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已出現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審驗,但缺乏通用的審驗標準。選取國際上廣泛采用的AA1000、SA8000審驗標準,GRI G3和國內CASS-CSR的信息披露及評價標準,分別從著眼角度、標準體系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內容性標準
GRI G3、CASS-CSR和SA8000評價條款明確,過程性標準AA1000審驗程序嚴謹。如果以內容性標準為依據,按照過程性標準的實施程序,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驗,既能增強報告的可信度和可比性,又能幫助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審驗標準;比較分析法;利益相關者;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履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一項不可回避的工作,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簡稱
CSR報告)是企業將其經營活動對經濟、環境、社會等產生的積極和不良的影響,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戰略等信息向外界披露的方式。據統計,2011年1月1日至10月31日,中國大陸發布了817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其中48份報告經第三方機構審驗,占5.8%。目前,我國沒有通用的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標準和審驗標準,CSR報告審驗還處于起步階段。企業社會責任披露存在內容不充分,負面信息及回應匱乏,形式不規范,缺乏公信力和可比性等問題。無論企業還是利益相關者,都亟需外部機構對報告進行相對獨立地審驗。
國內參考較多的社會責任報告審驗和評價標準主要有: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制定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社會與倫理責任協會編制的“AA1000系列標準”、“社會責任國際”的SA8000標準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制指南(CASS—CSR2.0)》。本文選取這四種信息披露及評價標準,從審驗著眼角度、審驗標準體系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為我國建立審驗標準提供啟示和借鑒。
二、對比研究及評價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類似于財務報告,對其審驗類似于對財務報告的審計。同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作為審計財務報告的依據一樣,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標準和審驗標準就是審驗社會責任報告的主要依據。
(一)著眼角度的比較
審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既可以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出發,按照報告不同使用者的需要構建審驗體系,也可以基于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維,考察企業發展前景。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審驗報告的目的是考察企業是否實現了相關者的利益訴求,是否回應了利益相關者的質詢,是否有效提高了社會責任指標。可持續發展理論認為,審驗報告的重點是企業戰略設計是否合理,執行是否有力,效果是否明顯,發展是否可持續,包含對利益相關者需求滿足程度的評價。
AA1000專注于審驗的實施過程,制定了詳細的審驗方法,突出了對利益相關者的關注,從外部考察企業是否盡職履行了責任。SA8000完全是從勞工角度提出了維護工人權利,改善工作環境的詳細條款。這兩個標準是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構建的。GRI G3將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的披露條款指標化,最終目的是提供一個可比的報告結論。CASS—CSR與G3一脈相承,在關注“三重底線”的同時,提升了責任管理的層次,促使企業從戰略和治理角度宏觀地把握社會責任的履行。這兩個標準是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理論構建的。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審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將包含更多的戰略意義,審驗的價值更高。
(二)標準體系的比較
1.審驗及評價的目標和作用。GRI G3與CASS—CSR關注可持續發展目標,認為報告應使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在匯報期間的戰略及管理方針方面的成績及影響,經濟、環境及社會的績效”,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AA1000審驗標準為審驗人員提供了一種審驗手段,使其能夠評估組織的可持續發展管理,反映企業可持續發展管理水平和結果績效,為利益相關方提供充分信息。SA8000尊重人權目標,目的在于提供一個基于國際人權慣例和國家法律的標準,保護和授權所有在企業控制和影響范圍內的生產或服務人員。四種標準在目標和作用上都針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但各有側重。AA1000完全從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審視企業工作,SA8000明確地從勞工人權標準出發。相比較而言,GRI G3和CASS—CSR使利益相關者了解企業戰略管理,經濟、環境及社會的績效,為社會制定測量基準,評估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可以在企業內部及不同企業不同時期進行比較,審驗作用更大,體現了全面性。
