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作為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文化的物質載體,已日漸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資源。而幸福城市的建設最終取決于其科技和文化的高度繁榮。立足于湛江高校的區域地位,以廣東海洋大學為視角,著重研究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并以此為基礎,就施展湛江高校在幸福湛江建設中的作用提出具體建議,以期湛江高校能夠充分發揮科技、文化、人才智力優勢,積極參與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推動湛江振興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高校 幸福城市 作用
高校作為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文化的物質載體,對提升城市競爭力以及文化品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知識經濟的發展,創新能力愈來愈成為一個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高校既是科技文化知識創新和流傳的主體,同時也是科技文化知識轉換和利用的重要參與者。因此,研究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之提出
高校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歷史經驗表明,高等院校的多寡和規模檔次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城市品位的高低和發展的快慢。一座或幾座大學,就可以衍生出一片新城區。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科學園的成立,催生了世界著名的“硅谷”;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聯合,成就了“中關村”國家科技示范園區。由此可見,高校對城市的示范效應和催化效應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從一定意義上講,高校與城市之間相互依托,共同發展,能夠更好地做到資源共享,達致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從而實現雙向共贏的局面。
具體而言,廣東湛江要憑借后發優勢,一舉崛起成為粵西經濟發展的龍頭,不僅需要大型項目獲得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更需要本地高校科研機構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當前,湛江高校數量和檔次在粵西乃至環北部灣地區首屈一指,以廣東海洋大學、廣東醫學院和湛江師范學院為代表的三所高校立足湛江、面向全省、輻射環北部灣地區,培養出許多高素質人才,為粵西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然而,由于粵西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湛江高校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諸如教師流失、辦學層次較低、學科發展受限等。在建設幸福湛江的宏偉藍圖下,湛江高校如何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集中優勢,迎難而上,積極發揮自己應有的社會職能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幸福城市的涵義
1.幸福
“幸福”是一種主觀的心理體驗,盡管它有客觀的物質條件為基礎,但主要是對一種事實狀態的價值判斷,即人們對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主觀感受。這就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出現歧義性和多樣性。依據人類社會的普遍經驗,可以得出以下這些情形是注定不幸福的:
(1)經濟貧困。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貧困必然導致人們生存艱難。雖然富裕不一定幸福,但物質的貧乏一定會不幸福;貧窮問題和就業、失業、社會福利、保障密切相關,由此提供工作及福利保障乃是幸福第一要素。
(2)家庭觀念。家庭關系是維系社會關系的根本,西方富裕國家,雖然平均富裕程度很高,但幸福感卻日益下滑,最大的原因乃是家庭觀念瓦解。離婚率居高不下,性關系松弛,非婚生子女大增,偏差行為甚或犯罪也趨嚴重等,這顯示出,家庭觀念的瓦解乃是不幸福的要件。
(3)社會安全。社會也是一種資本,西方幸福感的下滑,與人們相互信任程度的降低、社會不平等嚴重化之后造成的憤怒與敵對增強,以及犯罪增加等均有關。美國為全球第一監獄大國,每100人就有1人入獄。英國大部分人認為,入夜散步不安全。當人們覺得在社會生活如此累人,幸福感也必然不會增加。
幸福的終極定義,乃是國家不幸福,社會不幸福,個人也不可能幸福。實踐中,國家社會的幸福不可能單憑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全體國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始有可能。當人們具有幸福意識的自覺,才有可能以一個社會人的身份致力于不幸福的減少。借用英國哲學家邊沁的觀點:“創造你所能創造的所有幸福,移除所有你能移除的不幸福。你在別人心中種下一點幸福,你會發現在你的心中會有收割;你將別人感受中的不幸福去除一些,則在你靈魂的宮殿會有美好的祥和與喜悅。”
2.幸福指數
評價一個社會發展的水平,固然應該考察經濟發展的程度,但更應該考察發展的成果能否為公眾所分享,能否很好地滿足公眾的生存需求,能否為公眾的自由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以及各項政策能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等。以此為標準,以往將GDP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發展的核心指標的做法,顯然是不充分的。現在使用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幸福指數,這是政府在評價方式上的一種進步,從而對中央所要求的轉變發展方式,改善民生會起到一種良好的助推作用。
“幸福指數”肇啟于30多年前的南亞小國蘇丹,該國把“環境保護”與“政府善治、經濟增長和文化發展”一同作為組成“幸福指數”的四大要素,同時以“幸福總量”來取代GNP。20多年來,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南亞小國不丹,國民總體生活得比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關注。近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并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
