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金融創新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貨幣政策框架創新,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流行。本文通過總結,概括出通貨膨脹目標制不會對實際經濟增長帶來傷害;通貨膨脹目標制在穩定公眾預期、控制通貨膨脹方面有特殊優勢;以及通貨膨脹目標制在實行過程中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被重視等幾點國際經驗。并且從中國目前不滿足通貨膨脹目標制條件和轉軌時期的特殊國情兩個角度說明我國不適用于通貨膨脹目標制。最后提出通貨膨脹目標制對我國貨幣政策實施的幾點借鑒意義。
【關鍵詞】通貨膨脹目標制;經驗;啟示
通貨膨脹目標制(Inflation targeting framework)最早由新西蘭儲備銀行于1989年提出,是指中央銀行直接控制通貨膨脹率作為政策操作的最終目標,并對外公布通貨膨脹率的控制目標,在此目標的約束下,制定貨幣政策操作的制度安排。隨后有智利、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巴西、捷克、芬蘭、以色列、波蘭、南非、西班牙、瑞典、韓國、泰國、匈牙利、瑞士等多國的中央銀行宣布并實質性地采納了通貨膨脹目標制。通貨膨脹目標制已成為當今世界最流行的貨幣政策框架。
一、國際通貨膨脹目標制實行的經驗總結
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特點在于“公開宣布一個或多個時限內的官方通貨膨脹的數值目標或目標區間,同時承認穩定的低通貨膨脹是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通過對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進行觀察,發現通貨膨脹目標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這些國家成功地將通貨膨脹控制在了較低的水平,如新西蘭的通貨膨脹率由實施前四年的平均10.71下降至實施后的1.68,英國的通貨膨脹率也由1992年的7.01下降至2003年的2.92。并且這些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公眾對貨幣政策和中央銀行的信任度明顯提升。
關于通貨膨脹目標制國際經驗的分析,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Frederic、Mishkin(2003)考察了在歐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捷克、波蘭和匈牙利三個轉型國家對于通貨膨脹率目標制的建立和實施歷程,發現這些國家在明確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保持了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成功實施了通貨膨脹目標制。羅煌(2006)實證分析了首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新西蘭,結果表明貨幣供給、產出和價格之間在較長時期之內存在比較穩定的關系。在通貨膨脹目標制下,貨幣政策的執行效果還是很令人滿意的。刁節文(2007)認為,加拿大在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情況下,定期向市場和公眾宣布貨幣政策目標,然后根據對通貨膨脹的預測值與目標之間的差距來進行調整,很好的實現了對短期利率目標和市場流動性的調控并實現了通貨膨脹率穩定地波動在中央銀行的目標范圍內。綜合這些研究,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行給我們帶來以下幾條經驗:
1.通貨膨脹目標制對實際經濟增長不會造成傷害,相反能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由于在信用貨幣制度下,經濟增長往往需要貨幣的提前供給,而貨幣的超經濟發行可能帶來物價的上漲和幣值的下跌,另外由于過快增長的經濟帶來過度投資、信用擴張,貨幣發行量增加而導致物價上漲,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表現出一定的矛盾性。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從長期看不會對實際經濟造成傷害是因為穩定經濟的前提是穩定通貨膨脹,而穩定通貨膨脹的關鍵是穩定公眾的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目標制通過公開宣布目標通貨膨脹率,并將此確定為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可以有效引導公眾預期,形成理性預期均衡,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一個良好的金融環境,實現低通貨膨脹率下的經濟穩定增長。
2.通貨膨脹目標制在穩定公眾預期、控制通貨膨脹方面有獨特優勢。通貨膨脹目標制在法律上明確了貨幣政策的長期且首要的目標是穩定物價,中央銀行采取各種手段,包括新聞發布、公布通貨膨脹報告等確定控制目標,保證目標可被公眾理解,并且通過解釋貨幣政策取向的變化以及執行情況,加強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約束和責任。比如瑞典中央銀行目前每個季度出版一次《通貨膨脹報告》,闡明貨幣政策的操作理由,分析經濟運行情況,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的趨勢。英國貨幣政策委員會也會每月召開一次會議,對近期與通貨膨脹關系密切的金融經濟變量進行分析,并對通貨膨脹的前景進行預測。這些政策通過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使公眾對貨幣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并與其進行良好的溝通,從而使公眾對市場物價形成合理穩定的預期。費雪效應說明,穩定的市場預期對貨幣政策的有效實行至關重要,可見,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特點使其在穩定公眾預期上有獨特的優勢,從而使通過預期的管理控制通貨膨脹更加有效。
3.通貨膨脹目標制實行中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被重視。從各國的經驗看,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是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必要條件,也是貨幣政策目標能獨立決策,貨幣政策能有效操作和傳導的重要條件。中央銀行必須擁有設立貨幣政策目標和操作貨幣政策工具的充分自由,才能使貨幣政策不會被行政目標所控制和干擾,當然這對中央銀行的決策能力和控制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國際通貨膨脹目標制對我國的啟示
(一)通貨膨脹目標制不適用于轉軌時期的中國
