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用藥的含義
合理用藥指根據疾病種類、患者狀況和藥理學理論選擇最佳的藥物及其制劑,制定或調整給藥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經濟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劑量,按合理的時間間隔完成正確的療程,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其基本要素包括:安全性,作為診斷、預防、治療疾病的藥物,由于其特殊的藥理、生理作用而具有兩重性,即有效性和不安全性,包括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等;有效性,“藥到病除”是藥物的治療目的;經濟性,盡可能少的藥費支出換取盡可能大的治療收益,合理使用有限醫療衛生資源,減輕患者及社會的經濟負擔。
二、普及合理用藥的意義
藥物是雙刃劍,既有良好療效,又可產生各種不良反應。合理用藥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既要獲得防治疾病的最佳療效,又要竭力避免和減少藥品的不良反應。
安全合理用藥首先要根據病情、病人體質和藥物的全面情況適當選擇藥物、真正做到“對病下藥”。比如止痛藥就有許多種,對于一般感冒、頭痛可選用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芬必得等其中的任何一種;對于胃腸痙攣引起的腹痛可選用顛茄、阿托品等其中的任何一種。但如果將前一類止痛藥用于治療腹痛,不但無效,反而有害。反之,用后一類藥治療頭痛、關節痛等同樣無效。
同時以適當的方法、適當的劑量、適當的時間準確地用藥。“是藥都有三分毒”,例如3克以上的烏頭會致命;厚樸煎的時間久了會毒變;感冒藥一般會導致頭昏嗜睡,高空作業或開車前不易服用等。所以,我們要注意藥物的禁忌、不良反應、相互作用等,以減少和避免藥源性疾病的發生,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
另外,還要注意盡量用最少的錢獲得最滿意的治療效果。價錢貴的藥不一定是好藥,是否對癥才是關鍵。
三、高校開設“合理用藥”公選課的必要性
高校公選課是指學校各部門開設的面相全校學生選修的課程,旨在加強素質教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多種技能,增強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為自身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公選課的開設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而且有利于學校從教育觀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師資隊伍和教學管理等多方面推動整個教學改革。當今學術發展的趨勢是在高度分化基礎上走向學科之間的高度綜合,交叉滲透。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培養學生將來生計所需要的特殊技能和訓練優秀的從業者,也是培養一個有能力、有素質的人。公共選修課已經成為實現學科交叉、科學與人文交融和培養“通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現階段,我國藥物合理使用問題,一方面表現在由于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健全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是國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用藥方式在現代醫療科技背景下發現的問題。例如,中國很多居民在不明確感染病原體的情況下就隨意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病原體耐藥性、延誤病情等問題;兩種以上藥物聯合使用時,有的相互增效,有的相互拮抗等。這就要求結合實際事例對藥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進行全民范圍內的宣教,而非只限于相關專業學生的教育,以彌補非醫學專業學生用藥方面知識的欠缺。
四、“合理用藥”公選課的內容
結合多個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公選課,筆者以據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合理用藥》一書編寫了本門公選課的教學大綱,主要授課內容如下:總論;抗感染藥物;抗寄生蟲藥物;中樞神經系統用藥;心血管病用藥;呼吸系統疾病用藥;消化系統疾病用藥;維生素及礦物質類藥物;外科用藥;中藥非處方藥的合理使用。每次授課都結合近些年不合理用藥的案例,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還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促進了他們對合理用藥的理性思考。
五、“合理用藥”公選課的教學效果及存在問題
目前《合理用藥》公選課已經開設三個班次,每次都有盡兩百名學生選課。針對課程的教學內容,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式調查。三個班次的平均結果顯示:有84.5%的學生對此門課程的授課內容表示滿意并感興趣;82.6%的學生對教師講解和多媒體教學表示滿意;有75.2%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對日常生活有幫助;有65.3%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用藥合理性方面有所提高;也有18.6%的學生感覺課程中部分術語太專業,不好理解。
上述數據表明,《合理用藥》的授課內容選擇合理、適度,舉例恰當,理論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緊密,對學習、生活有一定指導作用。同時,教師也要注意不要帶太多的專業術語,以減少學生的困惑。由于《合理用藥》的大部分內容是以《藥理學》為基礎,所以在學生選課前應注意指導性的提示他們學習過《藥理學》后再選此課,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對專業術語陌生、不理解,以更好的增加學生與教師的共鳴。教師還應注重與時俱進,關注相關的熱點話題和事件,將其結合到理論教學中,這樣既生動、實際又增加課程的新鮮感,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松青,張軍,燕友果等.大學公選課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1,(1).
\\[2\\]詹俊.論高等院校公選課的教學管理\\[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