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關于夫妻財產制度歷經我國《婚姻法》的立法和幾次的修改與補充,已經較為完善,在財產制度的利益取向上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由家庭利益為本位轉為以個人利益和社會兼顧為本位得到不斷完善。但夫妻財產在分居、離婚時,在債務承擔、繼承或贈與、知識產權收益的分配及約定財產制的設立及效力等方面尚不盡完善,還需要建立相應的法定財產制。
夫妻財產價值取向立法完善根據最高法院曾做的相關統計,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受理訴案,90%的案件為民事案件。民事案件的30%為婚姻家庭糾紛案件。新婚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出臺,使得夫妻財產制度在逐步趨于完善。但是,法的制定與實踐相比,總顯得滯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經濟生活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創新,使夫妻財產的內涵逐漸變得復雜,外延不斷擴大。本文結合《婚姻法》中的有關規定對社會生活中夫妻財產制度的價值取向,立法現狀,以我國民商法基本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分析。
一、夫妻財產制度的概念及歷史沿革
夫妻財產制又稱為婚姻財產制。從廣義上說,是指夫妻婚前財產和婚后所得財產的歸屬、管理、使用、收益、處分,以及債務的清償、婚姻解除時財產的清算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從狹義上說,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有關夫妻財產所有權的法律制度。夫妻財產制的立法形式有法定財產制和約定財產制等。法定財產制是指配偶在婚前、婚后未訂立夫妻財產契約或約定無效的情況下,依據法律規定當然適用的夫妻財產制。可分為分別財產制度和夫妻共有財產制。約定財產制是指法律允許夫妻雙方以契約形式確定使用的財產制度。
195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0條規定:“夫妻雙方對于家庭財產有平等的所有權和處理權。”這一法定財產制是典型的一般共同財產制,沒有關于約定財產制的條文規定。
1980年對《婚姻法》做較大的修改,仍然維持共同財產制的原則,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法條內容有了進步。表現在明確的規定了夫妻財產約定制。且保障私權自治,效力優先,以人為本的立法價值取向得到體現,在法律制度上與國際接軌。還表現在夫妻個人財產制度的規定上,夫妻一方可根據自己的意愿獨立行使物權行為。這一規定對內大大激發了夫妻雙方各自財富創造力。對外保護了交易安全和善意第三人的利益。
2001《婚姻法》修正案,法條上充實了夫妻財產制的內容;明確規定了三種夫妻財產制:即夫妻共同財產制、夫妻個人特有財產制、夫妻約定財產制,彌補了我國1980年婚姻法的一些漏洞,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隨著私有財產的數量急劇增加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得當前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共同財產界定日趨復雜,而于2011年8月13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較之前的兩個司法解釋有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按揭、贈予房產、其他不動產及投資增值收益等方面。“解釋三”不僅為當前司法實踐中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提供了判定依據,也從立法角度上對新婚姻法做了進一步補充與完善,對當前年輕人的婚姻生活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我國現行法定夫妻財產制度的價值取向剖析
任何法律均有其自身的價值取向,不論是法律的制定,還是法律的適用,均須符合該法調整對象的性質和特點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立法目標。婚姻法及其適用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既要保護公民個人的婚姻家庭權益,又要有利于發揮婚姻家庭的社會功能。
綜合三部婚姻法來看,1950年婚姻法采取夫妻財產一般公有制,著力強調了婚姻的保障功能。1980年婚姻法采取婚后所得公有制,并提出約定財產制,在保證婚姻保障功能的同時開始肯定個人財產所有權。1993年的《意見》使這一傾向有所動搖,體現出趨勢和現實的矛盾和協調。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第17條、第18條規定法定共同財產、法定個人財產范圍。順應社會的發展,關注了個體權利,兼顧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第19條的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增加了約定財產制,且效力優先,便于操作。約定財產制的確定預示著男女平等、意志自由、個人自治的價值取向。對內維護了家庭內部弱勢成員財產利益。對外維護了善意第三人的合法交易權益。新時期的婚姻法,既注重保護夫妻雙方的財產權,也注意保護交易的安全。新婚姻法41條離婚時的償債做了規定,維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了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7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中國的父母為子女購置房產的現象比外國高得多,而傳統上為兒子買房又遠比為女兒買房普遍。居高不下的房價和越來越高的離婚率,使得夫妻雙方開始關心財產到底是“我的”還是“你的”了。這樣規定更為合理,也更符合國情。解釋三第五條,第十條對共同還貸,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作出相應的規定,第四條,第十六條明確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分割財產成為可能,夫妻共同財產可借給一方。解釋具有指引作用,會促使人們更加理性對待婚姻。
我國現行婚姻法則明確,限制共有財產的范圍,增設個人特有財產制,完善約定財產制,鮮明地體現出對個人財產權利和意思自治的尊重與保護。因此,從三部婚姻法規定及相關解釋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在婚姻法立法中婚姻家庭的保障功能在逐步淡化,而對個人財產權利的保護和對意思自治的尊重則在逐步加強。現在不再是共有財產制一統天下,而是幾種財產制互為補充,互相平衡。我國婚姻立法的價值取向已從單純的強調婚姻保障功能轉到保障功能和個體權利的并重上來,注重平衡保障功能和尊重個體的關系。同時現行婚姻法對約定財產制的進一步重視,對于滿足觀念與價值標準日益多樣化的婚姻主體的需求,適應社會新的價值取向的變化有著尤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現行夫妻共同財產制的立法仍需要完善。在重社會輕個人利益思想影響下。夫妻共同財產中的“工資、獎金”解釋不明確,可操作性差。法條中的“生產、經營的收益”使“共同財產”外延增大;“知識產權的收益”這一無形財產權益規定不明確,給執行過程帶來困擾。“個人專用物品”缺乏價值限制等引起法律沖突,仍需要在今后的立法中加以完善。
家庭,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的根基,維護婚姻家庭的和諧應該是我們一貫的主張。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中國婚姻家庭的觀念、形態以及財產法律結構在變化的同時,也保持著某些不變的屬性。如何尊重老百姓的生活原生態,達到情理法的內在統一,是今后不斷完善婚姻財產法律關系無法回避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史尚寬.親屬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蔣月.夫妻財產糾紛的熱點和難點\\[M\\].廈門出版社,2001.
\\[3\\]曹振磊.婚姻家庭法律初探\\[M\\].法制出版社,2002.
\\[4\\]蔡福華.夫妻財產糾紛解析\\[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