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就成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討論的熱點問題。本文將采用工日計算法,推算2001~2010年這十年內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
一、方法簡介
工日計算法是基于農業技術研究下每種農作物單位產出所需的用工量,乘以每種作物的播種面積或產出計算出所需工日總數,再依次把各種作物的工日總數相加,除以一年充分就業工作時間(一般為270個或300個工作日),得出農業勞動力需求量。工日計算法誤差較小,但計算比較復雜,要把各種作物的用工量較全面的考慮進去,工作量較大。王檢貴、丁守海(2005)按270個工作日計算,2003年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為4586.6萬,剩余比例14.4%;蔡昉,王美艷(2007)用農村就業人口減去轉移到非農產業人口,再減去用定額法計算的種植業與飼養業勞動力需求(假設農業中這兩個部門是主要使用勞動力的部門,并分別按每年250、300、320個工作日估算農業勞動需求量),得到剩余勞動力數量為1.2億左右,剩余比例23.5%。
二、計算過程
1.計算在當前生產條件下達到目前農業產出水平所需要的勞動工日。利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主要農產品產量、農產品種植(或養殖)面積、每核算單位主產品產量、每核算單位所需用工數量等數據,得出每項農產品生產所需用工數量(工日),并加總,得到樣本農產品所需用工日總數。本文選取了稻谷、小麥、玉米、豆類、薯類、花生、油菜籽、棉花、煙葉、甘蔗、甜菜、淡水產品等21種主要農產品作為樣本,根據每年農業產出總體情況,算出本文的抽樣比例依次為90%,90.1%,90.6%,90.7%,91.1%,90.6%,90.9%,91.5%,91.2%和90.1%,用樣本農產品所需用工日總數分別除以抽樣比例,則可得農產品用工日總數。
2.工業部門將農業勞動力年標準工作日數定為251天,
它形成了對農業部門合理工作負荷的參考,在現有的研究中,較一致的做法是,將農民的合理工作負荷確定在年平均270個工作日(王檢貴、丁守海,2005;章錚,2005),可得農業所需勞動力數量。
3.從事非農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對于這部分的估算,由于外出打工人口、鄉鎮企業就業人口等指標之間存在較大的交叉統計,并且無法區分從事農業的鄉鎮企業與非農生產的鄉鎮企業的比例關系,現存的估算基本以經驗推斷或實地調研為主。在本文中,將采用農村戶籍人口數與常住人口數之差作為從事非農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因為,在2000年之前,農村外出勞動力的定義為離開本鄉,且在外地居住超過3個月以上者,從2000年起的定義為離開本鄉,且在外地居住超過1個月以上者。因此,我們可以將其近似看成所有離開土地從事非農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
4.用農村現有勞動力減去農業所需勞動力,再減去從事非農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得到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其中,農村現有勞動力采用的是《中國統計年鑒》中的“鄉村從業人員”指標數據,是指在16周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包括勞動年齡內經常參加勞動的人員,也包括超過勞動年齡但經常參加勞動的人員,但不包括戶口在家的在外學生、現役軍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也不包括待業人員和家務勞動者。
5.得出結果。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已從2001年1.6億左右已經慢慢下降至2010年地3393萬。
參考文獻
[1]王檢貴,丁守海.中國究竟還有多少農業剩余勞動力[J].中國社會科學.2005(4)
[2]蔡昉,王美艷.農村勞動力剩余及其相關事實的重新考察[J].中國農村經濟.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