1.我國尚不滿足通貨膨脹目標制實施的條件。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施是需要若干前提條件的,不具備這些條件,通貨膨脹目標制的貨幣政策效果就難以體現出來。Masson(1997)認為發展中國家采用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前提條件主要有:中央銀行操作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通貨膨脹目標的優先性;強化貨幣政策的可信度;物價指數衡量的準確性;經濟結構的迅速調整等方面。Carare(2002)認為發展中國家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初始條件主要包括四個:支持以物價穩定為目標的法律規定;穩定的宏觀經濟;制度發育良好的金融體系;貨幣政策執行工具的有效性。Batini等(2005)把前提條件歸結為獨立的制度、完善的技術基礎設施、成熟的經濟結構和金融體系。Duy Debelle(2001)認為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先決條件,一是準確預測未來通貨膨脹的能力;二是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IMF(2005)將前提條件歸結為四個:(1)中央銀行的獨立性。(2)中央銀行技術性的要求;(3)經濟結構的完善;(4)健康的金融市場和銀行體系。而對照看來,我國法律上貨幣政策最終的決定權屬于政府,中央銀行的獨立性較弱;目前我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更多地具有固定匯率制度的特征,實際中表現出匯率剛性,通過匯率調節經濟的效果不強。另外,由于我國金融數據獲取、處理的能力不強,金融市場尚不發達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現階段并不滿足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條件。
2.轉軌時期的多重矛盾特征不利于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實行。從我國國情看,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尚未完成,轉軌時期我國經濟的特征主要有:一是經濟總量問題和經濟結構問題交錯并存。長期以來我國經濟政策偏向于追求經濟規模的擴大與經濟總量的提高,經濟高速發展依賴于高積累、高投資,因此累積了一系列結構問題。經濟結構的不均衡導致了地區差異、城鄉差距,從而不僅容易引發大的經濟波動,也不利于經濟總量的提升。二是金融領域的改革和開放滯后于經濟領域,尤其是我國金融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銀行部門市場化程度遠低于其它非金融部門。一方面金融市場仍然處于相對分割和半封閉的狀態,開放程度低,國外金融機構進入需要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資本市場也仍屬于管制狀態;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改革起步較晚且遠未完成,人民幣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內外部均衡矛盾增大。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不斷提高,我國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及資本流動的限制逐步減少表明經濟的對外依存度也不斷提高,這使得經濟不僅面臨內部失衡的壓力,而且越來越多地受到外部失衡的威脅。四是就業問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問題逐漸突出。轉軌時期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混合性,政府既要兼顧改革、發展與穩定,又要處理內外均衡,既要調整結構,又要促進發展,有時不得不犧牲物價以滿足其它方面的利益。因此物價穩定不能作為現階段我國貨幣政策的唯一目標
(二)應將通貨膨脹目標制的有效做法納入我國貨幣策操
作策略之中
1.將穩定物價作為貨幣政策多元化目標的基礎。我國目前實行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有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保證就業、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五大目標。治理與防治通貨膨脹始終是實施穩定貨幣政策的核心問題。穩定價格并不是貨幣政策操作的最終目的,而是以穩定物價為基礎,以此促進經濟增長,盡可能協調經濟結構,在保證國際收支平衡的條件下追求最大的就業率。降物價穩定視為貨幣政策的基礎對妥善處理多元化目標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2.增強中央銀行的獨立性,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雖然從立法上確立中央銀行的獨立法律地位進而保證其獨立性尚不現實,但是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透明度和責任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一是中央銀行應該更多更及時地公布金融數據,并定期發布對經濟的預測性報告,在內容上應突出通貨膨脹的及相關政策的內容;二是應逐步公布政策制定的依據,現行公布的經濟指標和報告沒有完善的解釋制度,即沒有對政策制定的依據和方法及行動安排作出解釋,這不利于公眾對貨幣政策意圖的理解和穩定社會公眾對物價和市場的預期。
3.推進金融市場改革,形成發達的金融體系。穩定健康的金融體系可以使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順利地傳導,大多數的貨幣政策操作都是通過銀行來傳導到企業和公眾的,為了讓這種傳導及時有效,就要求銀行系統具有靈活性。而為確保銀行體系的穩健,政府應該盡快想辦法解決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問題。還得加強商業銀行財務的穩健,用以應付短期利率的波動,因為它對執行獨立的貨幣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我國金融法規尚不健全、金融監管水平還較低,金融市場改革要在穩定與發展之間達到較好的權衡。
參 考 文 獻
[1]趙何敏,黃明浩.《中央銀行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張惠君,任輝.《通貨膨脹目標制及其在我國實施的條件分析》載于《生產力研究》.2009(12)
[3]Frederic、Mishkin,2003.“Inflation Targeting In Transition Countries:Experience and Prospect”
[4]羅煌.《貨幣供給、產出與價格關系的實證研究》載于《制度經濟學研究》.2006.(7)
[5]刁節文.《通貨膨脹目標制:加拿大銀行的政策實踐與啟示》載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7(9)
[6]尹繼志,齊靠民.《通貨膨脹目標制的特點及借鑒意義》載于《金融教學與研究》.2004(1)
[7]張晶.論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應性[J].企業導報. 2010(8)
[8]尹雙明.《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適用性分析》載于《經濟論
壇》.總第459期
[9]孔燕.《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前提》,載于《中國金融》.2006(19)
[10]高見.《通貨膨脹目標制在中國的可行性》.經濟科學.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