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職責關系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價值,關系到社會尊師和教師自尊的內在依據,關系到教師群體的職業自我意識等問題。在新時期教師的職責是: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自身的政治修養、道德修養,時刻認識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和義務。
【關鍵詞】高校教師 職責教學 思想品德教育 關愛學生
一、職責與教師
職責的含義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作內容和范圍、能力要求、各部門之間的關聯等多方面的各種內容。人力資源管理通常把職責界定為“所在職位的工作任務和責任”。職責是組織目標對某崗位或職位的功能要求;是某崗位或職位上應該做的工作;是某崗位與其它崗位或職位之間的界線;是某崗位或職位上的員工必須承擔的過失。
選擇當教師。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履行教師的職責。這一基本職責關系到教師職業的崇高價值,關系到社會尊師和教師自尊的內在依據,關系到教師群體的職業自我意識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教師職業區別于其他所有社會職業的地方在于,教師所面對的教育對象不是物,而是活生生的人類個體。這些個體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獨特的價值:這些個體起先都是柔弱的,但只要有陽光雨露,就會長成參天大樹。
在當代,“教師”一詞一般有兩重含義,“既指一種社會角色,又指這一角色的承擔者”。廣義的教師是泛指傳授知識、經驗的人,狹義的教師系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人,并在教育(學校)中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人。狹義方面來理解,即教師是指受過專門教育和訓練的,在學校中向學生傳遞人類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質,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對教師這一概念的界定是:“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一句話,教師是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專業人員。
二、新時期高校教師的職責
在新時期教師的職責是:認識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自身的政治修養、道德修養,時刻認識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和義務。在社會主義社會,我國人民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把全體學生都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的職責主要有三個主面:
一是搞好教學:教學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要明確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遵循教育與教學規律,在認真鉆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組織好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并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是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主要通過學習教材逐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與技能,發展智能。增強體質,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健全個性的教育活動。
教師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要努力學習,終身學習,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教育風格。終身學習是未來世界每個人的生活必需,教師尤其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引導學生不斷發展。
作為一名教師,要意識到“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自己的一句話也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所從事的工作關乎人的精神生命、關乎人的事業生命,這需要教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責任感。當教師站在講臺上時,聽課的都是一個個求知的學子。他們經歷了寒窗苦讀,克服了種種困難來到大學,希望能在大學里學到豐富的知識,從而自信、自強、自立。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要想提高課堂講授水平,教師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教師有了責任感,就會積極主動投入。可以說,教師從事教學的效果好壞與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成正比的。課堂教學是教師面向學生講解書本知識和科學問題的場所。講課就是講解。“講解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沒有講解就沒有課堂教學,照本宣科不是教學。為了在“講”字上下功夫,備好課則是最為重要的一環。唯有備好課,才能講好課。即使對課程內容十分熟悉,在給新生講課之前,都須重新寫教案,不斷修改和充實講稿內容。在上課之前,無論是講稿,還是多媒體課件,教師都需一遍又一遍地閱讀、修改和充實,尤其是一些與重點難點相關的內容更要花費精力反復斟酌。一堂課,一個章節,乃至一本書,都應有它的體系和要求,梳理、分析清楚內容上的點與面、點與線的關系。同時還要思考如何講解學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接受,考慮如何使前后內容銜接、授課體系更完善等等。
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自己的思想和語言引導學生的思路,啟發他們理解問題和進一步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正確的價值觀。要提高課堂講授水平,最重要的是要鉆研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充實了,這門課就有可能站得住、講得好。做到這一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要花上多年的艱苦勞動,才能解決好“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
二是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師的經常性工作之一。教師應通過教學活動、課外活動、班主任工作等多種途徑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尤其應在學科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政治立場與觀點、科學世界觀的教育,使教學內容中包含的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發揮功效。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這一職責首先是教育目的的要求。無論在什么社會制度下,都不可能有無目的的教育;無論是哪一個階級的教育,都不可能有不包括思想品德在內的教育目的。我國當代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源地,是培養青少年學生具有高尚情操的搖籃。因此,教師就必須重視教育目的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這一職責也是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的體現,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矛盾性、特殊性對教師工作提出的特殊要求。大學階段既是長身體、長才干的關鍵時期,也是理想明確、世界觀形成、人生探索的時期。一方面他們精力旺盛,思想活躍,樂于求知,成才心切;另一方面思想方法較片面,評價能力較薄弱,意志力不太穩定,遇事容易激動、敢作敢為卻很少顧及后果。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啟發引導,認真細致地做好心靈培植工作,尤其需要教師根據他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針對他們不同的個性,進行精心的培育。教師之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贊譽,其道理正在于此。
