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納崗位是會計機構的首要崗位,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是從出納崗位做起的,《出納實務》課程就是依據出納崗位設置的,旨在培養學生出納崗位技能與出納職業素養,使學生能夠適應出納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納崗位工作任務。
【關鍵詞】出納實務;建設目標;建設內容
課程建設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項涉及教學隊伍、教學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的一項系統工程,是學校教學制度改革的重要環節。《出納實務》課程是會計課程體系的一個分支,是會計電算化專業重要的主干核心專業課程。出納崗位是會計部門的重要崗位,是財會工作的窗口。為進一步搞好《出納實務》課程教學,促進課程建設和會計教學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根據學院專業與課程建設的總體設想,結合近年出納實務教學與改革的實際,制定《出納實務》課程建設規劃。
一、出納實務課程的建設目標
出納崗位是會計機構的首要崗位,高職會計專業的畢業生絕大部分是從出納崗位做起的,《出納實務》課程就是依據出納崗位設置的,旨在培養學生出納崗位技能與出納職業素養,使學生能夠適應出納崗位的工作要求,完成出納崗位工作任務。《出納實務》課程以出納崗位的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以會計理論為基礎,以貨幣資金核算為重點,以培養出納技能為出發點,圍繞出納技能進行教學。《出納實務》在教學中應突出實驗性和學生操縱性,大力提高會計專業學生的核算技能,構建以工作任務為線索的職業活動導向型課程。
二、出納實務課程的建設內容
1.教學隊伍建設。職業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職業教育教學的質量。所以,造就既熟悉專業理論,又精通實踐技能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課程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1)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保證教學質量,教師要在認真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實踐。(2)要創造制度條件,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一是鼓勵青年教師考取在職研究生,進一步提高學歷層次;二是有計劃地選送課程組優秀教師到有關財經院校進修深造,進一步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三是創造機會與條件,鼓勵教師通過自身努力,成為“雙師型”素質教師,為培養學生過硬的實踐技能,提供師資保證。(3)培養教師獻身專業的精神,關注教學改革、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要勇于改革,大膽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高職院校成本會計教學的規律,探索如何培養高端技能型會計人才。(4)要進一步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與學術研究活動。
2.教學內容建設。教學內容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出納實務》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在進行了充分的企業走訪和出納崗位工作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工作過程系統化和出納技能的操作要求,結合出納工作崗位的操作流程,以出納工作任務為主線,對出納崗位所需的知識、應具備的素質和掌握的技能進行了重新的定位、組合和開發,使整個知識結構變為以技能結構體系為主,形成了出納工作技能點、線、面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3.教學方式改革。第一,教學理念的改革本課程除了培養出納崗位職業道德和動手操作能力,還應根據新時期出納工作的特點,突出了另外兩個方面的教學:其一,因為出納的收付工作是企事業單位發生經濟業務時必須經過的首道關口,出納人員的辦事效率、工作經驗、言行舉止、儀表神態、文明程度在部門和單位起著窗口形象的作用,代表著該部門、單位的綜合管理水平,因此的收付指令,他們對單位的資金流向了如指掌,能夠及時準確提供貨幣資金的信息,已成為每個單位實現貨幣資金合理流動的重要保障和中堅力量,教師要充分認識出納工作的重要性,著重培養學生管理資金流的能力,引導其樹立科學理財理念,努力向科學管理財務方面發展。第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了適應新時期出納崗位能力需求,我們在教學內容中應增加對出納人員職業形象的訓練,突出對出納人員管理現金流,防范資金風險的能力的培養。第三,教學過程的改革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入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等教學方法,與多媒體結合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內容的可理解性、直觀性,課程進行中聘請企業的專家進入課堂,進行現場演示和指導,調動了學生學習出納實務知識的積極性。在校外,盡可能適當組織學生到企業事業單位出納崗位進行實地觀摩,到企業進行現場錄像,將出納人員的現場工作場景錄制下來,制成教學光盤,在課堂上給學生觀看,通為這種方式,使課堂教學變抽象為直觀、變靜態為動態,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具體、生動形象,增強學生對出納崗位的感性認識。
4.教材使用建設。《出納實務》課程應選用適應教學需要的出納崗位實務教材,改變以往抽象枯燥的文字表述,應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描述出納人員應具備的各項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以增加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易操作性,課內教學內容與課外出納崗位觀摩相結合。
總之,課程建設與專業建設是學院未來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建設工程,堅持教育改革,積極推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法創新和教學內容創新,為課程建設創設良好的制度環境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