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西方兩種文化下個體是否都具有自我增強,自我增強行為是否有差異,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論。文章著重闡述了文化自我觀和內容差異觀,對近年來國內外證明東方文化中存在自我增強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并展開了闡述了Heine的解釋。不同研究者對自我增強跨文化普遍性的兩種解釋:文化自我觀認為自我增強是西方人特有的心理動機,而內容差畀觀則認為自我增強動機具有跨文化普遍性,只是在東西方的表現不同。
【關鍵詞】自我增強 文化差異 文化自我觀 內容差異觀
最近,有關文化的研究收到了心理學家的重視,他們多從個人方面研究文化。文化心理學融合了這兩方面的研究,它的假設是人格與文化相互組成。也就是說,不考慮一個人所處的文化環境是不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同樣,不考慮一個文化中人們的信仰和價值,也不可能理解一個文化背景。文化心理學家試圖去在一個人所處的文化背景下去研究個人。目前,在文化心理學界,一個最易引發分歧的話題便是有關自我增強跨文化普遍性的爭論。
1.自我增強的概述
自我增強(self—enhancement)是個體自我積極評價傾向的一種有力表現,指個體選擇性地關注、強調與夸大自我積極的方面,而不是缺點。它既是一種促使人們選擇性地針對與自我有關的積極信息做出反應的需要或動機(稱為自我增強動機),也是被試在涉及自我評價的研究中所表現出的一種認知或行為上的偏向(稱為自我增強偏向)。
有關自我增強的文化差異存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稱為文化自我觀點,Markus(1991)提出,自我是嵌入社會之中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實體體現了文化的差異。自我增強具有相對性,是個人主義文化的一種心理表現,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與文化自我觀點相對立的觀點認為,文化間的差異源自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局限,即認為一些研究內容或實驗方法可能對于某些文化的成員來說更有意義,自我增強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這種觀點被稱為“內容差異觀”。
2.自我增強的文化自我觀
2.1“文化自我觀”的觀點
“文化自我觀”認為自我增強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是西方國家特有的一種動機,在日本、中國等東亞人身上不存在自我增強的動機。文化自我觀認為文化所包含的范式、觀念和價值觀通過社會制度、社會實踐塑造了心理系統。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自我增強的相對性觀點,將個人主義一集體主義維度作為不同文化的劃分標準,認為自我增強在個人主義文化(西方文化)中十分盛行,但是在集體主義文化(東方文化)中卻不多見。尋求積極的自我評價(positive self—regard)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的需要,自我增強僅限于西方人。
2.2 Heine對自我增強的東西方差異的解釋
Heine(2004)針對所有已發表的對比生活在東亞的亞洲人和生活在西方的歐洲人在自我增強上的差異的研究(采用14種不同范式研究自我增強傾向的45項研究)所做的元分析表明:西方人要比東亞人表現出顯著的自我增強。對于在北美人中發現的明顯的、不現實的樂觀效應,不但沒有在日本人身上發現相關證據,甚至發現日本人會在一些情境中表現出不現實的悲觀。
為什么自我增強動機是西方人人格的一個顯著和重要的特征,而東亞人則不然呢?東西方在自我增強動機的不同測量方法上存在著同樣的文化差異引起人們思考為什么存在這樣的文化差別。研究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之一是去研究與文化差異相關的心理過程。Heine在相關領域做出了很多研究,到目前為止,通過對自我增強動機的有關文化變量的研究的努力,他發現和評定了一些不同的過程。
與自我增強動機的文化差異相關聯的有趨近一回避動機。趨近動機關注于進步、成功和志向,它與積極結果的出現和沒有出項相關聯。回避動機關注平安、責任和義務,它和消極結果的出現和沒有出現相關聯(Hig—gills 1996)。很多證據表明在趨近一回避動機上存在文化差異。相比于西方人,東亞人的回避動機很多,趨近動機較少。比如說,與美裔美國人相比,華裔美國人和韓國人更傾向于接受避免失敗的個人目標;網球比賽中,美國人認為獲勝的機會更重要,而中國被試卻認為避免失敗更重要;加拿大人更容易被成功的反饋刺激,而日本被試更容易被失敗的反饋刺激。東亞人對避免消極結果的關注顯著高于西方國家。此外,這一文化差異在人們信息加工的過程中也存在:在與自我相關的信息中,北美人對于接近傾向的信息更敏感,東亞人對于回避傾向的信息更敏感。在北美的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人們渴望與眾不同,很關注使自己能夠區別于他人的積極地自我個性,積極爭取成了構成一個整體所必需的努力。在東亞這樣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社會地位和名望很重要,人們做事情時傾向于避免丟面子。
另一個與自我增強動機相關的文化變量是評價的視角/角度。在評價自己的時候,人們可能傾向于自己是否滿足了自己的內在的標準或者是否滿足他人的標準。對“面子”的關注使東亞人在評價自己時更注重他人標準。對于提升自尊的在乎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內在的標準。東亞人比西方人對于他人視角關注更多。有很多研究支持這一看法,Cohen&Gunz(2002)的研究揭示與西方人相比,當東亞人回憶自己處于注意中心時的記憶時,他們更傾向于以第三者的角度來回憶,而不在注意中心時則不存在這種傾向。WuKeysar(2007)東亞人在執行視覺任務時,有更少的視覺固著。
