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的擴大,我國總體勞動力供過于求,就業形勢嚴峻。,貧困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特有現象,作為學校的弱勢群體,由于共性與個性方面的原因,貧困生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因此,有必要建立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構建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貧困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關鍵詞】貧困畢業生 就業 幫扶體系 競爭能力
一、大學生整體就業難,貧困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全國高等院校畢業生規模從2010年的630余萬人增至2011年的640余萬人。雖然隨著經濟情況的好轉,就業情況有些回暖,但國際金融危機對高校大學生就業存在一定的影響,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畢業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苦苦掙扎。貧困大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的特有現象,作為學校的弱勢群體,政府、學校以及社會都采取了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開展貧困生就業幫扶工作,以促進貧困生就業。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造成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共性原因
1.國家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全國高校畢業生的規模逐漸擴大,我國總體勞動力供過于求,就業形勢嚴峻。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各機關以及企事業單位面臨精簡機構、人員裁汰的壓力,盡管各單位要注入新鮮的血液,但接受畢業生人數有限,國家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2.高校缺乏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的專業人才
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教育處于起步階段,大學生得到的就業指導也只是一些關于政策咨詢、派遺、就業協議簽訂等事務性服務,大學生從理想的學校到現實的社會還有一定距離。由于高校缺乏職業生涯教育與指導的專業人才,大學生就業服務指導體系薄弱,因此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學生通過培訓、團體輔導和個體咨詢,可以得到專業化的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輔導,以此激發學生的成就動機,喚醒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確定職業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準備。
3.學校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脫離
建國后形成的大學生培養機制存在計劃經濟色彩,而在市場經濟時代,大學教育體系中的人才培養體系應建立在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學校要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專業設置、學生人數、課程設置等都要由市場來調節,但現今的市場經濟對人才流向的調節未在教學中得到反映。再者,相對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而言,目前我國大學教育比較注重知識型教育,高校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不能滿足社會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需求,一些單位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精力對聘用的畢業生進行培訓。因此,學校教學模式與社會實踐脫離的現狀嚴重限制了大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二)個性原因
1.貧困生學習基礎薄弱
首先,貧困生由于生長環境或家庭經濟收入偏低等因素,受教育基礎較差,大多數學習成績一般。其次,進入大學后,多數貧困生會將一部分時間用于打工以緩解經濟壓力,用于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給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貧困生學習基礎薄弱,對以后的就業勢必會產生不良影響。
2.貧困生就業壓力大
大多數貧困生來自農村,家庭經濟基礎薄弱,長期的生長環境使其視野受到局限。不少貧困生進入大學后,由于家庭貧困而自卑,不愿融入集體,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使其能力發展受到限制。在擇業、就業過程中貧困生加害怕競爭,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時心理難以承受,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貧困生擔負著個人的夙愿以及家庭的寄托,因此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
3.貧困生就業期望值偏高
大多數來自農村或者經濟較差的貧困生,進入大學的目的之一是想用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在擇業時會偏向高收入、高地位、高穩定的職業,而不愿選擇到基層,到偏遠地區或艱苦行業。但據調查,貧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職成功的比例明顯低于非貧困生,而在西部地區和基層單位就業的比例明顯高于非貧困生,貧困生就業期望值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貧困生就業難的現狀。
4.貧困生社會資源較少
在現今的就業市場,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機制,各種社會關系對畢業生求職的成敗與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與學生本人綜合素質競爭的同時,也與學生家庭的社會關系較量著。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系網絡是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尋找就業機會的理想途徑。其中41.61%的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求職途徑是通過家庭和個人社會關系、托熟人實現的。由于家庭背景、社會地位等原因,貧困生沒有廣泛的人際關系,缺乏社會關系網絡與社會支持,得到的就業信息較少,就業渠道相對較窄,因此大大降低了就業的機會。
5.貧困生綜合就業能力較弱
由于大多數貧困大學生生長于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或偏遠地區,入學前,其在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等綜合素質方面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差距。入學后,部分貧困大學生由于生活壓力及心理素質等原因,缺乏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以及在學生會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致使他們在就業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外,基于很多貧困大學生缺乏社交禮儀知識,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他們不能順利就業。再者,由于經濟實力的影響,貧困生無法參加各種職業能力方面的培訓以及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也無力支付找工作時比如面試職業著裝或跨地域就業交通等費用。貧困生綜合就業能力較弱是影響貧困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建立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意義
