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務風險的存在威脅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為此,企業管理者必須重視對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管理,應正確認識財務風險,增強防范意識,并通過建立財務風險防范管理體制,完善內控制度,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性,加強資金管理等措施,提高企業財務風險控制能力,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策略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概念界定及成因分析
(1)企業財務風險的界定。目前,學術界對財務風險的認識大致分以下兩種:一是廣義的財務風險觀,另一個是狹義的財務風險觀。前者認為,財務風險就是在企業的各項活動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導致企業資金運動中斷,進而使得企業的實際經營績效與預計目標發生偏離,使企業遭受損失。這種觀點認為,企業財務風險涉及到企業資金周轉運動的各個方面、企業生產運作的各個環節,是企業營運風險貨幣化的集中反映。后者認為,財務風險就是籌資風險,是指企業由于舉債經營而產生到期無法償還債務的可能性。西方國家多持此觀點,國內不少財務管理的教材或文章也廣泛引用。筆者認為,企業財務活動是資金籌集、投資、收回、分配等活動環節的有機統一,籌集資金是財務活動的開始,僅是財務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財務風險的認識,必須從財務活動的全過程、財務的總體觀念出發,否則,難以正確指導財務管理的實踐。因此,從廣義上定義財務風險,更符合人們對財務概念的理解,更利于人們從更寬廣的角度來探究財務風險并尋求解決對策。(2)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企業財務風險的發生是各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對此有充分的了解,則無疑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其發生及影響程度。歸納起來,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企業管理人員對財務風險的客觀性認識不足,風險意識淡薄;企業財務風險防范管理體制不健全,財務風險的防范缺乏組織保障;企業內部控制缺失或不健全,增加了財務風險發生的可能;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導致決策失誤,引發財務風險;資金管理薄弱,企業財務安全得不到保障;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等等。
二、企業財務風險的有效管理策略
(1)正確認識財務風險,增強防范意識。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只要有財務活動,就必然存在財務風險。要對財務風險形成正確的認識,樹立防范和控制意識,以期對實踐活動產生正面的引導作用。企業管理層應致力于在文化層面上加強員工的財務風險意識,把風險管理的觀念和行動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建立起全面整體的風險觀。(2)建立財務風險防范管理體制,完善內控制度。建立財務風險防范管理體制可使企業對財務風險的防范得到組織保障,企業應通過設置專門機構、配備高素質人員等來提高企業防御風險的能力。同時,企業還應建立起對財務風險的問責制度,使管理者、職工和企業共同承擔風險責任,實行責任機制、權利機制和激勵機制相結合的風險防范制度,從而有效防御和降低企業財務風險。內部控制是企業風險管理的必要環節,任何組織都希望在一種有條不紊的高效的方式下開展業務活動,它們需要一些控制來盡量減少決策失誤和工作中的缺陷,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控制機制,有利于及時防范企業運營中的各類風險隱患。有效的內部控制至少包括以下五項基本要素: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交流與溝通、內部監督。(3)構建全面、完善的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為了防范和規避財務風險,企業有必要構建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通過對財務報表及其他相關經營信息的實時監控,及時發現企業財務及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將可能產生的風險信號盡快向管理層進行警示與反饋,以利于采取有針對性的動態應變防范策略,最大限度地減輕財務風險所帶來的損害。完善的財務風險預警系統能有效對企業的潛在風險進行預警,是現代企業預測和防范財務風險的一個重要工具。(4)提高財務決策的科學性,防止決策風險。決策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導致財務風險的一個根本因素。在決策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影響決策的各種因素,對各種可行方案要認真進行分析評價,從中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另一方面企業要建立針對決策項目的評價系統,對每一項決策要有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在項目啟動后,就開始著手監控并分析評價,盡可能地將財務風險化解于萌芽時期,以避免風險損失。如果輔以責任追究,則對防止決策風險更加有利。(5)加強資金管理。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加強資金管理對于優化企業結構,促進企業資金良性循環,構筑企業財務安全,降低財務風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資金管理,一是要強化財務預算管理,將資金控制貫穿企業的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二是強化籌資管理,平衡企業的資本結構。切實做到企業籌資中自有資金與對外融資的結構合理,短期負債與長期負債的有機協調,投入與產出比例匹配,商品變現與償債時間數量的同步。三是合理調度資金,盤活閑置資產,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和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