考慮不同文化下對自我概念的不同理解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增強的文化差異。一種認識自我的方式是把自己獨立于他人和周圍的環境之外。是獨立性的。這種獨立認識自我的方式常見于西方文化中,也是西方心理學很多理論的基礎。與此相對,另一種認識自我的方式是考慮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和角色,以及與團體中他人的相互關系,是依賴性的。這種方式常見于東方國家。
另一個有助于理解自我增強的文化差異的證據來自于對關系靈活性的研究。美國這樣高關系靈活性的個人主義的文化背景下,人際和團體成員的關系是開放的,人們會持續的努力尋找更多的值得的伙伴去建立關系,去加入更多的團體。而達到這一目標很具挑戰性,因為團體會選擇那些符合他們高標準的個體。自我增強在這樣競爭性的環境中培養起來。具有社會價值特質的個體被他人和團體接受的可能性更大。日本在這樣的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情況剛好相反。人際關系一般都是穩定的。即具有高社會價值特質不會提高一個人的人際交往的機會。甚至,與他人競爭這樣不現實可行的特質對于維持人際關系的和諧和穩定是有害的。因為它會引起人們現有人際伙伴間的不滿。而且,即使一個人離開了一個關系網,其他人也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得到這一關系點。
文化的各種要素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她的一個特征會影響另外的特征,其中的一個方面會受其他各個方面的影響。自我增強的利弊顯示,在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自我增強可能是一個有利的策略,由自我增強帶來的積極的感覺可能會提升個人價值感,讓周圍人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自信的。相比之下,在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維護面子可能是更有利的策略。很多研究表明,西方人比東亞人有更多的積極感覺。
以上研究均支持自我增強動機西方文化特異性的假設,但是,針對同樣的研究結果,一些學者則嘗試從“內容差異觀”的角度做出解釋。
3.內容差異觀的解釋
與文化自我觀點相對立的觀點認為,文化差異源自心理學研究范式的局限,認為一些研究內容或實驗方法可能對于某些文化的成員來說更有意義,自我增強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Sedikides,2003),這種觀點被稱為“內容差異觀”。Sedikides等人認為積極的自我評價在人類歷史中具有重要的進化價值,鑒于進化心理學的觀點已經得到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證實,因此對于所有文化成員來說應該是一致的。即,東方文化下的被試之所以沒有表現出自我增強可能是由于實驗范式造成的,東方文化中,被試同樣存在自我增強動機。
一些研究結果確實顯示東亞人會表現出自我增強。Yik,Bond和Paulhus(1998)的研究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對比,結果表明中國被試會在一些(而非全部)人格特質上自我增強。Zhou等人(2004)采用內隱測驗表明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一樣具有自我積極評價的傾向。Brown和Kobayashi(2002)的研究證實,日本人對其自我乃至親朋好友(拓展自我)的評價上均存在“自我一他人偏向”,即認為自我或拓展自我在一些人格特質上的表現較他人要好,并且這種偏向在被試認為重要的特質上表現尤為明顯。Toguchi和Takagi(2004)的研究也表明,東亞人在其認為重要的特質上面同樣具有自我增強的需要。
以上各項研究,證明了自我增強在東方文化樣本中也是存在的,自我增強并不是個人主義文化特有的產物和表現,它應該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普遍的自我動機。
5.小結與展望
心理學的一般過程和特別的人格特質多是由西方國家研究的。比如說,JPSP中92%的研究者都是北美的研究機構的,而且99%的來自于西方的學校。取樣的局限性使得這些研究的推廣存在嚴重問題。因此,對于中國研究者來說,考察中國被試的自我增強的特點很有意義。
雖然目前有不少關于東方文化或中國文化中自我增強的研究,但是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人自我增強研究,在自我增強本土化研究中需要提出一個符合中國文化、適合中國人特點、能夠取得廣泛共識的自我增強的操作性定義。楊中芳曾提出要將“歷史/文化”的脈絡放到中國本土心理學的研究當中,因為中國“社會、文化”環境下的自我概念可能與西方有不同的界定,自我表達、自我發揮及自我實現的途徑及方式也可能有不同。參考文獻:
[1] Heine SJ,Lehman D R.The cultural constlcDoll of self—enhanment:An examination of group—serving biases.Journal of Personalityand Social Psychology,1997,72:1268—1283.
[2]Markus H R,Kitayama s.Culture and the self:hnplieations hlr cognl.tlon,emotion,and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91,98:2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