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外語教學包括英語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我們對語言教學主要目的在于掌握語言進行交際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語言是社會的,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不同社會,存在著民族脾性、心理狀態、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諸多方面的不同,從而導致民族文化的不同。
漢英文化差異大學英語教學語言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語言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通過對漢英文化差異在語言學各個層次上的表現,以及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對漢英文化影響的探討,提出英美文化導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方式方法。
一、文化差異
文化的差異是從文化起源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的。而且,越是在起源階段的差異,就越具本原性,就越是能夠最終極地解釋后來文化的差異問題。而要揭示文化起源時的差異,就必須首先找出文化起源的初始因素,然后再從這初始因素來探索和描述不同文化各自形成的歷史的和邏輯的軌跡。
1.在行為準則上的體現
人格結構的另一體現是行為模式,它是人的內在的文化基質得以在現實的感性世界中實現出來的唯一通道。一個人的行為不是隨意的,而總是以某種特定的、且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方式進行的。而且,在同一民族和文化區中,這種特定而又穩定的方式必然具有普遍性,必然體現在許多人的行為之中。所以,不同的人格結構必然具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既然西方人人格結構的核心是內在自我,那么,他們自然傾向于將自己同他人區別開來,突出自己的個性與獨特性,強調同他人相異的一面。這種傾向,我們稱之為“立異”心理。
2.在價值觀念上的體現
在人倫本位的文化模式中,在長期使用“該不該”的思維模式的支配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幾乎喪失了裁決真理的權利和能力。在倫理本位的文化中,人們一貫只能被動地接受外部的指令,至多也只會達到將外部指令轉化為自身的內在要求。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個外部指令都不可能具有真理的意義,因為它不是經過個人在科學論證后的自己的發現,從而也不能作為個人的本質的確證。在等級專制下,個人是沒有懷疑、批判作為“絕對命令”、讓人只知“該不該”而不問“是不是”的本體化了的倫理規范的權利的。而這種倫理規范由于自身的本體化,也已經變成“自明的”了,即不需要證明就能認可的“真理”了。久而久之,中國知識分子不僅裁判真理的權利已被剝奪,連“真理”這個意識本身也逐漸消失了。真理意識的消失,同時意味著科學精神的消失。
3.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語言既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思維的軌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思維習慣和思維特點,必然會以語言形式表現出來。英語的表達依托于西方的思維方式,而中國學生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用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理解英語或進行英語表達,其結果必然會導致誤解,甚至造成交流失敗。例如,西方人在文章中陳述觀點時,一般是直截了當地用“我”來做主語,而外國人則往往不是這樣。出于中國文化一貫弘揚集體主義,盡量避免凸顯個人,因此許多中國學生在寫英文文章時,即使陳述的是個人的觀點,也習慣于用“我們”來代替“我”,以至于西方人會誤認為這不是在表達個人的觀點,而是大家的看法。
二、強化英語教學中文化差異概念
作為教師,怎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采用以下具體做法來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和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我們可以通過結交外國朋友,涉獵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觀賞外國電影電視錄像,學習外文歌曲等多種渠道來了解外國文化。作為一名外語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才能適應跨文化交際教學的要求。
2.優化語言教學模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了解文化的前提是學習語言。因此,外語教學必須遵循語言教學的基本模式。語言教學的實質就是交際和語言的應用。如何將這些手段有機地與課堂結合而不是堆砌,如何選擇和語言材料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如何利用這些手段調動學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識,是需要我們努力的。
3.了解各國文化差異
階段性專題介紹是立足于課堂外,通過專題講解、請外籍教師介紹、搞活動、組織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較系統地文化導人和交際能力培養。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它也是無孔不入的。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責任是非常重大的。不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對于東西文化的敏感性,還要教給學生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判斷力和辨別力。
4.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教學領域的應用是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教學整體改革的突破口。它不僅是教學手段的改革,同時還促進課程體系及教材的變革,促進教學方法及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促進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的變革,推動世紀的教育革新。但在關注網絡教育的優勢以及它和傳統教育的區別的時候,決不能忽視幾百年來發展起來的以學校教育為主的傳統教育的優點。要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改革課堂教學。
5.開展英語活動
語言學習最好在一定的語境和氣氛下進行。所以,教師有責任創設適合學生感受英語語境和接受英語文化熏陶的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在備課時可依據教學內容,特別是每個單元的對話,設置專門的英語會話。將課文改編成短劇,讓學生在表演中、在英語故事的情景里呼吸文化氣息。建立一個像英語角之類的異國文化和英語交際園地,讓學生能夠自由交際,大膽實踐,有效地培養英語交際能力。
教師要在語言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文化教學。文化導入也要兼顧適度原則,要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幫助學生從語言現象中發現文化,再通過掌握文化去指導我們外語學習與實踐,寓文化教學于語言教學之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從而使學生能準確、恰當地運用語言進行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劉曼,趙海燕.語用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