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如果有問題意識,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和強烈的內驅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選擇適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那么,設計問題應注意那些呢?
一、問題設計應努力創造“最近發展區”,要明之以“實”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確定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第一種水平,即學生在獨立活動中已具有的解決問題的水平;第二種水平: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所以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所有的因素如學生、教材、教學目標等等大都是固定不變的,唯一可變的是教學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才強調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問題設計的難度小,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難度大學生的思維鞭長莫及,甚至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起到抑制作用。因此,忽略學生的實際,盲目的、主觀的、憑意志設計問題是不能解決學生的實際存在的問題。要明確學生的實際,既要知曉整體發展實際,還要能清個性之間存在差異的實際,努力創造“最近發展區”。
二、問題設計要曉之以“情”,探究恰當的“啟情點”
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
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產生良好的情感。或者利用學生對原來以產生情感的事物,對于刺激學生產生學習動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鑒于此,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對所要設計的問題,要尋找恰當的“啟情點”。即可以把問題本身設計成富有情感的問題,也可以以學生對其已經產生情感事物為背景來設計問題,以便使學生從這種情感中產生和形成一種心理需要強烈的學習愿望。這里的“啟情點”并非憑空產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及生活中,只要我們能廣泛深入的挖掘教材,鉆研教材,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總會能為所設計的問題,尋找到恰當的“啟情點”。
三、問題設計,要動之以“趣”,增添問題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能使人們集中注意力于客觀事物。所以我們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設計問題,需研究教材,依據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把教學過程中的問題,設計的更具趣味性,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該問題的認識傾向,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設計的教學效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好學生不是在課堂上由教師“教”出來的,而是靠教師在課堂內外“引”出來的。所以教師的問題設計應以舊引新,啟發思索,帶領學生溫故而知新,學生提問,自主學習。因而,問什么,怎么問,何處問,要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問什么
課前復習的提問應緊扣前一課內容。新課的過渡問題要自然,前后有一定聯系,由易到難,由簡到繁,以舊帶新,留給學生思考和空間。
對于新課提問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如果學生只需要回答Yes or No, 這樣即達不到操練的目的,又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容易形成思維定勢,難處要化整為零,變難為易,分層教學以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理解疑難。
在鞏固階段,教師的問題設計既要能歸納總結所學知識的重點,又要加以拓寬,讓學生養成舉一反三的語言習慣。讓他們把所學知識真正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達到語言交際運用的目的。
二、怎么問
1.向學生明示教師提問的目的,可以是Free talk,也可以是Discussion,教師的問題設計應做到簡明精深,準確,由此逐漸形成課堂提問的習慣,達到默契。
2.提問要有一定的啟發性,不要一味地回答“True”or “False”, 多設計一些學生容易忽視或容易誤解的問題,如 How are you? 和 How old are you?的句型,在熟練操練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回答后,適時地提問 How old are you? 學生很容易產生I’m fine ,thanks.的思維定勢的回答,于是糾正了錯誤的答案,學生印象肯定很深刻。
3.對于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多設計一些難度或靈活性較大的問題,而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則應該有針對性地要求掌握基本的知識,而不是提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來刁難學生,這樣不僅使前者對自己的能力質疑,而且還會挫傷后進生的積極性。
三、何處問
1.課前復習時提問,結合前課的內容,反復設計問題,尤其提倡學生用“滾雪球”的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提問。
2.練習課后的看圖說話,學生不僅理解了本課的知識重點,還可以從各個方面加以觀察,拓寬圖片本身賦予的內容,加大了回答的容量。
3.在復習課中,學生在自編自排的對話表演后,對觀眾進行理解提問,檢查看表演的同學是否看懂其中的意思。
4.小組競賽中的互問互答。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師生提問不僅加大豐富課堂容量,還充分挖掘了學生本身組織語言的能力,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在學生提問的片段里,課堂總是變得生機勃勃,師生間的互動體現了學生的積極參與。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郭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