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基于Web的網絡課件的開發已成為教育技術的一個熱點。網絡課件是為網絡環境下開展的教學活動而設計和制作的數字化教學軟件。
計算機網絡課件開發網絡課件是基于Browser∕Serner(瀏覽器服務器)模式開發的、能在Internet(互聯網)或Intranet(局域網)上發布的CAI課件,其本質是一種應用程序。網絡課件還實現了超媒體結構。超媒體是基于超文本支持的多媒體,多媒體的表現可使超文本的交互界面更為豐富,由多媒體和超文本結合發展而成的超媒體系統目前已成為一種理想的知識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課件設計采用超媒體結構,既方便了操作,又可以使教師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自由選擇和重新組織教學內容。
一、網絡課件的特點
網絡課件除了具備與單機版課件相同的特點,例如交互性、多媒性、集成性、超鏈接性之外,還具有其獨特的特點:
(1)可擴展性。課件的提供者能夠非常便利地修改已有的課件組織結構,添加或刪減課件的內容;
(2)易瀏覽性。網絡課件組成單元的各相關部分可以互相鏈接引用,同時整個系統內部也能夠提供良好的導航系統,以方便使用;
(3)可移植性。可移植性,就是說網絡課件能夠支持不同類型的操作系統的計箅機訪問。
二、網絡課件的類型
根據網絡課件表現教學內容時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的不同,通常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課堂演示型。課堂演示型的網絡課件與單機版的課件一樣,都是用來輔助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其交互性不強,主要內容包括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情境的創設、提出的問題以及課堂討論的引發等教學任務。這類課件多采用線性組織結構,操作簡單,教學內容可由教師操作而逐步呈現。
(2)自主學習型。這類網絡課件是為了輔助學習者的個別化學習,其特點是它可以代替教師的教學行為,因此它需要較強的交互性,并且所呈現的教學信息要全面。
(3)協作學習型。協作學習型網絡課件的作用是在網絡環境下,創設學習環境,提供協作學習工具,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交流以及知識的形成。協作學習型網絡課件的重要環節是布置學習任務、提供協作工具、評價學習成果等。
(4)模擬再現型。模擬再現型課件的作用在于模擬自然界與社會中難以用語言表述的某些規律,以直觀的形式再現發生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理解這些自然現象。模擬再現型課件的開發包括物理過程模擬、化學反應過程模擬、情景模擬等。
(5)測驗評價型。這類課件的作用是通過對某些知識點的練習和測驗,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從而評價學習者對知識的綜合掌握情況。
(6)趣味游戲型。這是一種將教學寓于游戲中的課件形式,集趣味性、挑戰性和參與性于一體,對學習者有極強的吸引力。它的核心是對游戲目標、規則和競爭方式的設計。
(7)綜合型。綜合型網絡課件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盡可能地發揮網絡課件的優勢,綜合考慮應用以上所介紹的課件類型。也就是說課件在教學內容的組織、呈現上并不是單一的、這需要我們在開發過程中綜合考慮教學信息用哪種方式呈現最利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二、網絡課件的設計原則
(1)明確中心。基于網絡的課件要以學生的自主式學習為中心,體現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時間的自我選擇上。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多的參與機會,同時又要發展和體現學生的原創精神。
(2)明確主題。圍繞主題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做到有的放矢。
(3)明確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和“問題教學法”為學習主線,注重“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4)明確評價。采取積極多樣的評價方式,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評價,提供結構化的定量的評價標準,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如在線測試與離線測試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及時反饋知識建構中存在的問題。
(5)明確師生交流的平臺。教師應該能夠及時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進程,并且發現問題時在課堂巡視中加以解決;教師應該能夠及時控制課堂的發展,發現問題時,要準確控制好節奏,有力度、有特點地進行點評。
三、網絡課件的開發流程
網絡課件的開發流程與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開發類似,都包括了確定選題、進行教學設計、系統設計、稿本的編寫、素材準備、課件制作、試用評價和修改形成產品等過程,只是在具體環節上稍有出入。一般來說,網絡課件的開發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總體設計。總體設計是設計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它是形成課件設計總體思路的過程,決定了后續開發的方方面面。課件設計過程所要遵循的所有原則,都要在這一階段得到充分體現。所以總體設計要具有規范性,組織結構要具有條理性。
(2)教學設計。設計網絡課件時,要遵循如下教學設計原則:注重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分析;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情境創設,強調“情境”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資源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自主學習設計;強調“協作學習”,要注重協作學習環境設計;注重基于網絡教學的策略設計。
軟件設計:開發的網絡課件要做到結構合理、開發技術先進、多媒體表現力強、多媒體元素配合協調,并考慮到對運行平臺的兼容性。
(3)界面設計。界面設計即對屏幕上將要顯示的信息的布局進行設計,包括主菜單、不同級別的操作按鈕、教學信息的顯示背景、翻頁和清屏方式等。界面布局要合理、風格一致、色彩搭配協調。文本設計、圖片選擇要美觀大方,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激情。
(4)編寫相應的文字材料。完成課件的制作以后,還要編寫相應的文字材料,如軟件的內容適合于何種程度的使用對象,軟件的使用環境,軟件適用機型,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其他配套使用的文字材料等。
(5)網絡發布。由于網絡課件直接運行在Internet或Intranet上,所以必須考慮它在低帶寬下運行的流暢性。常用的解決方法是采用“流”方式傳輸。
網絡課件還應包括動態的外延,這是指教師在制作之前就應有大量的與課程有關聯的瀏覽數據,即必須大量獲取在互聯網上與教學相關的資料。要求在其制作的課例中預留一定的鏈接,或是一定的導航指引,羅列一些相關的網站為學生學習提供方便。這種外延體現了能讓學習者即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可以主動地去尋求自己要搜獲的知識,既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宰課堂一切的局面,又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習者各取所需,達到素質教育的初衷,這就是我們要進行網絡教學探索的原因所在。因此,作為網絡教學的必然手段,制作與之相適應的網絡課件,更應該考慮它的動態外延。
網絡課件強調發揮教師的教學主動性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主張給教師提供教學“組件”而不是成品。在內容上,每個部分都設計了幾套方案供教師和學生選擇;在功能上,強調交互性,并且通過“課件編輯器”來實現教學內容重組。由于網絡課件的高度模塊化,教師用它可以靈活地組織教學,學生用它可以靈活地選擇學習,與“教無定法,學無定法”的規律相適應,是推進素質教育現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