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而小說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無疑在語文審美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任務小說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而典型的人物形象總能以其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喚起學生高層次的自我追求,自覺地用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新時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斷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關鍵詞】審美教育 小說 人物形象 人格美
在語文教學大綱中強調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它通過文學藝術以及其他各種審美對象(自然美、社會美)對人的影響,以喚起美感的方式對人進行一種特殊的教育,以達到陶情淑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小說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無疑在語文審美教育中承擔著重要任務。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并通過對人物、情節、環境的具體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敘事性的語言藝術。從小說的定義中我們不難看出,小說的審美價值就在于創造人物的審美形象,或者叫做人物性格塑造。那么剖析小說的人物形象美,無疑就成為小說教學的重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是指小說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使欣賞者獲得審美愉悅,得到審美滿足,把握形象意蘊,進而認識生活本質的審美素質。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看,小說所創造的高度成功的藝術形象,都濃縮了作家的人生體驗和理想,反映了歷史的精神風貌,它是歷史圖景的符號化。而從藝術心理學的角度看,小說不過是心靈、情感的物化形態。在每一個成功的形象中,都貯存了小說家大量的自身經驗、情感內容,以及認識和審美的信息。小說家正是利用寄寓在形象中的有限經驗和情感內容,來喚醒欣賞者的審美意識和人生經驗,從而達到欣賞者直觀自身和洞察世界的目的。
小說是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它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細致地、多方面地刻畫人物,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為中心內容,使人們從不同角度受到某種啟迪,得到美的感受。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層面;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來的審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時代特征和美學內涵。展現在學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純潔的心靈、樸實的外貌、富于感情的言行啟迪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開闊視野,產生激情。例如。《春蠶》中的老通寶,他辛勤勞動、安分守己、善良淳樸、有著不竭的生活毅力。可是世道變了。他的處境和他一家所付出的勞動是極不相稱的。對于老通寶的悲劇命運,作者寄予了同情和愛憐。從這個形象中,學生可以明白農民為什么能夠走上揭竿而起的道路。《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既駝背,又聾啞,生得奇丑,然而他卻是個忠誠、勇敢、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高尚的人。從這個形象中,學生會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心靈美才是真正的美。
同時,由于人物社會關系的多樣性,實踐活動的豐富性,所接受的歷史傳統和所受的教育的多樣性,就決定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多側面立體透視人物性格品質和精神面貌,感受人物身上體現的豐富的社會美和健全的人格美。如《阿Q正傳》中的阿Q,他的性格中有十組矛盾著的側面:質樸愚昧但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而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但又忍辱屈從;狹隘保守但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惡權勢而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實但又安于現狀。但是,經過分析學生發現阿Q絕不是一個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有這些矛盾著的側面,都是一個被壓迫的奴隸,帶著其“精神奴役的創傷”,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應,而每一種性格特色的背后,都透射出一道歷史的折光,包含著復雜的思想內涵。在阿Q的悲劇命運里,學生看到了:中國國民性的痼疾;辛亥革命失敗的深刻的歷史教訓;對辛亥革命時期歷史面貌的描繪,中國農村各階層狀況的分析;農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動性;“阿Q相”的觸及靈魂的作用;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懷和愛國的赤誠,等等。通過阿Q這個人物形象,學生深刻了解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知道了中國人曾有過怎樣的苦難的人生!《駱駝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個來自農村的破了產的青年農民。他有勞動者樸實、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善良、忠厚、勤勞的美德。他想依靠自己的力氣生活,做一個體面的、光彩的、獨立的勞動者,他認為“用力拉車掙碗飯吃,是天下最有骨氣的事。”為此,他需要有一輛車。為了買車,他“風里雨里咬牙,飯里茶里自苦”,生了病也舍不得拿錢買藥,頑強地與生活反復搏斗,表現出駱駝般堅韌的個性。這一點是祥子思想性格中最美好的方面。祥子在曹宅拉車,不小心跌傷了曹先生,便主動提出不要工錢,表現了勞動者的責任感。車夫老馬在風雪的夜晚拉車,因又冷又餓而暈倒在地。祥子立即買了包子,送給他們祖孫二人充饑。這種對同伴的真誠的關心和深切的同情,說明祥子具有善良、美好的人性。他還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如楊宅的主人蔑視他,他便憤然辭職。為了保有一輛車,他在各種惡勢力的壓迫下苦苦掙扎,受盡打擊:大兵的搶劫,孫偵探的勒索,劉四的剝削。在破產后,他抽煙、酗酒、耍無賴、賭博……終于走上了墮落的道路。成了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通過祥子一生悲慘遭遇的分析,學生看到了20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社會的黑暗,舊中國摧殘和壓迫勞動人民的罪行,喚起他們對祥子的深切同情,同時也認識到他企圖以個人奮斗來解放自己是錯誤的。還有沈從文筆下的翠翠、老船工、順順,巴金筆下的覺慧、覺新,茅盾筆下的吳蓀甫……這些經過千錘百煉,融合了人類進步理想情操的人物群體,從不同側面對我們進行審美熏陶。這些形象體系透視出來的人格感召力,已經并將還要影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審美觀乃至世界觀、人生觀。
人格是人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統一體。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教育家豐子愷曾經說過:圓滿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當求自身的圓滿,即求真、至善、達美。對于一個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經脈,真是骨骼,此三者支撐起一個“人”字。這段話,深刻揭示了人格與思想、品德、情感三者的關系。而典型的人物形象總能以其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喚起學生高層次的自我追求,自覺地用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新時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斷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張銘鐘,論素質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D],西安科技大學,2005.
[2]田墨文,在小說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全人格[J].寫作,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