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是學習臨床學科的基礎課程。解剖學名詞多、內容繁雜,傳統的教學方法,已不足以應對當今的生活和學習需求。如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直是困擾教師的一個難題。
【關鍵詞】PBL教學法 人體解剖學 教學改革
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PBL)是隨著建構主義思潮的影響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是以問題為基礎,以醫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某一醫學專題或具體病例的診治等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習過程。
高等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大都面臨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如何使即將走向社會的學生縮短學習和就業之間、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差距,使他們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這是高等教育必須面對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高校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須尋求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我們認為,基于問題的學習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基礎學科與臨床醫學的密切聯系,從而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真正反映和體現了循證醫學的理念,可以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來解決高校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實踐證明這一教學模式符合培養醫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改革思路,值得探索和研究。
這學期。我承擔了我校2010級中醫七年制與2011級口腔醫學等專業的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任務。如何讓學生對這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學好人體解剖學,如何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改變以往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求尋找適合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改以往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我根據授課的內容查閱相關教材、文獻、臨床資料等,然后根據不同專業編寫病例,選擇最適合該專業的病例,結合病例提出問題。利用學校的網絡資源把相關的選題放在解剖學教學管理平臺上,使更多的學生和老師參與到PBL教學中來,也為今后進一步開展PBL網絡教學打下一個扎實的基礎。
在上中樞神經系統內囊這一章節時,我給中醫七年制的學生布置了“腦中風的預測,臨床表現與治療”這個課題。學生根據所提問題在充分預習教材的前提下、可利用各種參考書,學習軟件及圖書館、互聯網等手段查找相關資料后走上講臺各抒己見。有同學說腦中風是有先兆的,可以用一個英文單詞來概括:“FAST'’:F(Face),A(Arms),s(Speech),T(Time)。當病人出現了嘴角歪斜,上肢舉起無力,講話口齒不清時,一定不能調以輕心了,這可能預示著隨時都可能發生中風。又有的同學說內囊出血后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三偏癥,我就因勢利導問:為什么會出現三偏癥呢?他們就結合解剖學的相關知識來解釋。回答不足之處,再由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最后我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作小結。這樣在輕松愉快活躍的氣氛下就掌握了解剖學上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內囊的位置,內囊的分部與通過內囊各部的傳導束。
記得我在講解腹主動脈一章前,布置了“腹部不成對臟器的動脈供應及其來源”這個題目。這不但要求學生有相應的解剖學知識,而且希望他(上接第62頁)代她的遭遇時,作者寫道:“她之所以那樣(指懷孕)也是由于一系列奇怪的事件。”仿佛沒有感情地在敘說一件與己無關的事情。接著,在描寫她的追求者的過程中,著重描寫了,兩個截然相反性格的年輕人——一個年輕的、珠寶商的兒子;另一個黑頭發的男孩。在追求的過程中,珠寶商的兒子一味強調貞潔的重要性,時刻不離主題,從而反映出他的虛偽;而黑頭發男孩卻截然相反,每次接近她都會對其非禮。不管是道貌盎然地接近還是出于心機地非禮,都揭示出他們接近她的真正目的是覬覦她的財產。在描寫這兩位年輕的追隨著的過程中,作者甚至沒有給于他們說話的機會,也沒有通過里菲醫生妻子之口親自說出對二者的懼怕,但是在字里行間。作者冷漠的敘述之外,里菲醫生妻子渴求被理解、被接受的愿望卻表達得淋漓盡致。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于無聲之處聽驚雷。們通過這一章節的學習后能結合腹部外科學,對我們腹部各器官位置,形態功能及其血液供應等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這樣以后在臨床實習和工作中就會做到成竹在胸了。我用了圖表的方法對本堂課進行總結。動脈的主干就好比一棵大樹的樹干,從樹干上可以分出若干樹枝,樹枝又可以不斷地分出一些小枝來,同學們邊學邊畫圖,這樣不但理解起來容易,而且不容易遺忘,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我們培養的對象是未來的臨床醫生,怎樣讓學生畢業后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臨床醫生,這是我們教醫學基礎課的老師從新生入學之日起就必須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你培養的學生如何能成為一個全面型的人才,怎樣使他們的實際應用能力進一步提高,如何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與臨床相結合,我覺得理論必須聯系實際。當講授心臟時,我想到最近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心臟性猝死病例有增加的趨勢,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跟現代醫學密切相關的課題“心臟性猝死的預測與急救”,猝死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全世界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猝死而喪失生命。50%以上的猝死由心臟疾病引起。冠心病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基礎疾病,占心臟性猝死的首位,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4.4萬人。一旦發生猝死,心搏驟停,必須馬上進行心肺復蘇,如人工呼吸,心臟按摩,心臟除顫等急救手段才能使病人脫離生命危險。這就要求學生既有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又能把以往學過的醫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
通過本學期人體解剖學的教學改革,我覺得原本枯燥難學的解剖學變得不再難學,而且以問題為基礎,以醫學生為主體的PBl,教學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調動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相信這樣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也一定能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慕景強,PBL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3):170—174.
[2]袁白冰,網絡環境下人體解剖學進行PBL教學改革的初步探索[T].四川解剖學雜志,2004.12(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