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候變化問題是一個典型的全球性問題,由于氣候與環境的特殊性,其影響打破了人為劃分的國家疆界與行政區劃,關系著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加強環境法律法規的建設,提高環境法在實踐中的操作性,是當今各國環境法建設的主要目標。本文結合我國當前的形勢,比較系統地就完善我國環境法氣候變化的應對機制內容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氣候變化;環境法;法律監管
一、我國環境法體系構成及主要法律法規
我國環境法本身是一個多元多層級的體系,我國的環境法體系主要是以《環境保護法》為中心展開的,這是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項基本法律,《環境保護法》明確了“環境”的定義,確立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為我國的環境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法律保障,對于推動我國單行環境法律法規的創制和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有重要的意義。我國重要的環境保護法排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屮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等等。
二、我國環境法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存在的不足
(1)缺少綜合性的環境基本法。目前我國雖然己通過了多項環境領域的單行法律法規,基本形成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單行法構成的環境法律體系,但由于缺乏規范環境整體開發利用和管理活動的綜合性的環境基本法的原因,導致各單行法之間矛盾、重疊和空白之處很多,在實際操作中不利于我國環境的保護和氣候變化的良好應對。(2)現有體系缺乏規則細分可操作性不強。我國不僅在環境基本法上有著嚴重的缺位現狀,而且在實踐中能夠與具體相關單行法配組從而相輔相成的細則或規定亦非常有限。(3)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相關制度未得到落實。目前,我國在環境管控領域的法律法規建設仍處在起步階段,建設過程中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研究分析。然而從實踐中看,目前我國在能源使用和開發上所做的相關的立法工作則顯得不是充分地有針對性。(4)法律責任缺乏,監管制度不健全。我國環境現狀差,環境問題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環境立法中關于相關法律責任規定的不夠明確,關于違法的處罰不能形成足夠的威懾力。如《電力法》第34條規定供電企業和用戶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安全用電、節約用電和計劃用電工作;《節約能源法》第21條規定用能單位應當按照理用能的原則加強節能管理,制定并組織實施本單位的節能技術措施以降低能耗;《大氣污染防治法》第19條第1款規定企業應當優先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小的清潔生產工藝,減少大氣污染物的產生。然而,以上這些義務性條款都沒有相應的責任性條款。
三、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環境法的完善
(1)健全環境法律體系,制定環境基本法。環境基本法的制定,必須建立在符合生態規律的環境科學基礎之上。新制定的環境基本法應當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明確規記相關主體(包括主管部門)的權利和義務、管理制度、財政措施、相關目標和法律責任,便于相關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和開展有效的執法監督工作。(2)建立循環經濟促進法律體系,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我國應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科學借鑒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做法,整合現有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建立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基礎,若干專項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技術規范做配套支撐的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3)完善配套體制強化法律責任體系。從我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的設置及法律現狀出發,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地方各級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確定本轄區的環境保護與監管區域,形成全國上下配套一致的行之有效的環境資源保護與監管體系。以專門立法的形式確立各有關部門的職責權限與地位統一協調的方式與法律規范實施的監督程序等,確保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法制工作的有效推進。
在依法治國原則之下,法律作為最權威和重要的國家調整手段,在維護和保障國家的經濟建設和長期發展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和歷史任務。完善我國的環境法體系,建立起統一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管理部門,切實提高我國環境法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責任和任務。
參 考 文 獻
[1]秦天塵.我國環境保護的國際法律問題研究一以氣候變化問題為例[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0(2)
[2]曹明德.中國環境資源法、能源法的現在與未來[J].法學論壇.2006(21)
[3]楊興,劉最躍.我國氣候變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對策分析[J].時代法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