2009年,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設計出一套新的指標,以人均壽命、生活滿意度、環保成效為標準,對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評量,結果認為南太平洋小島瓦努阿圖是最幸福的國度。另外,前四名則是中美洲的哥倫布比亞、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巴拿馬等小國。此外,像丹麥、瑞典等一些北歐國家以及太平洋島國等環保好的國家都位于排行榜的前面。而在亞洲,幸福由高到底,依序為越南、菲律賓、印尼,最不幸福的是新加坡。由此可見,經濟發達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幸福指數”最主要的核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其決定作用的是“環境保護”。環境越好,幸福指數越高;反之,環境污染的程度越高,“幸福指數”的排名就會降低。
具體而言,同樣作為衡量指標的幸福指數與GDP的最大區別,在于后者的內容相對恒定。這一特點決定了它主要是用于對特定社會的進步發展以及良性運行狀況進行衡量與評價,并不適于對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排序與比較。因此,幸福指數只可作為各級政府的施政導向和社會政策調整時的重要依據,不宜過分夸大其功能,更不能用幸福指數取代GDP,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是需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加財富的積累和提高民眾的可支配收入,同時兼顧環境保護,提供新鮮的空氣,潔凈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建立宜居城市,這既是幸福指數的基本標準,也是民眾幸福感的具體表現。
3.幸福城市
近日,“2011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新鮮出爐:杭州、成都、南京、重慶等十個城市成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可以得出,凡幸福城市都會涉及到同一個問題:民生。社會學認為,民生就是一個社會成員,如何從社會和政府獲得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來支撐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問題。具言之,我們所謂的民生,是指人民群眾直接具體的利益,包括:社會保障津貼、醫療服務衛生、住房提供和補貼、教育服務、;就業服務、個人社會服務等問題。
因此,我們認為,所謂“幸福城市”,是指在一個比較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務保障體系之下,能夠給市民提供一種物質充裕、精神豐富、文化多彩、環境優美的生活,其核心是滿足市民對快樂的需求。因為,幸福城市注定也是一個快樂的城市,人們選擇這里的主要動因不是基于經濟的考慮,更確切地說,是人們愿意在這里生活,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舒適,而不是因為他們必須在這里謀生。
綜上所述,湛江未來的發展就是要建設一個幸福的城市,即滿足湛江市民生存和發展的一切需要。這既是我們研究的一個出發點,也是一個必備的邏輯起點。
三、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高等學校就其功能而言,必須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果大學不按照功能進行定位,就會導致功能錯位,勢必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具言之,高校對幸福城市建設的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校是幸福城市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國外研究表明,大學是導致地區經濟繁榮和活力的必然結果,即人力資本(教育水平)和地區經濟增長是呈正比的關系。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機構能夠吸引眾多的移民,尤其是高學歷的專業人士;反過來,大學培養的學生形成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又會對城市帶來積極的影響,包括對當地企業的間接影響。因此,我們看重大學是因為大學有城市群經濟的傾向,這可能甚于大多數行業。如美國的波士頓和舊金山地區為例,這里聚集的眾多高等教育機構,致使實驗室、工業園、高科技公司以及新興公司集群大量涌現,其結果是波士頓和舊金山成為了美國最重要的城市經濟中心。
(2)高校是幸福城市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種高科技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延伸開來,與此同時,由高科技帶動的各種產業也得到迅速發展,科技城,大學城的出現又進一步拓展了城市的中心輻射功能,使城市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建設得到極大發展。提升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力資本。而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就是輸送城市創新型人才。高校能夠依托城市,因地制宜地培養和造就本地需要的各種人才,尤其是綜合性大學,學科及研究領域覆蓋面廣,專業設置齊全,加之具有相關的研究機構和科研實力,因而是培育城市創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城市科技創新的生力軍。
(3)高校是幸福城市大眾文化的領導者。高校是知識文化的傳播者,崇尚創新精神的造就,重視營造尊重知識、勉勵創新的文化環境,使其在城市大眾文化建設中起著示范作用。作為城市主體的高校不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素質,而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大眾文化的營造。縱觀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如法國的蒙彼利埃市,雖然只是一個位置偏僻、規模不大的都市級城市,但已經發展成為法國最具活力的大學城,這里的大學憑借自身的品質,使該市形成一股政治開明、文化兼容、休閑自由的良好氛圍。因此,提高城市的內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質,尤其是培養身心健康的高素質公民,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視。
(4)高校是幸福城市公共服務的參與者。大學具有“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而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是指大學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以及協調相關資源的能力,直接為社會發展提供保障,同時為自身發展獲取最大化資源的功能。其本質,即是如何處理大學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本文認為,在幸福城市的建設中,高校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參與者,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為城市的建設提供大量的可用人才;通過知識和技術創新,實現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進而助推城市經濟產業的發展及轉型;通過提供技術支持和咨詢服務等方式直接為城市建設提供人力、技術和智力保障,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提供包括教育培訓、科技咨詢、信息傳達等直接服務。