教書育人一般指學校各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作,即是說知識教學不僅給學生以知識體系,也同時形成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教師的一言一行勢必影響到學生的成長。教育學理論的研究揭示了這樣一條規律:不管教師本人認識與否。承認與否,他的“教書”都在起著“育人”的作用。在教師所教的知識中,在教知識的過程中,在教師自己的言行態度中,普遍地并帶有決定性的起著形成學生整個身心、整個精神面貌和思想體系的作用。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育人可能向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或者給學生的是正面的、正確的教育,或者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相反的作用,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是這條規律的深刻性所在。這也向教師提出一個非常嚴峻的要求:一定要自覺地認識規律,正確利用規律,把素質教育列入重點教育行列。在這個問題上,有人認為教師只顧教授知識,素質是學生自己的事,是學生日后逐步形成的事,這是不實際的。教師只教知識、業務,而不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不去想學生的思想問題,就會給學生一種思想影響,起碼令他們脫離現實,脫離政治,只為個人而讀書。而且教師的這種做法本身既反映了對思想積極向上的同學的漠然冷視,又形成了對那些被錯誤思想爭奪的同學的一種放認。所以,我們培養的學生既要有很高的業務水平,又要在思想方面,素質方面有很高水平,這樣,教師才真正做到了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的意義不是人們從頭腦中冥思苦想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基礎上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雖然所處時代不同,經歷的實踐不同,建立的教育理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承認的:即教書必然育人。教書育人是根本不可分的。一個不重視育人的老師,不會是一個優秀的教師。那些不重視育人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不會產生優化的教學效果。我國的儒家教育開始于孔孟,中經漢唐兩宋直至元明晚清,都把教學歸結為培養人的活動,即所謂“學為成人”,古希臘的三大教育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提出了著名的“知德統一”原則,認為有了知識才能有“至善”的道德。總之,教書必育人,這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共同揭示出的一條規律。不管認識與否,只要教書都起著育人的作用。
在教書中育人,似乎純屬方法問題,其實最重要的還是思想認識問題,現在還有不少人認為,只有思想政治工作才是育人,把知識和思想對立,把教書育人相分離,這是不對的。在學校,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就是育人。其次,在教書中育人還強調兩者的相互滲透性。育人既不能靠傳統的“教死書”,也不能靠習慣性的空洞說教,必須在“教書”的過程中去發展學生的思想、想象、判斷和創造能力,必須在“教書”的過程中培植學生的個性、感情、意志、信念。在教書育人中,“教好書”是育人的前提,是育人的基礎。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了,視野開闊了,智力開發了,能力提高了,就有助于理解人生的意義。對教師來說,“教好書”才能確立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教書育人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相反,教學差,教師在學生中毫無威信,教書育人也是一句空話。只要教師有思想水平、學術水平、教學水平,還善于把所傳授知識中存在的思想因素挖出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關心學生的健康:這一職責要求教師保護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的體力,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和文體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一職責首先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目的要求培養的人既必須有良好的智能素質、思想素質,也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德、智的發展都要大受影響。其次這一職責也是青少年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要求。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發育與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體質的狀況,往往決定一個人能否正常發育、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關心學生的健康。
俄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雖然讀過很多書,但卻不熱愛事業,也不熱愛學生,也就算不上一個好教師;如果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善的教師。”
“嚴師出高徒”,“嚴是愛,松是害”。對學生真正的愛,很大程度體現在嚴格教育、嚴格要求上。明代王守仁《嚴師箴》指出:“古之教者,莫難嚴師,師嚴道尊,教乃可施”。教育最難的是要有嚴師。教師嚴格,而講的道理又具有權威性,教育才能施行。嚴應體現在傳授知識上。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邊學習、邊認識、邊領會掌握的過程。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和檢查者,必須始終注意在課堂上把基本理論和基本要領準確無誤地講授清楚,在答疑時能耐心細致地進行輔導,幫助學生真正掌握所學內容,達到教學要求。嚴,應體現在培養作風上。要通過嚴密的邏輯證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言必有據的科學態度;通過嚴謹的抽象思維訓練,培養學生一絲不茍、嚴肅認真的科學作風;通過嚴格的科學研究活動,培養學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嚴還應體現在使學生健康成長上。在現實中,總有一些學生片面強調“自由式發展”,厭惡“嚴格的環境”。嚴格教育,嚴格要求,是使人健康成長的前提條件。俗話說:“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只有經過從嚴、從難要求的教育,受過緊張、有序生活的磨練,才能為自己立身做人、奮發進取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那些標準不高、要求不嚴、馬馬虎虎、敷衍塞責、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只要自由、不要約束的現象,教師有責任進行教育引導,必要時要進行嚴厲的批評,決不能放任自流,對每個環節都要摳細抓實。使學生能夠從小處嚴起,從點滴做起,逐步養成良好的學風和作風。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這種愛是對民族的愛、對祖國的愛的具體體現,是一種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愛。關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教師要像愛護自己的生命一樣愛護學生,使他們不受到任何傷害,得到健康的成長。關愛學生就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用言語行動傷害學生;要理解學生,善于與學生溝通;要信賴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通過教育都能夠成才。
看到媒體報道了許多年輕、鮮活的生命以自殺的方式走向生命的終點,內心總是禁不住要吶喊:生命只有一次,對于誰都是寶貴的。如果失去了一切,還有生命是唯一的財富。有生命,就有希望。一個有責任的人,是沒有死亡的權利的。活著,就是一份責任!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關注學生的生命健康,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激發學生關愛生命的熱情,是教育的真諦,是教師神圣的職責。
健康是生命之本、快樂之源,是人類的永恒追求,人人都期盼健康。并視其為人生的第一財富。而健康不僅取決于生理方面,還體現在人的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健康的心理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學習、工作乃至生活,而且還關系到他們能否適應社會的變化發展,能否使自己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貫徹師德規范做人民滿意的教師[J],中國教工,2008.(10).
[2]王向榮,以身作則是人民教師的職責[J].教師論壇,維普資訊ht—tp://www.cqwp.com.
[3]劉曉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責定位[J]師資,2010.(5).
[4]楊勝想,愛學生是教師職責[J].中國基礎教育研究,2008.(6).
[5]朱敏莉、劉明杰,淺談教師的職責[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