2.審驗及評價框架。GRI G3報告指南分為一般性適用的內容和個別行業適用的內容,普遍適用于企業匯報可持續發展的績效。報告框架包括原則及指引、標準披露、行業補充指引和技術規范。標準披露包括了企業概況,經濟、環境、社會三個主要方面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CASS—CSR包括應用介紹,報告原則、邊界,通用指標體系,行業指標體系等四個部分。其中,應用介紹包含應用級別評定標準。通用指標是一個評價體系,是審驗應用的核心,包含責任管理、市場績效、社會績效、環境績效四個內容。行業指標體系包含37個行業的指標體系。AA1000框架由AA1000原則標準、審驗標準和利益相關方參與標準組成。AA1000原則包括包容性原則、實質性原則和回應性原則,是實施審驗的基本準則。審驗標準是為審驗提供方提供的標準,構成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審驗標準的核心。它確立了審驗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包含審驗目的和導引、審驗框架、審驗實施步驟等。審驗框架確定了審驗范圍以及審驗職責等,審驗步驟涵蓋了審驗計劃、過程和報告。利益相關方參與標準是企業處理利益相關者參與經營管理和質詢事宜的詳細框架。SA8000標準包括一般性說明和責任要求。一般性說明包括目的與范圍、規則性原則及其解釋,相關要素的定義。責任要求規定了8個方面的責任和1個管理系統。
可以看出,G3與CASS—CSR的框架是相似的,包含完整的原則指引、報告編制指南和指標評價體系,SA8000明確了報告編制要求和評價條款。這三種標準都將報告編制與評價體系置于一個框架內,但缺乏具體的實施方法。AA1000除原則指引外,都是審驗實施方面的規定,形成了完整的審驗實施框架。
3.審驗及評價內容和邊界。GRI G3評價基于“三重底
線”。GRI G3報告指南的第二部分是標準披露,主要包括三類不同的披露:戰略及概況、管理方針和績效指標。CASS—CSR評價基于“四位一體”。該評價在“三重底線”和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構建了“四位一體”模型。所使用的通用指標包含責任管理、市場績效、社會績效、環境績效四個內容。與G3基本相同,報告邊界明確了企業在確定披露內容時,應明確與企業相關的哪些組織被社會責任報告涵蓋。AA1000審驗標準并沒有確定詳細的審驗內容,而是規定審驗范圍應與報告企業達成一致協議。實施審驗之前,審驗機構必須保證審驗標準能夠滿足要求,審驗專業人員能夠獲得充分證據以支持相關判斷和結論。審驗機構應當與報告企業確認需要達到的審驗深度,可以是深度審驗、中度審驗,或者兩者都包括。SA8000完全是針對供應商和勞工的標準。標準明確了18個定義,包括員工、供應商、童工、強迫勞動、非法雇用、工人組織、集體談判,等等。標準的評價部分用詳細的條款明確了童工、強迫和強制性勞動、健康與安全、集體談判權利、工作時間、報酬、管理系統等9個方面的內容。
AA1000與其他標準在審驗內容和邊界上有明顯的區別。根據不同的需要,應用AA1000的審驗機構可以不同的內容性標準作為審驗依據。確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需要提供的信息以及審驗標準。這有利于在較短時期內在較大范圍內展開審驗,還有助于防治“市場失靈”,待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可過渡為企業自愿執行與外部強制執行相結合的階段。
4.審驗過程和方法。GRI G3和CASS—CSR并非專門的審驗標準,因此沒有介紹具體的審驗過程和方法。G3的附錄對使用該框架報告進行外部審驗簡單羅列了幾條要求。SA8000標準指出,企業應遵守國家及其它所有適用的法律、通行的行業規定等,評估時以對工人最有利的條款為準,審驗單位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審驗程序。AA1000明確規定了審驗計劃、實施過程和審驗報告。審驗機構要對所收集證據的有效程度及其內在含義進行評估和質疑。在審驗期間,審驗機構應當對企業遵循包容性、實質性和回應性原則進行調查,評估調查結果報告調查結論。AA1000還規定了中度審驗、深度審驗和特定績效信息審驗需要遵循的方法,如收集證據類型,證據支持的書面證明等。
三、總結及啟示
本文分別從著眼角度、標準體系兩個方面,對4種審驗及評價標準進行了比較分析。內容性標準GRI G3、CASS—CSR和SA8000評價條款明確,過程性標準AA1000審驗程序嚴謹。GRI G3和CASS—CSR注重企業在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的責任履行,建立了詳細的評價指標體系,增強了不同報告之間的可比性。CASS—CSR還將“責任管理”提升到主要層面,加強了企業對責任戰略及推進情況的披露。這兩種標準和SA8000分別從不同角度細化了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內容。AA1000是一個基于原則,重視過程的標準,為審驗者提供了一個嚴格的框架。
以上分析對我國建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審驗標準提供了模式上的參考。從國際視野來看,主動將第三方標準納入企業責任報告已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以GRI G3和CASS—CSR、SA8000等內容性標準為依據,通過AA1000標準的程序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實施審驗,既能有效地回應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關注,又能使企業把社會責任理念融入到治理結構中,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Brendan O’Dwyer,David Owen. Seeking Stakeholder-Centric Sustain
ability Assurance:An Examination of Recent Sustainability Assurance Practice[J].Journal of Corporate Citizenship.2007,25:77~93
[2]李偉陽,肖紅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探究[J].經濟管理.2008:
21~22,177~185
[3]沈洪濤,萬拓,楊思琴.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簽證的現狀及評價[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0(6):68~74
[4]溫素彬,張建紅,方靜怡.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模式的比較研究[J].管理學報.2009(2):246~263
[5]侯仕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一個整合性框架[J].經濟管理.2009(3):153~158
[6]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白皮書(2011)[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