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顧名思義“語”為口頭交流的實踐,而“文”則是書面的表達。學習語文不僅僅在于自身語言表達得流利順暢,更在于自我的情感能徜徉在字里行間。常說口頭的闡述往往會受制于時間與空間的局限,然而書面文字的出現卻使全人類的文明得以傳承。讓孩子們通過接觸文字,進而了解文字,運用文字表達自我情感。對此,小學語文習作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學習,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進行了一次微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低年級習作強調寫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或物發表自己的看法。中年級習作寫段,表達自己最受觸動的地方,而且要寫具體。相對而言,高年級的習作則要寫出文章的同時,并學會與他人交流,不斷修改,不斷完善。可見,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教師的引導是至關重要的。
一、創設有效情境,找尋心靈的觸動
習作初始,教師往往能依據主題要求為學生設定一個情境,以便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引入本次習作要求。本人認為所謂“有效”在于學生對習作情境的“觸”與“思”。例如,習作《我身邊的___》,教師通過列舉的方式向學生說明,他們身邊有父母、朋友等等。但是學生仍是茫然:我身邊的人很多,我該從哪里寫起呢?于是學生開始頂著筆桿,思考半天。截然不同的是,“記憶深處是否有你難以忘記的事或物?”“為什么呢?”“他(她)是誰呢?”一連串看似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卻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觸”與“思”。學生通過“難忘的事”瞬間搜尋自己腦海里的一個個片斷,從而對“理由及事物的特征”展開思。情境創設的單一轉變為多向思維的發散,其收到的效果也會大相徑庭。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著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正如一縷陽光鋪灑在殘雪中的小草一般溫暖動人。
二、放飛想象,馳騁自我的天地
在習作的世界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小花小草招手微笑;小狗小貓追逐打鬧;小孩子滿世界亂跑……如此絢麗多姿的王國都歸功于“想象”。如何打開“想象”的閥門?其關鍵不在于教師的傳授,而在于學生自身對世界的認識,用孩子們的眼界仰視天與地,不必做過多的限制,鼓勵他們表達最原始的想法。如《窮人》一文的續寫:當漁夫得知鄰居西蒙一家人不幸后不知所措時,善良的桑娜早已把兩個孩子抱回家中,故事到此就結束了。其實不然,之后將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問題一出,學生的心中早已有千萬種答案。有的學生感嘆道:“漁夫與桑娜的日子過得一點都不好,悲傷漸漸地向他們逼近……”有的學生會敘述說:“桑娜過得很辛苦,覺得當初的決定是不是錯了呢?如果沒有這樣做,她會不會后悔呢?”有的學生則描寫道:“西蒙的孩子長大以后,發現了真相……”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盡情續寫著屬于自己的《窮人》故事,深深地體會到習作給他們帶來的快樂。
在每一位學生的心中都有一把求知與好奇的火把,教師適時地加以引導點撥,那種潛力將是無窮的。此時,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引導與組織的作用。鼓勵學生勇于質疑,敢于在習作中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此,學生才能在字里行間馳騁自己的天地,譜寫出一篇篇愉悅的樂章。
三、發現亮點,分享成果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去遨游書的海洋,豐富儲備,汲取營養,寫出屬于自己的文采。更要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向學生推薦書籍,分享教師自己的所感。如此的師生互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文字的熱情。當然,成果的匯報更在平時的積累。因此學會“積”,也是平時提高習作水平不可忽視的方法之一。如有的同學收集到有關以“春”為主題的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等。有的收集到有關于人物神態詞語:大驚小怪、大驚失色、大惑不解、從容不迫……這些都為以后的習作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例如,在習作《我的家鄉》中,簡短的開頭:“我見識到家鄉( )天氣……”學生眾說紛紜,天氣可是晴朗的、多云的,又或是萬里無云、變幻莫測、風平浪靜等。資源庫的豐富讓學生在表達方面多了一種選擇。
讀書時或思潮起伏,或憂思難解,或哭笑不得……都為“得”。讀書不再是走馬觀花,一遍讀完,而是細細地讀,靜靜地品。從作者的字字句句中,感受他對人與物的理解,體會他對生活的熱忱。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點撥學生從名篇名著中借鑒模仿,進而寫出自己的風格。如《風景優美的地方》習作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回顧有關描繪風景的名作,引導學生從中發現亮點及其歸納總結:按一定的順序,或者從事物的特點出發等。通過作品的賞析,學生對習作技巧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領悟。
四、以評促進,拓展思緒
習作教學中展示與評價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修改環節最為關鍵,此時教師以兩三份習作為契機,師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評價,從而促進小作者能更好地完善習作內容,并及時了解自己習作中的長短處。交流的過程即是寫作的過程,一篇優秀的習作,就是在不斷的逐句逐段的琢磨之中誕生的。正如著名詩人賈島所言:“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作為一名小學生可能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更能碰撞出創作的火花,激發起習作的興趣。
如在《我的春節》習作教學中,學生都能大體描繪出春節時一些風俗習慣:“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之后,家里人都忙著大掃除。我也不例外,幫著大人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特別開心的日子終于來了,全家人圍坐著大飯桌,吃著媽媽精心準備的大餐。放鞭炮則是我們這些孩子主要的娛樂方式……春節就這樣在鞭炮聲中離開了,我們又開始期待著明年的春節。”學生在習作中充分地表達他對春節的喜歡,可是又只是簡單的兩三句表達,未能從深層次體會那個特殊的日子,人們對于春節的復雜情感。因此在交流中,有些同學認為,可以在大掃除時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非得大掃除呢?或者把當時我的心情用一些比喻等修辭手法表達,使文章顯得更有活力。
通過這種對習作的評價與交流,大大地匯聚師生的習作創新點,每一位學生都能從中汲取相關信息,進行修改再創作,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魅力是無窮的,它是師生之間相互合作、探究、促進的過程。通過創設有效情境,放飛想象,讓習作成為孩子們成長經歷中的伙伴。學生應厚積薄發、博采眾長,創作出屬于自己心目中的名作。
(作者單位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鶴塘中心小學坊下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