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了建筑工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意義,并針對我國目前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通病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
【關鍵詞】建筑;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建筑不再僅僅是一個容身之所,而是一個現代科技造就的良好的人居環境的概念,它要求建筑在滿足人類最基本的居住要求之外,還要滿足節能、環保、生態環境友好和可持發展的要求。
一、建筑工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建筑工程的環境保護是指建筑的建造過程中與自然所發生的相互關系。由于建筑工程是人類改變自然的一個過程,如果控制不當,有可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廢水、廢氣、廢渣和噪聲的污染。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指建筑工程能滿足發展的基本需求,并帶來生活形態的多樣化,充分發揮住宅的實體材料性能,高效率利用信息等資源,做到節約能源,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由于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建筑工程的環境保護既是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內容。為了使建筑工程達到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除了考慮居住者的需求,還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條件,依據生態、安全、環保的理念來進行建造,具體的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功能性。無論建筑怎么發展,能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完善的和便捷的使用環境是建筑物是最基本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的建造形體應力求簡潔,門窗的設置應以人為本,以人居住的功能要求為前提。(2)整體性。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必須是整體均衡的產物,不能此長彼短。部分方面過度短缺的性能使得其難以滿足和諧和自然的要求,人工的痕跡過重往往使得建筑不適應自然環境的發展,產生不和諧之處。(3)安全性。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等方面的內容:物質的安全性表現為建筑物將在其結構的生命期限內維護居住安全環境,提供防火、防盜等要求。建筑的精神安全主要體現在它會根據居住者的心理變化提供一個阻止不利于居住者的精神狀態的環境,包括阻止不利光線和噪聲等,使居住者的心理穩定,帶來令人滿意的舒適感。另外,建筑的居住空間尺度要符合人類生理與精神的要求,過小或過大都會對人們的居家生活產生不利的影響。(4)經濟與環保性。經濟性主要考慮建筑工程在節約能源和合理使用材料方面的表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得建筑要采用一些可再生的材料來替代非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在建筑設計階段就應該考慮到建筑的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資源消耗,并通過采取各種措施,盡量使資源在建筑內循環,不但節約資源消耗的成本,也利于環境保護,達到與自然和諧的要求。(5)美觀性。建筑的自然美主要體現在建筑的造型與外立面的色彩與細節的處理上,這也是人們最能直觀感覺得到的地方。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筑物與自然與人居環境相諧調,因此,這對建筑的外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不再僅僅是一個人工產物,它更應成為一件藝術品,給人以美好的感覺。
二、我國建筑工程環境保護的現狀
我國目前建筑工程的環境保護情況很不容樂觀,這里面既有人們意識和習慣的原因,也有社會經濟發展因素的原因。目前我國建筑工程的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空氣污染。建筑施工過程中,車輛不可避免需要在市區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穿越,當運輸不當時,車輛中的廢渣和建筑垃圾將以粉塵的形式飄散在空氣中,并把泥土等撒落在城市道路上,增大了城市空氣中粉塵的含量,給城市的空氣帶來污染。而室內裝修時,采用的各處涂料和墻體填充材料可能含有超量的氯、甲醛、苯類等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可對人們的皮膚、消化道等產生刺激,產生慢性疾病。特別是鉛、鎘等重金屬的污染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2)噪聲污染。建筑施工活動通常會發出較強的噪聲,這對都會對周圍居民生活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損害,尤其對于病人、老人、嬰幼以及夜間工作白天需要休息的人員的傷害更大。(3)損害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筑施工中需要裝運設備和材料,并將工程中產生廢水和廢渣外棄,由于施工人員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在選擇運輸線路和機具的時候,未充分考慮對城市市政設施的影響,過重的載重汽車經常會損壞城市的下水道井蓋或雨水口,給城市交通和管網排水安全運行造成隱患。而一些單位在排放廢水時,無視城市下水道排入廢水標準的要求,直接將含有泥砂、油污等物質的廢水排入城市下水道,造成下水道淤塞,給城市造成內澇的危害,也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
三、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勢在必行,除了按照國家相關的法規規定,運用合理的高新技術外,還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加快人們的思想意識轉變,與時俱進。具體的措施為:(1)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筑工程的可持發展要求建筑降低能源消耗標準和對環境的影響程度,這并不意味著建筑的品質和標準將會降低。相反,建筑的人居環境標準還要升高,因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要求建筑工程必須以人為本,在滿足人類對建筑的人居環境的舒適要求提升的前提下,通過采取一定的高新技術和適當的管理措施來達到節能環保的要求。人們應該充分的轉變思想觀念,清楚地認識到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是大勢所趨,也是一種正在成為主流的開發理念和政策取向。(2)加快技術更新。要想在不犧牲人們居住舒適度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的節能標準,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技術應用的創新才能實現。建筑工程所消耗的能源應該是可再生能源,而不是煤或石油等一次性能源,建筑材料的要求也是相同的,以節約材料為前提。同時新型的建筑材料應能滿足建筑保溫、隔熱、防噪聲的要求。以上這些要求都要通過科技研究人員在實踐中利用新手段新技術去探索和研究才能達到建筑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3)加強管理機制。國內目前對建筑節能的監督和管理經常出現常立法、難執法的弊端,盡管我國已經陸續實施了諸如建筑節能相關的法律標準,地方也根據自己的情況相應出臺了節能規范等技術文件,但從法律法規的普及程度來看,還遠遠達不到理想中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法律體制仍然不健全和開發能型項目的政策傾斜度不夠,人們的積極性不高所致。因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非常有必要抓緊制訂節能建筑發展產業相關的政策,一方面建立起強有力的約束機制,一方面引導和激勵人們由非節能型的觀念向節能方式中轉變。國家應該充分利用政策扶持與經濟獎勵調節杠桿的作用,加大對新產品、新技術應用的扶持力度,并建立統一的行業建筑能效評級標準。
四、結論
現代建筑的飛速發展,使得人們不再滿足于居住空間的要求,而對建筑的人居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工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被提上了日程。建筑的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其重要的一個組成內容。由于我國是一個能源與資源短缺的國家,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能以較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友好型的發展方式來進行,所以它與我國的基本國情和長期發展策略是相符的。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與其相關的各行各業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將我國的建筑可持續發展事業推向新的高潮。
參 考 文 獻
[1]周漢祥.淺析建筑工程項目的綠色施工管理[J].中國房地產業.2011(8)
[2]龔瑋.土木工程與建筑工程的可持續發展[J].城市建設.2010(11)
[3]劉鴻雁.建筑工程對環境的景響及原因分析[J].價值工程.2010: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