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建立,不僅與社會“重才重教”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和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有密切的關系,而且對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有效實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首先,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關系到社會“重才重教”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和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現今,尤其是在農村家庭,“畢業等于失業”的就業形勢使畢業生和家長看不到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供子女上大學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經濟上雪上加霜,“不讀書等著窮,上大學立刻窮”在農村流行起來。因此,建立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解決高校貧困生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社會“重才重教”正確價值理念的形成,也關系到整個國民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
其次,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關系到貧困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會的穩定和諧。貧困生在升入大學后,由于經濟基礎、生長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他們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融入集體,很少參加集體活動,使其能力發展受到限制。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建立可以幫助貧困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貧困生擇業、就業會有很大幫助,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諧。
但目前,由于大學生整體就業難,貧困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導致貧困生還貸難,銀行不愿發行學生助學貸款的情況。甚至,某些城市或學校把畢業生的助學貸款歸還記錄與國家的征信記錄或者學位證書發放相關聯,如果畢業生逾期不歸還貸款,則影響畢業生今后的工作與生活。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的建立可以幫助解決高校貧困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有利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的有效實施。
三、就業幫扶體系構建
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構建貧困生就業幫扶體系,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貧困大學生自身的努力。
(一)政府提供政策、資金等支持
作為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貧困生應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時的重點考慮對象。因此,各級政府要把困難家庭畢業生的就業援助工作納入政府援助困難群體就業的體系,出臺和完善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政策法規,建立一套適應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能夠形成公開、公平、優勝劣汰的就業環境的法律和法規,使人才市場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另外,政府對于貧困生創業要給予更多的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應的政策,解決貧困大學生創業時的一些問題,為貧困大學生創業營造便利的社會條件,以此來激發貧困大學生的創業潛力。
(二)企業提供就業實習、頂崗實習等機會
由于生長環境等原因,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貧困生更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為提高貧困生就業率。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企業應為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的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機會。使他們接觸社會、了解市場,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就業能力,提高就業實踐競爭力,為畢業時參與就業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高校完善貧困生就業支持體系
目前,高校對貧困生的支持主要是物質資助,而對他們就業問題關注不夠,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措施欠缺。隨著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嚴峻和貧困大學生就業人數的增多,高校應充分認識到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貧困大學生就業工作列入貧困生工作中的重點,完善貧困生就業支持體系,為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創造各種有利條件,提高貧困生就業率,幫助貧困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
首先,高校應針對貧困生進行就業指導和幫助。通過國家鼓勵貧困生就業政策的宣講,對貧困大學生開展求職技能和技巧的訓練,引導貧困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充分認識自己,使其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條件和社會需求確定符合自己發展的求職目標和擇業方向。高校也應積極向貧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主動向用人單位推薦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帶領貧困生到校內外各種招聘會和用人單位求職,增加貧困生就業機會,努力使他們早日就業。
其次,高校還應針對貧困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正確面對求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挫折。
再次,高校應完善貧困生資助體系,加大對貧困生就業的扶持力度,給予經濟援助,提供免費的就業技能培訓,緩解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經濟壓力。除此之外,高校也應鼓勵貧困畢業生自主創業,對貧困生自主創業進行政策指導和宣傳,提供創業指導和幫助。
(四)貧困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
就業不等于扶貧,希望用人單位降低門檻,給貧困生更多的就業機會是不現實的。能力是就業的關鍵,只有提高貧困生的綜合素質、整體能力,才能提升就業能力,才能提高貧困生就業率。貧困大學生應該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盡可能地參加各種類型的社會實踐、實習活動,提高心理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等各方面素質,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增長才干,為畢業時參與就業競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郝軍,淺談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J].中國電子商務,2011,(2).
[2]崔小璐,陳小瓊,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幫扶體系的構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3]勵莉,別道亮,論高校畢業生困難群體的就業服務與指導[J].管理觀察,2010,(11).
[4]侯鯤,韓永升,高校家庭經濟貧困生就業現狀分析與對策[J].出國與就業,2010,(5).
[5]郭彪,鄭艷秋,尹金榮,對改善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思考[J].出國與就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