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課堂教學”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益補充,而且極大的豐富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近年來,音樂專業“非課堂教學”的諸多優勢越來越受到音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關注和青睞;筆者認為,要想在當前有限的教育資源前提下更好地推進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向前發展,積極開展“非課堂教學”活動并建立“非課堂教學”長效機制,將“非課堂教學”納入學校管理的考評體系,使“非課堂教學”長期化、制度化是當下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非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 音樂專業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高考“藝考熱”現象的持續升溫,一大批音樂特長生涌入高校,高校有限的教育資源與師資配備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比擴招前下降,在有限的教育資源與辦學條件下,在短時間內不能明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情況下,開展“非課堂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并且這種全新的教與學模式具有很大的可行性;“非課堂教學”將成為“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將成為完善課堂所學知識文化體系的有益補充,是學生汲取知識文化的全新渠道;對當前形勢下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
一、“非課堂教學”的內涵及高校音樂專業開展“非課堂教學”現狀
“非課堂教學”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它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有益補充,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近年來,“非課堂教學”的諸多優勢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關注和青睞;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前大多“非課堂教學”的研究應用僅局限于開展中小學的第二課堂,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開展素質拓展,這樣對“非課堂教學”理解是過于片面的。
現階段高校音樂專業開展“非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研究還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筆者認為音樂專業學生的培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例如歌唱教學、鋼琴教學對象的個體差異大,對學生進行教學應該采用絕對的一對一教學,但由于高校擴招引起的教育現狀打破原有的音樂教學模式。高校這個象牙塔里不再是因材施教的沃土,而是成了一個個批量化生產大學畢業生的工廠組裝生產線,從而引起了高校教育質量的急劇下降,這種現象已經是不爭的事;在現階段如何快速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是每一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面對的一個嶄新課題;可喜的是這種現象已經被相關的教育專家和廣大高校教師所關注,并已嘗試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在當前有限的教育資源前提下更好地推進我國的教育事業向前發展,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大學生,積極開展并建立“非課堂教學”長效機制,并將“非課堂教學”納入學校管理的考評體系,使“非課堂教學”長期化、制度化是當下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教育事業的必由之路。
二、“非課堂教學”是提高音樂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新“增長極”
1.現階段高校音樂專業開展“非課堂教學”是必然趨勢
高校與中學無論在教學環境、學習環境還是管理模式上都有著明顯的差別,這是由現行的高考制度無形中決定的。中學階段無論是校方、家長還是學生本人為了考取好的成績,為了考取好的高校都會不惜一切代價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洪流中。但現在由于高校采用的大多是寬松式(包括時間寬松)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學生自我管理,加上大部分高校現行的嚴進寬出的教學環境,大部分高校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就是:大部分中學生不能及時轉變適應從中學到大學的身份轉變和教學環境的變化,從而形成一種懶散、空虛的心理狀態,這是非常有害的,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順利快速度過不適應期成為高校管理中一項必須解決的艱巨任務。
管理制度寬松和學生自主支配時間過多是滋生懶散、空虛生活狀態的土壤,如何積極有效的支配利用這部分寬松時間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開展“非課堂教學”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音樂專業開展“非課堂教學”有著諸多的優勢;首先,音樂專業通過開展“非課堂教學”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和實踐能力,容易拉近一線教學與社會需求的距離。其次,音樂專業開展“非課堂教學”的形式多樣,可以滿足學生多樣的興趣愛好,有效避免形式內容單一造成的學習疲憊。再次,音樂專業開展“非課堂教學”的教學手段靈活多樣,方便及時調整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和培養內容。最后,“非課堂教學”和“課堂教學”本來就是一對孿生兄弟,有著相互補充相互依賴的共生關系。相信通過開辟“非課堂教學”這片沃土,一定可以有效提高音樂專業的教育教學質量,“非課堂教學”也一定可以成為提高音樂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新“增長極”。
2.音樂專業“非課堂教學”的重點在內容設計
音樂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既是對課堂知識學習的驗證,也是對認識社會、參與社會、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能力的訓練。“非課堂教學”是實現音樂生社會實踐的有效途徑。通過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確定音樂生每年要進行社會實踐的內容及實踐的方案。此外,音樂生研究能力是其創新能力的靈魂,創新源自研究,研究是創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徑。在“非課堂教學”中,音樂生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音樂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最終會在“非課堂教學”環境中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非課堂教學”是指高校教學中“課堂教學”之外的一切促進學生發展的內容、活動、社會實踐及師生交往。它可以有效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理論學習得到有效深化和加強,具有內容豐富、方法靈活、方式多樣、評價多元等特點。那么,音樂專業“非課堂教學”內容應該如何設計?學生的自主選擇的空間如何拓展?如何才能建立起現實、可操作性強的“非課堂教學”體系呢?這些都是高校必須重點考慮的內容。因高校之間差異較大,在具體內容設計上會有所不同,但總的來說,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基礎專業知識和基本素養;二是專業演唱技能、社會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針對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開展“非課堂教學”非常必要。基礎知識主要是通過課外閱讀獲得,演唱演奏水平的提升主要依賴學生參加社會藝術實踐活動獲得。針對基礎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列出讀書目錄。學生選擇閱讀,并定期進行讀書總結或報告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針對音樂專業的專業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外有計劃有組織的安排學生進行藝術實踐,例如:讓學生組織音樂會、晚會、周末文化廣場、社會公益活動義演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本身鍛煉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專業演唱演奏能力、舞臺藝術表現能力等。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積極主動性,也鍛煉了學生的組織演唱能力,還有效地豐富活躍了校園文化、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最重要的一點是,通過有效的利用“課堂教學”之外的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有效地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三、建立高校音樂專業“非課堂教學”長效機制
我們應該積極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擴大學生自我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自我學習的時間,拓寬學生視野與知識面,激發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