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認為,幸福感是個體對于現實狀況滿意程度的主觀體驗,是檢驗個體心理狀況及心理健康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在社會學領域,幸福感不只是作為社會成員對于自身生活及社會環境的一種直觀性的情緒體驗,而且可以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一項重要的指標。雖然幸福感作為個體的一項主觀的情緒體驗,但是仍然可以通過設置指標的方式進行評估和衡量。與全日制高校在校學生相比,高職學生的幸福感體驗具有一些不同的特點,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三觀”的樹立和完善。介紹了幸福感的相關概念及主要特點,分析了高職學生幸福感的基本情況,并就如何運用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職學生幸福感進行了研究。
高職學生幸福感生活態度幸福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民族及不同哲學思想流派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世界各國由于受到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社會發展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對于幸福的理解和認知并不完全相同。此外,不同的思想哲學流派對于幸福的研究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研究成果則是人類集體智慧的集中展示。可以說,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對于幸福的研究就從未停止,人類對于幸福研究的發展歷程就是人類自身發展進步的縮影。
一、幸福相關概念的分類
很多人習慣將幸福、幸福感、幸福觀等概念混為一談。實際上這些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是不盡相同的,它們互相區別,又互有聯系,共同構成了幸福認知的理論體系。在研究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體驗和生活態度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于幸福理論體系中的相關概念進行分類厘清。
1.幸福。現代心理學認為,幸福是個體的主觀欲望達到滿足后所形成的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幸福與其他心理狀態和體驗最大的不同在于幸福追求一種持續化和常態化的刺激和滿足,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這種欲望得到滿足后的持久快感激發起了人類最原始的欲望,因此對于幸福的追求也就成為了人類自誕生之日起不懈努力的目標。
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試圖運用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思想成果分析和解釋幸福,這些學術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同時卻又受到自身理論的局限性,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直到馬克思從社會實踐的角度入手,系統分析出幸福的本質以后,幸福的概念才得到了全面系統地歸納和總結。馬克思認為,“幸福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時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道理、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是一種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他從社會實踐的角度揭示幸福這種愉悅思想狀態的來源和本質特征。
2.幸福感。幸福感是個體對于現實生存狀況的主觀性情緒體驗。作為個體的一項重要的感知形式,幸福感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長期性和穩定性等特點,是一種基于比較化基礎上的感受。一般來說,影響個體幸福感體驗的因素比較多,包括個體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個性特征、人生目標規劃、社會民主程度,等等,都是影響和決定個體幸福感水平的重要指標。從社會學角度來說,個體的幸福感還要受到個體與群體關系、社會認知與情感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可以說,幸福感研究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但是卻可以通過設置參數指標等方式進行客觀的衡量。
3.幸福觀。幸福觀是對不同群體幸福感特質的系統總結、歸納所形成的群體化的情緒體驗總和,其實質上已經上升為人類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包含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三觀”之中。在哲學和思想研究領域,幸福觀便成為各學派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的集中代表和展現。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以馬斯洛“需要與滿足”理論為基礎的人本主義幸福觀、以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為基礎的享樂主義幸福觀和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幸福觀。這其中,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幸福觀最為科學和嚴謹,從根本上揭示了幸福這個古老命題的本意。
二、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基本特點
幸福感是反映某個社會階層和社會團體整體心理健康程度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加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開始關注高校學生幸福感的研究,并產生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筆者結合了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理論,充分借鑒了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總結和歸納出現階段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體驗的基本特點。
高職院校學生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高職院校學生的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這是與高等院校學生總體幸福感水平相一致的。一些研究表明,高職院校學生的總體幸福感指數較高,絕大部分學生對于學習生活條件和狀況感到滿意,對于校內人際關系和師生關系也持樂觀態度,具有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正確對待各類社會現象。
男性學生的幸福感水平略高于女性。調查數據顯示,男性學生的幸福感略高于女性。性別差異是影響幸福感的一項重要因素,從社會群體的總體情況來看,男性公民的幸福感水平也呈現出略高于女性的特點。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男性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加突出,更加善于調動周圍刺激幸福感的正向因素。
低年級學生的幸福感水平高于高年級。大部分的高職院校都實行三年制教育,從總體情況來看,大一和大二的高職院校在校生的幸福感水平要高于大三在校生。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大三學生普遍需要面對就業、生活等壓力,心理緊張程度較高,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甚至會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三、如何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幸福感
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整體幸福感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筆者認為,為了有效地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幸福感,需要我們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一是全面優化高職院校軟硬件教學環境。高職院校應當進一步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水平,有效地改善和提高教學環境,同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從軟件和硬件兩方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水平。二是運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要作用,通過開展馬克思主義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觀”教育,端正高職院校學生對于幸福的理解和認識,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三是幫助學生合理疏導不良情緒。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的諸多心理問題,高職院校應當建立完善的不良情緒疏導機制,通過心理輔導、心理咨詢、面對面式溝通交流等方式,及時幫助學生疏導和化解不良情緒,避免影響幸福感提升的負面因素長期積累,從而為提高學生整體幸福感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孫英.幸福論.人民出版社,2004
[2]孫穎.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與大學生心理幸福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