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快速老齡化的進程中,空巢老人比例持續增加,空巢老人綜合征現象嚴重影響了老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本文分析了我國空巢老人在醫療、公共養老設施等多個方面所面臨的困難,提出完善養老服務、細化“精神養老”立法、加大“銀發經濟”發展支持力度等建議,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
【關鍵詞】空巢老人;空巢綜合征;精神贍養;銀發經濟
一、我國面臨的空巢老人問題的現狀
子女與父母存在養老觀念的差異,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改變使家庭代際交換關系悄然變化,家庭親密程度下降。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受挫和身體健康受損往往是由于子女輕易離家和對父母的冷漠態度引起的,進而造成“空巢綜合征”的大量出現。根據第五次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空巢老人家庭已從2000年的約1600萬戶上升至2010年的2800萬戶,并占老人戶家庭總數的32%之多。十年內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與觀念也逐漸與西方接軌,加之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步入老年,造成了空巢家庭在我國普遍爆發的現象。
二、空巢老人所面臨的問題
(1)健康和醫療問題。空巢老人面臨著無人照料的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高,就醫看病基本上是老年生活的常事。經濟因素成為空巢老人看病最大的困難,其次為行動不便。由此可見空巢老人的醫療保障脆弱性較高。(2)公共養老設施的問題。我國目前養老設施建設的速度滯后于老齡化的速度,公共養老設施普遍存在形式單一、質量陳舊、保養不足等問題。(3)經濟保障問題。由于各地政策差異,養老保險金額也各不相同,在保險體制薄弱的鄉鎮及農村地區比較落后。(4)精神慰藉的問題。我國大部分子女往往注重物質上的投入而忽視了精神上的贍養。空巢老人生活單調,精神上得不到關懷,很容易變得孤單寂寞,進而導致多種精神和身體的疾病,出現“空巢綜合征”。
不同年齡居民的心事傾訴對象分布(單位:%)
數據來源:《中國報告》——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11年。
由上表可見,在心事傾訴上,隨著年齡的升高,向父母和朋友傾訴的比重越來越低,向子女傾訴的比重越來越高。無人解決的比重隨年齡升高而升高。由此可見,空巢老人心事傾訴對象有限,尤其獨居空巢老人情況更加惡劣,導致空巢老人幸福感低于同年齡老人的平均水平。
三、空巢家庭問題的解決辦法
(1)改善子女養老觀念。鼓勵子女在父母居住地附近就業,增加回家訪親的頻率,從心理上轉變養老觀念,弘揚孝文化。這能夠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善念和善舉,提升家庭的養老質量。(2)完善社會養老服務。一是發展居家養老服務。在農村地區推廣居家養老模式和提高認可度將十分必要。二是發展社區服務,構建社區養老服務網絡,以現代化、專業化的服務體系服務于街道社區和村委會的社區養老中心。(3)細化“精神贍養”立法。國家需要細化“精神贍養”立法,從而更好的為空巢老人提供幫助。(4)鼓勵發展“銀發經濟”。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急速增長,老年用品市場的年消費能力也越來越大,此種產業被經濟學家稱為“銀發經濟”,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涉及空巢老人心理與生理的產業涵蓋了醫療保健、衛生、家政、旅游、文化等諸多領域。巨大的商業前景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的進入,加上政府部門的鼓勵支持,相信未來老年人消費市場會異常火爆,這樣會給空巢老人生活,消費帶來巨大便利與享受,進而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5)調整經濟布局,發展農村經濟,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近年來我國為了提高農民收入,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我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因此出現了“民工荒”。可見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空巢老人的現狀。所以為了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國家就要積極調整經濟布局,鼓勵發展適宜農村環境的產業,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工作和創業。這既解決了城市的住房和交通問題,也利于照料空巢老人,幫助老人幸福安逸地度過余生。
參 考 文 獻
[1]白恩良.北京市老年人的需求與對策[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2
[2]張敏杰.新中國60年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制度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