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1世紀,中國本土和西方世界都在尋找最有生命力的中國藝術,最后他們都指向了水墨精神。水墨是中國最本土的,最有中國文化特質的藝術語言,中國當代藝術藉由水墨有了更多的萌動和爆發力。而水墨精神則指向天人合一、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儒道釋合流的中國文化和精神。水墨是一個有著很深的文化傳統的語匯,它講究筆墨,有著儒家文人的意趣,也包含有不少程式化的東西。藝術作品的“當代性”指的是藝術家面對當下處境(生命處境和生存處境)運用藝術語言對之形成的獨立反映,即所謂的“在場性”,是一種思考后的質疑和發言。藝術家在掌握水墨語言的同時,拋棄傳統程式的束縛,用水墨進行創作,對當下社會發言,是謂“當代水墨”。
沈沁以她獨特的視角和圖式,使其作品脫離了傳統的文人趣味。而她作品中流露出的生命意識、焦慮感和質疑精神,則直接對當下發言,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屬于“當代水墨”范疇,值得我們關注。沈沁的作品主要有三個系列:“嬰兒”系列、 “中國制造”系列 和“肖像”系列。
“嬰兒”系列是沈沁對于生命力的最初表達。這些嬰兒的身形是普通嬰兒的五倍或八倍, 充滿整張宣紙, 讓人不得不正視他們的存在,不得不為他們思考、擔心和付出。
“中國制造”系列是沈沁對中國教育體系進行反思后進行的作品。沈沁看到很多藝術家對西方繪畫技法和西方藝術史的了解遠遠多于對國畫傳統繪畫技法和中國美術史的了解,她開始反思這種西式美育體系對中國文化的危害。她用水墨的方式重新闡釋西方美術史上的經典,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不要忽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
“肖像”系列延續了沈沁對社會的思考,體現出一種時代性的“焦慮”。在傳統水墨畫中,鷹通常是一種展翅高飛、遨游天際的形象,它是文人畫中托物言志的常見題材。但沈沁筆下的鷹則顯得心事重重,與傳統繪畫中雄心萬丈的鷹的形象大相徑庭。她畫的鷹極少是完整的,一般取頭部特寫,最后形成肖像式的鷹,這也是肖像系列得名的來由。這些鷹有著各種人類的眼神:凝重、冷漠、高傲、不屑……我們從每只鷹的身上似乎都能看到人類的原型。這些巨大的鷹,神情焦慮而憂傷,突兀地逼視著我們,直戳內心,就像禪宗里的棒喝一樣。此刻頓悟與否,關乎每個人的修煉與悟性。沈沁筆下的鷹經常流著口水,他們剛剛進食完畢,就像中國人剛剛解決溫飽。解決溫飽的鷹在注視,注視著被破壞的森林、被污染的河流、被毒化的食材、被踩在腳下的權利、被毀壞的精神家園, 孤獨而黯然。在21世紀的十字路口,它們正在思考該何去何從。
謝赫六法將“氣韻生動”放在了首位,彰顯了中國藝術家注重藝術的主體表達,物我為一的品評標準,同時也凸顯了藝術家在創作中對生命力的頌揚。沈沁嫻熟地運用水墨語言,以她獨有的藝術形式來呈現,表達她對生命的關注、對時代的發聲,將水墨之傳統與當代有機結合,可謂當代水墨創作中值得研究的案例之一。(“鷹眼看世界——沈沁個展”將于6月23日在798見心會館畫廊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