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學后教”,即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凡是學生已會的或通過學生討論等活動能學會的教師堅決不教。教師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建構,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先學后教;定向學習;效果檢測
法國教育家盧梭曾說:“不在于教學生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學生有學習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目前,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已經貫穿于整個教學。但在教學中發現,采用以上的教學理念無法有效落實五年級科學四單元“地球的運動”的教學。大量的天文知識,許多的科學名詞及其定義和模擬實驗在教學中難以真正地落實,究其原因是教科書無法為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這就決定了教學中需要學生事先了解相關的科學內容,需要學生課前、課內的自學。而“先學后教”的教學理念不失為解決此問題的一種好的思路。何為“先學后教”,即以學生的學習狀態確定教師的教學行為,凡是學生已會的或通過學生討論等活動能學會的教師堅決不教。教師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
基于上述思考,嘗試“定向自學—交流匯報—教師點撥—效果檢測”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建構,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品質,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真正的主人。
一、定向自學
1.學生定向自學,自主構建知識學習目標
此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確這堂課的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緊迫性和主動性。
具體做法:(1)教師在課前提出自學要求,讓學生明確所學習的知識有哪些?要求學生課前查找資料。(2)自我評估:你掌握了多少?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在課內小組解決的?以上這些都是教師備課時的任務,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羅列出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給學生恰當的自學提綱,通過學生課前自學,課內交流收集疑難問題,課堂交流后教師再適時地加以點撥。
教學中的注意點:課堂中學生會了的知識教師就堅決不教,不會的先交流再引導,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還學生大量的時間。
同時對于需教師點撥的知識因內容不同而給以適當指導,或以提綱的形式,或以課件輔助閱讀資料的形式。
2.小組合作,有效學習
在本單元的小組合作中,主要分兩個環節:知識點的自學交流和模擬實驗的操作自學。
這樣做的目的是滿足各起點的學生,使其能充分地自主學習。兩次自主學習安排在課內交流,能給全體學生搭建一個公共的平臺,通過優秀生“兵帶兵”的形式防止基礎較差和反應較慢的學生掉隊或落得更遠,也可以使優秀生自己得到鍛煉,后進生也有了向優秀生學習的機會。
3.時間跨度的安排
定向自學的時間:課堂的前5分鐘和模擬實驗自學階段的5分鐘。具體以定向自學的內容和模擬實驗內容而定,時間限制目標宜小不宜大,宜具體而不宜空泛,要保證留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模擬實驗。
總體時間的安排:組內自學交流一共10分鐘,小組匯報交流、教師點撥10分鐘,模擬實驗模擬12分鐘,檢測8分鐘。
二、課上交流,教師點撥
在教學中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定向自主學習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它不等于學生自由隨意地學習,而是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也不是否定教師的指導,而是在教學形式上,要從重教師的“教”轉向重學生的“學”,即要以“學”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學。
在確立教學目標時,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要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關注的重點要放在如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發展,不斷提高。
在教學方法上,由原先的教師單向信息傳遞向師生間、生生間立體式信息交流轉變,把學生的個體反饋,學生群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及時聯系起來,形成多層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主體信息交流網絡。
由此可見,課上自學后的交流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教學中安排了兩次課上匯報交流:第一次課上匯報交流是在自學階段中優秀生學會之后跟組內交流學法,重視組內的不同見解,帶著掌握的知識和問題參與課堂上的集體匯報交流。第二次課上匯報交流是模擬實驗操作的匯報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模擬實驗。這樣安排的意義和作用是:通過交流,初步解決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盡可能組織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糾正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只有在多數學生不能解決的時候教師才講解。如以下這些內容教師可以點撥講解:
《晝夜交替現象》
①日、地相對圓周運動知識。②跟陽光照射、地球球體和自轉有關。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①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②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兩種學說。
《證明地球在自轉》
①晨昏線的知識。②自轉方向圖上表示法。③地球的自轉會產生晝夜交替現象。
《誰最先迎來黎明》
①(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②世界時區圖。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①地球的自轉方向與天體的順時針轉動。②地軸傾斜方向不變。
《地球在公轉嗎》
①視差的存在就是公轉的依據。②公轉和自轉的方向。
《為什么一年有四季》
①古人研究四季實驗的三個不變:地點不變、時間不變、標桿長度不變。②直射和斜射。③四季的形成跟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有關?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①極晝、極夜與地球自轉、公轉和地軸傾斜有關。②(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三、效果檢測,有效提升參與品質
效果檢測主要安排在課堂內完成,其目的是檢驗學生自學的問題,最大程度地暴露學生學習中的問題。筆者在教學中分兩次落實。
1.模擬實驗操作,掌握效果檢測
這次檢測安排在組內第二次組內自學交流結束階段,其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模擬實驗的理解過程,為接下來的分組模擬實驗做正確的指導。具體做法可采用表格的形式,筆者設計了可用于本單元的統一格式:
模擬實驗操作程序
本次檢測不付諸于紙張,讓學生針對課件出示的要求,自行檢測,然后匯報,教師收集疑難問題適時地加以點撥。
2.全面檢測
課堂教學完成后利用課堂作業對本課的教學進行全面的檢測,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再一次集中解決疑難問題。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讓學生按照教學目標做對作業,做到了“堂堂清”,尤其是讓后進生能做到“日日清”,課堂作業課內完成,真正地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本學期筆者在開學后就先教第四單元,在嘗試“定向自學—交流匯報—教師點撥——效果檢測”的教學策略后,收到了較好的成效,特別是后進生,對本單元的知識、技能都有了較好的掌握。
總之,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實踐過程中,成功的地方很多,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尚存在很多問題。如,開始一段時間,學生很感興趣也很自覺,但一段時間后,部分同學開始不能按時完成課前自學任務,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難度,組內合作交流中后進生又作壁上觀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正在反思,同時加強自身學習,一定會把先學后教理念切切實實地貫徹下去。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宋乃慶.中國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理念和創新.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131.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巾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