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意識是現代法治社會的思想基礎,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審視當代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現狀的時候,會發現較多滯后于法治建設步伐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在重權利輕義務、重自我輕國家、重知識輕行為、重道德輕法律。
【關鍵詞】大學生;公民意識;不足
2011年3月1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吳邦國委員長,正式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但“再完美的制度和原則,如果沒有其得以運行的社會根基和缺少賦予這些制度和原則以真實生命力的現代心理基礎,也會變成一堆廢紙或導致畸形發展。”可見法治社會有待具有公民意識的人來構建,作為未來中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大學生更是責無旁貸。那么,目前大學生的公民意識究竟如何?筆者根據法治理念結合教育實踐,認為大學生在公民意識上有以下不足,影響法治社會的構建。
一、重權利輕義務
在一項關于大學生公民意識調查問卷中筆者發現被調查學生的在公民權利與義務方面了解程度都偏低情況下,學生對權利的了解相對好于對義務的了解,例如在“十八歲以上的人犯罪是否應負刑事責任的問題上,78.4%的學生回答正確,而21.6%的學生回答錯誤或不知道。”這說明學生權利意識相對較強,而義務意識相對較弱,缺乏公民角色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這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缺乏系統的公民教育以及社會媒體宣教力度不夠所致。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法律就是預設行為模式,然而大學生對權利義務的殘缺而片面的認知,必然導致其不能完全按法律去行為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二、重自我輕國家
學生一般都有愛國心,但當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相沖突的時候,他們往往要么重視個人利益而忽視國家利益,要么重視國家利益而忽視個人利益。甚至有的學生過于追求物質享受,例如當問及“好好學習的意義”的多選答案時,89.92%的學生回答是提高生活質量,而34.88%的學生回答是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可見,多數學生往往把物質利益作為價值判斷標準,自我意識高于國家意識。國家意識的核心是公民對其祖國的情感,即愛國主義精神。因而大學生應該心懷家國天下,將國家的前途與個人的發展聯系起來考慮。然而,自我意識與國家意識的失衡,會導致其人生決策的失誤。
三、重知識輕行為
學生對公民知識的了解相對較高而其公民行為水平相對較低。他們在回答公民的道德法律知識與國家知識方面正確率相對較高,而在回答公民行為方面時正確率相對較低或態度偏向消極。例如當問及“你對在公共場所吸煙的態度及其對吸煙者的做法”時,80%的學生認為吸煙不對,而80.7%的學生選擇不會制止。另外在回答“是否參與過人大代表的選舉”時,42.64%的學生表示參加過,而55.81%的學生選擇了沒有參加。可見多數大學生的公民角色還不夠自覺,其公民知識與公民行為存在較為嚴重的知行不統一。公民知識是公民意識的認知基礎,而公民行為則是公民知識的升華與歸宿。但二者的不統一,必然導致大學生公民意識的低層次。
四、重道德輕法律
中國的確存在“情大于理,情大于法”的倫理傾向,這常常促使大學生更是看重“人情世故”,而儒家文化傳統注重道德情懷的人倫規范會忽視法律規制,阻礙權利本位觀念、民主精神和法治觀念的形成,從而會對當代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確立產生不良的影響。例如在本學期教學中當問及勞動者是否享有罷工權時,全班只有兩個同學表示可以有條件的行使罷工權,其他同學則持不享有與不知可否的態度。可見,道德意識高于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有待強化。
綜上所述,公民意識是公民自覺地以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為核心內容,以自己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為思想來源,把國家主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權利義務觀融為一體的自我認識。它作為現代法治社會的民眾意識,其主要強調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國家意識、主體意識、群體意識、法律意識、公德意識、責任意識、民主意識。而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是否到位,能否克服以上不足,將直接影響到我國能否順利步入法治社會。
參 考 文 獻
[1]周婷玉,楊維漢,崔清新,陳菲.依法治國的堅固基石——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際[N].人民日報.2011-03-10(1)
[2]郭玉瓊,李棟頌.和諧社會構建中的大學生公民意識的培育[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