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得稅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會計和稅制改的不斷深入,所得稅會計再次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點。伴隨我國經濟的不斷對外放,向境外籌資的上市公司也逐漸增多,按照國際會計標準進行所得稅確認與計量已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對所得稅會計方法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所得稅會計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觀;綜述
一、所得稅會計方法比較研究
目前,國內外較為成熟的所得稅會計基本理論有所得稅歸屬理論,企業收益確認理論,差異確認理論和暫時性差異處理理論。基于以上理論基礎所得稅會計的確認有兩種觀點:費用觀和收益分配觀。依據是否進行跨期分配,費用觀下產生了以下幾種所得稅會計確認方法:應付稅款法,遞延法,債務法(包括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和損益表債務法)和稅款凈額法。其中應付稅款法不進行所得稅的跨期分配,后面幾種方法則必須進行。我國會計界的專家針對各種觀點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劉斌(2007)對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了對比分析。一直以來,是否對所得稅進行跨期分配以及如何分配在所得稅會計處理中都存在爭議,他提出應付稅款法是主張不對所得稅跨期分配觀點的代表,納稅影響會計法是主張對所得稅跨期分配觀點的代表。(2)張蓓(2005)對遞延法和債務法的進行了比較分析,她提出遞延法是將本期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影響所得稅的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并同時轉回原已確認的暫時性差異對本期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法和債務法的根本區別在于運用債務法時,由于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需要對原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進行相應的調整,遞延所得稅賬面余額能真正反映未來應付的所得稅或可抵減的所得稅,運用債務法所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更符合負債或資產的定義。(3)曾國祥、劉佐(2005)對損益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比較,認為在采用債務法進行所得稅會計核算時,對于暫時性差異(或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可以采用損益表債務法或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進行分析。他們分析了損益表債務法與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共同點和區別,認為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相對更科學,是以后的發展趨勢。
二、我國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相關研究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首先開始實施。其中,《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對我國所得稅會計的相關規范進行了較大的改革,統一了所得稅會計的處理方法,規范了所得稅會計的實務處理。(1)李敬(2009)對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采用導致的變化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會計處理方法進行了革新,“計稅基礎”和“暫時性差異”的概念得以確立,所得稅會計準則還規定了遞延所得稅資產需要計提減值準備,此外,彌補損失的會計處理也不同。所得稅會計準則對所得稅會計信息的披露做出明確規定這些信息將為使用者提供更為有用的決策資料。(2)陳琪(2007)對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在我國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她認為《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在制定時所依據的會計理念、計稅差異、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是大刀闊斧的,但的實施過程中必然會存在一些無法避免的困難和問題。她提出,所得稅會計準則在我國的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會計環境對實施所得稅會計準則的制約,比如我國的市場體系還不夠完善、現行法律以及當前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偏重于收入費用觀的會計理念、資本市場發育不成熟、企業缺乏實施國際通行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的動力等;另外,會計人員素質對實施所得稅會計準則有一定的制約,隨著所得稅會計準則的演進,會計操作的技術難度也在提高,對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不斷提出新的挑戰,而會計人員總體的職業素質不高。(3)劉斌(2007)提出了所得稅會計準則在我國應用的建議。他認為,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全國實施企業會計準則的環境,短期內,要使所得稅會計準則全面實施還是會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難,針對實務中存在的問題應當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加快發展和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加強和完善相對法律法規建設;加強我國新會計標準執行機制的建設,強化會計準則的執行和監督。我國市場監管和主管部門應該轉變觀念,逐步改變過程依靠收益指標的做法,為會計報表概念基礎從收入費用觀轉移到資產負債觀創造條件;會計人員需要轉變觀念。
三、結論
我國新會計準則規定上市公司統一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對以往會計政策的重大突破,但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不完善,會計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企業會計制度發展時間短暫等問題,真正與國際接軌尚需時日,政府、企業、會計人員均應作出相應改進,以適應這一需要。
參 考 文 獻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國際會計準則2002[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3]蓋地.稅務會計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