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設置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學習使大學生從整體上掌握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提高該課程的學習實效性,可從把握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策略等方面不斷努力。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學習;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本文結合學習實踐,對本課程的學習略陳管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問題事實上是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一個“科學的藝術的整體”或“一整塊鋼板”。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可能”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新課程方案的實施目的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一、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
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基礎上發現了唯物史觀,并運用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在實踐中對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艱苦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人的進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礎。據此我們設計和構建課程學習體系,應該是以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即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科學為邏輯主線和主要內容,以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根本目的和理論歸宿,最后落腳于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工具,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把握真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增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斗的自覺性。
二、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的內在聯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哲學為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提供了統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既是哲學理論和方法的具體運用,同時,又是對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論證。科學社會主義是哲學、政治經濟學理論,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經濟學說的必然結果。整個學習內容的三個組成部分是有機聯系的,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形成一條主線。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升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一般分析,而不是列舉數字、圖表與斧頭換綿羊之類的講解。從哲學的社會歷史矛盾分析延伸到具體的資本主義的分析,再到解決的途徑,兼容和合并原來的科學社會主義部分。目前,要想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學科,必須在重塑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上下功夫。
三、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性
從廣義上講,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后人對它的運用和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并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又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以研究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包括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相統一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一般消化在具體的個別之中。通過實踐,筆者認為,有用和有趣是加強學習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隨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改革方案的實施,在課時少、內容多的情況下必須聯系實際,與專業緊密結合,啟發學生思維。啟迪學生智慧,培養綜合素質,對于他們將來走向社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總之,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理論和先進的教育思想,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工作嚴謹求實,搞好學術和學習科研,以科研帶動學習,注重學習方法的創新,努力使“原理”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優秀課程。
參 考 文 獻
[1]張云飛.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內在機理和科學要素[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5)
[2]逄錦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修訂中的一些理論認識和對使用該教材的建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5)
[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