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并且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教育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每一位教師應該好好設計和把握,它是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一個重要手段。
【關鍵詞】提問;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個性;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問是一門藝術,提出問題是需要想象力和一定的相關知識的。急于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正說明學生對課題充滿了興趣,注意力一定愈發集中,思維就愈發活躍。教師在適當的加以引導,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學生由被動的聽講到主動的參與,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創建一個積極、和諧、有效的課堂,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機
根據初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學生只要感到好玩、有趣就可以喚醒他們的參與意識。生物課堂中的許多內容,比如花開放受什么的影響、為什么近親容易得遺傳病、克隆羊的故事等,加上多彩的掛圖和形象的教具,教師適當的創設情境,學生的求知欲無形中已被點燃。這時教師應使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引導,如:“誰愿意提個問題考考大家?”、“這個問題難道只有一種答案嗎”。讓學生圍繞課題展開思考,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然后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提問的水平逐漸提高,從而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設置問題情景時應注意:
(一)必須遵循簡潔、清晰、明了的原則。我們必須時刻認識到問題情景的設置其最終之目的乃是為教學內容進行服務的。不可使問題情景設置之內容過于繁瑣和模糊,甚至可能出現沖擊教學內容的中心地位的狀況。
(二)有嚴密的邏輯性。問題情景的設置與相應教學內容必須具有內在的邏輯性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設置時精心設計、反復推敲,在深刻理解教學內容本質的基礎上去進行問題情景的設置。
(三)注意與生活實際的貼近。這樣的設置對于激發學習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是有極大作用的。
(四)注意提出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心理發育層次。這需要我們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多了解學生的發展動態。許多教師都感言:不懂現在的學生到底在想什么。的確,現在的學生和我們當學生的時候太不一樣了。要學會俯下身體與學生交談,和學生交朋友吧!他們會告訴你很多小密密的。
二、讓學生敢于提問
學生之所以不提問,主要還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所以教師因找到問題的關鍵,再針對性的入手。我認為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是最為常見的:
(一)與師關系陌生,重優偏差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平時多與學生交談,減少學生對學習的恐懼感、對教師的恐懼感,才能使學生敢于思考、并提出自己不明白或者不理解的問題。對回答錯誤誤的學生,可以給一個微笑;充滿智慧的回答,則不吝嗇自己贊美。對待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平等,說是容易但是做起來難。每一次提問我們都不自覺得把目光朝向一些品行兼優的學生,其實學生的觀察能力特別強,他們會在心底打著小算盤:反正也不叫我,考慮也沒用。久而久之,提問的時候就只有個別學生與教師唱對臺以戲了。只有耐心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表揚他們的點滴進步。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敢于發言。
(二)畏懼、自卑心理
首先引導學生形成這樣的認識:世界上沒有愚蠢的問題,世界上沒有愚蠢的提問者。對于口頭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讓他們先把問題用筆寫下來,再提問;對于沒有勇氣課堂提問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課后提問。在形式上可采用先同桌相互提問,再小組間交流,最后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匯總的方式。大部分學生有自卑心理,我根據“量力而行原則”,讓這些自卑心理的學生多回答或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當他們有所表現,馬上給他們適當的肯定和表揚、鼓勵,使他們取得很多次成功體驗。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由于他們在學習上經歷了較多的曲折,使他們“自我懷疑”,以至“自我否定”,但是這些學生的課外知識倒是很豐富的,所以常常嘲笑一些同學是書呆子。我因勢利導,平時了解他們課外時間所玩所想,上課時有機會就提問一些他們的“專業”知識。對自己的專業,他們一直找不到向人展示的機會,當然會積極的配合我。經過幾次配合,這些對上課無精打采的學生也加入了我的提問隊伍。課堂因為他們的參與更加完整了,許多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上解決,課外作業也可以相對的減少,也算是幫學生減負了。
三、積極引導,提供思路
提問有“好問”和“善問”之分,善問是我們最想看到的,好問只是過渡,善問才是目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為學生提供思路, 抓住提問的切入點以達到“善問”。如:對課題的提問——見到課題后,有什么問題?對教材的提問——教材上的例子年代較老,能不能更新一下呢?對概念的提問——兩棲動物為什么叫兩棲呢?其次,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處,在知識易混處提問。第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式。如:直接提問、比較提問、分析式提問,學生了解了這些方法,會更加善于提問。
四、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評價
在課堂上,當學生解答一個問題后,對提問過程來說并未結束,剩余的一步,就是對回答作出評價。
評價是學生的心理需要,它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集體主義感等。評價不僅要對學生答案的正確與否給予肯定或否定,而且要對學生思考答案的過程給以肯定或否。評價時,以教師為主,但不能忽略學生。要讓學生參與評價,提高認識能力。
針對現在日漸加溫的課外有償家教,不得不對我們教師如何在課堂上提高有效性加以深思。本文僅從課堂提問這一環節促進課堂有效性說說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和各位同事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相互學習,讓我們的學生樂于學習,教師樂在教中!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條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