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中年段(3~4年級)的學生在寫作時有多重困擾,如對習作寫法存在陌生感,對可寫的內容缺乏選擇性?!敖恿θ沼洝边@一習作形式,使習作范圍寬松化,讓學生愿寫、能寫;實施生—師兩級評價,讓學生樂寫、善寫。接力日記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素材的積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關鍵詞:接力日記;習作教學;生活積累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一個作者的生活閱歷和對事物的思辨能力,深層次地影響著作品的優劣。對于小學生來說,有時候之所以寫不出有意義的東西,就在于他的生活閱歷不豐富、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有限。
在執教小學中年段(3~4年級)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初學寫作時有多重困擾:一是對習作寫法的陌生感,二是對可寫內容缺乏選擇性。要解決第一個問題就要經常練習,至于第二個問題,無題可作,無材可寫,學生在短期之內又無法獲取有價值的素材,我們年組的老師設計了“接力日記”這一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習作范圍寬松化,讓學生愿寫、能寫
1.活化寫作練習模式,讓習作走進學生的生活
在小學現行課程安排中,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來完成的。教師指導擬稿,修改、謄寫,學生在80分鐘內完成,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況且“倚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來有幾個?更何況剛剛學寫作的小學生。這樣看來,學生在習作課堂“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應是情理之中的事。
接力日記的開展,使習作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天,“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接力日記可寫的內容非常廣泛,可以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做的事,可以寫自己對事情的評論和感想,也可以寫自己的讀書感受和觀看影視的感受,或是寫自己喜歡的景色。只要是學生想寫的內容都可以,這樣就使學生不必為指定的題目而苦惱,把寫作變成一件主動的事、快樂的事。學生所寫之作不再是“空話”與“套話”,而是他們眼中的世界與生活。
2.關注情感體驗,使學生走進傾訴的世界
在接力日記中,常常能看到學生內心情感的傾吐。有一次,有一位學生在電視上看到西部山區的小學生午飯非常簡單,食量、營養都很缺乏,他就聯想到自己的生活中竟然常有挑食,甚至浪費的現象,實在是太不應該了,于是他在日記中將西部學生的生活與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對比,表達了自己的愧疚和立志發憤讀書的決心。還有的學生在日記中傾吐了對家長的一些做法的勸誡,或是和同學交往的感受……看來,“一個教師不能無視學生的情感生活,因為那是學習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保ㄌK霍姆林斯基語)學生在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在寫接力日記的時候想到這方面的話題便情動而辭發,激活了腦中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
在接力日記中,教師對學生在寫作格式方面的要求很寬松,對如何開頭與結尾,不必太講究,以避免對學生抒發情感帶來太多的束縛。一篇佳作,必須是學生情感的積極參與,因為沒有情感驅動,學生的寫作能力就不會提高,只有情感被激活,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才能使學生的內部語言高度活躍起來。這樣情感與語言同構共生,從而達到習作的目的,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
通過接力日記的練習,學生的內部語言得以不斷地生成,表達能力得以不斷提高,學生的習作有了生命的律動,學生的喜歡在接力日記中傾訴自己的內心感受。由此看來,接力日記這種寫作形式能夠激活學生情感,激活生活積累。
3.小組內循環接力,克服寫作的拖沓習慣
小學生對寫作普遍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對老師布置的作文任務往往一拖再拖,不能及時完成寫作練習任務。接力日記的形式是每小組五六名同學,每人每天寫一篇日記,循環接力傳遞。在接力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出現學生因為懶惰而“掉棒”的情況,所以在接力日記實施之前,筆者就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接力日記的內容應是記錄當日發生的事情,也可以是自己對某件事的感受或評論,內容要真實具體。
(2)日記應標明日期與天氣情況,并署名。
(3)次日早上,接力小組的其他任一成員要對日記寫出一句話的評語,需署名。
(4)小組其他成員一致認為日記不合格、書寫潦草的,需重寫,當日中午前完成。
這幾條要求提出的目的是在小組內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監督、相互品評的機制和氛圍,使個別學生在小組學習的模式中改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在實踐操作中,也確實存在個別學生拖沓,不能及時完成、上交接力日記的現象,通過教師及時的指導和組內同學的及時監督,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學生的寫作態度變得更為積極了。
二、實施生—師兩級評價,讓學生樂寫、善寫
對接力日記的評價,筆者參考了“新課標”中的相關指導思想?!靶抡n標”要求我們教學評價不僅具有甄別與篩選的功能,還應能促進學生發展,即發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求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在對接力日記進行評閱時,筆者主要關注了以下幾個問題。
1.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允許學生寫出來
評閱接力日記的時候,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經驗來評價孩子對生活的表述。比如有的學生寫自己對乞丐的看法,認為他們很多人都是騙人的,騙取人們的善良,所以他的看法就是不對任何乞丐施舍,認為乞丐不應該存在。孩子的看法是有他的生活經歷的,作為成人的教師當然不能輕易否認孩子的主觀感受,更不能批評孩子缺失愛心。孩子的看法出現偏頗,甚至偏激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對這樣的接力日記,老師首先允許孩子寫出來,其次是指出生活中還可能出現的一些乞討現象,比如有的乞丐真的就是身殘,失去勞動能力而乞討,或者是有親人患白血病等重病急需救援,這樣的情況都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不能對所有的乞丐漠視而不予施舍,更不可能讓所有的乞丐消失。當老師在評語中寫清這些情況時,學生自然會對自己所寫的內容有了不同的看法,自身的思辨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2.組內點評,營造小組學習氛圍
接力日記的第一個讀者是同組內的任一同學,這名閱讀的同學要給接力日記寫“一句話評語”。這樣,就使學生的接力日記能在組內傳閱,組員之間互相學習彼此的習作,從別人的直接經驗里獲取自己的間接經驗,形成小組內良好的學習氛圍。由于學生的評價能力層次不同,所寫評語的水平也不同。有的學生在評語中寫道“所寫的事情很有趣,但是具體的細節寫得不夠詳細,應該細致地描寫”,這樣的評語就很有水平,可見這名同學的評價能力較強。也有學生在評語中寫道“你寫的內容沒有意思,還不如不寫”,這樣評語不是有效的評語,甚至會傷害學生寫接力日記的信心,但是這種評語是閱讀的那位同學的真正感受,也是允許學生寫上去的,老師要做的工作就是對這種評語進行“修正”,既要保護學生寫作的信心,又要保護學生評價的自主。
3.指導性批閱,促進學生再發展
小組同學寫完“一句話評語”之后,接力日記由教師進行評閱,教師的評價是在小組同學評價之后,并非零基礎,所以教師的評語應兼顧學生所寫的評語,要更具指導性和人文性。反觀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批閱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終結環節,從而使這環節的教學功能僅是“評定包改,甄別優劣”,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幾乎沒有收獲,僅得優者受到鼓勵而已。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擊,從而失去習作的信心。所以,評閱這一環節應更有效地發揮教學的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根據接力日記和學生評語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的形式予以再指導,然后讓學生根據指導,在以后的日記中能夠得到再改、再練、再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對習作做個簡單的評定而已。在筆者的評語中,盡量避免出現那些“中心突出,語句通順”之類的套話,因為學生看了不知所措,而要多一些人文性、指導性的語言,往往要建議學生在哪些方面多下工夫,會把習作寫得更為細致、深入、感人。
通過兩年的實際操作,接力日記在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和素材的積累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教師在習作教學中運用這種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