四、具體建議
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代表的湛江高校,應在建設幸福湛江的宏偉藍圖下,認清形勢,抓住機遇,集中優勢,迎難而上,積極參與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力爭成為推動湛江振興的重要力量。就廣東海洋大學而言,特提出以下建議:
1.提高辦學檔次,強化機構品質
海大在幸福城市的建設中,首先需要對其功能進行定位。作為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以應用學科見長的綜合性海洋大學,在功能定位上,應當將教學置于中心地位,集中力量解決當前困擾教學的幾大矛盾:一是擴招規模與教學質量之間的矛盾。在海大快速發展過程中,各種教育資源短缺,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相對滯后,嚴重制約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二是海大辦學定位趨同化與特色化之間的矛盾。學科專業設置重復,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地位不平等;三是教師與學生地位之間的矛盾。教師仍然保持知識本位型的傳統教學范式。與以學生為主體的能力本位型教學范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師資力量與辦學規模之間的矛盾。當前海大需引進高素質專業人才,優化師資結構,擴充中青年教學力量。
2.面向粵西,因地制宜造就人才
海大立足粵西,緊靠南海,在幸福城市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城市建設造就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實踐中,務必保持“以學生為本”,教學改革應當立足于創新人才的造就,更新教導觀念,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管理體制,創新培養模式,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合,強化實踐環節。此外,海大要通過發展海洋和水產等優勢專業,支撐重點專業、改革老專業、扶持新專業來進一步整合資源,以創新為領導加強專業建設,形成一批優勢重點專業,造就一批適應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特色專業,同時兼顧其他非重點專業的平衡與發展。
3.加強和地方城市的交流與合作
海大必須立足地方、服務地方、依托地方、支撐地方,根據自己所在的區位優勢和政府大力支撐的有利條件,確立學校發展目標和建設重點,為海洋經濟服務。首先,海大要把區域創新能力和區域生產力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的目標,以地方服務為中心,努力提升為社會服務的程度;其次,海大要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原則,積極構建與地方政府互動合作平臺,爭取在政策導向、資金資源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撐,增進學校自身更快更好地發展。
4.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高校是城市的智庫,是新知識、新科技的發源地和集中地。要建設幸福湛江,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就需要加快海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海大的知識和技術供給。首先,海大要加強知識和技術產出的創新性。具體而言,海大要盡量縮短其產品研發的周期。加快產品轉化的時間,高效提升本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其次,海大要加強高校研究成果的成熟度。此外,要強化高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換與合作研究,充分施展海洋開發研究中心、水產養殖基地孵化器的作用。最后要完善海大研究成果轉化的組織、機制和政策,搭建產學研良性互動平臺,拓寬高校研究成果轉化的渠道,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
5.營造良好的城市文化
海大要施展好在建設幸福城市中的作用,就是要強化其在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人才造就方面的功效,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首先,海大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有利于創新的環境。要勉勵勇于創新、勇敢質疑、寬容失敗和敢為人先的創新精力,以此來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其次,海大要完善勉勵評價機制,激發教師投身幸福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建立以事跡和能力為重點的自主創新人才評價指標系統,勉勵全校教師積極投身到幸福大學和幸福城市的建設中來;最后,海大要繚繞內涵發展,加強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將教導的重心加快轉移到進步內涵、提升辦學程度和質量上來。
(六)提升和發揮服務城市的社會功能
建設幸福湛江,需要高校的全力配合。海大在綜合以上各種職能之后,最終還是要積極發揮自己應有的社會職能。基于海大目前在湛江地區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通過多個渠道發揮服務城市的功能:第一,通過重視科學研究,加快知識創新,參與教育培訓來提供社會服務;第二,通過開展教育來幫助貧困地區人口的發展;第三,通過參與改革政策的制定過程,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依據;第四,通過高科技創新,實施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
五、結論
當前,以廣東海洋大學為代表的湛江高校雖然面臨著一些困難,但在建設幸福湛江的宏偉藍圖下,應當抓住新的歷史機遇,集中優勢,揚長避短,迎難而上,依托湛江本地的高校,同時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整合各種資源,積極參與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建設幸福湛江提供強大的科技、文化以及智力支撐,以期成為推動湛江振興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劉道玉,中國高校之殤[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0.
[2]馬國川,大學名校長訪談錄[M].華夏出版社,2010.108.
[3]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05.
[4][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遜達譯,上海三聯書店,2000.266.
[5]陳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