人的效果,在水費的收取上實現了富人幫助窮人的現象。 另一方面,對于企業(yè)提供用水的成本來說,雖然對收入較低的居民收取較低的水價,這個價格可能會遠遠低于企業(yè)提供用水的成本價格,但對相對富裕的家庭收取的水費又會遠遠高于水費的成本,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收取較低價格那部分的成本價格。若在較為不發(fā)達的城市,企業(yè)不能收回其價格成本的地區(qū),還要政府方面的補助。 六、結論 階梯式水價與家庭人均收入結合的水價制度充分考慮了不同家庭的收入狀況,通過階梯式計量計人均收入水價保證各個階層的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同時控制了富有家庭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對于更好的利用水資源,提高公眾的節(jié)水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在水價方面對貧富差距有所減弱,實現水價上的劫富濟貧,體現社會的公平,有利于和諧社會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管理學院公共事業(yè)管理專業(yè)】 【參考文獻】 [1]Ramsey F. P.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taxation [J]. The Economic Journal,1927,37:47-61 [2]席平健.關于Ramsey模型及其改進的研究和啟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5,15(4):52-56 [3]Pushpangadan K., Murugan G. Pricing withChanging Welfare Criterion: An Application of Ramsey-Wilson Model to Urban Water Supply,working paper, 1998 [4]Bailey W.R. Modeling Domestic Water Tariffs [M].Proceedings of the 2004 Water Institute of SouthernAfrica (WISA) Biennial Conference [5]鄭通漢,任憲韶.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制度研究[J].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36-38 [6]張玲玲.基于需求管理的城市水價模型構建與啟示[J].河海大學,(210098) [7]卓敏.深化水價改革 解決杭州市用水矛盾[M].浙江水利科技,2009(06)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