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下,強調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文本的朗讀。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讓朗朗讀書聲重現課堂。
一、悟讀可貼近生活,從生活常識感受課文
新課標提倡“情境教學”,我們要大膽地創設課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再見了,親人》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是抒情散文,感情真摯強烈,語言親切感人,但學生不能很好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于是,我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回憶平時自己與尊敬的長輩、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分別時的對話”的情境,學生就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思維就能很快地飛到那種情境中,此時,我趁勢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并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調:對大娘,如對長輩慈母,應懷著敬重的情感讀;對小金花,如對下輩女兒,應懷著關切的情感讀;對大嫂,如對同輩親屬,應懷著親切的情感讀,學生就自然而然能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了。學生的感情融入了課文中,既提高了學生的感情朗讀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悟讀可融入角色的扮演,讓學生實踐感悟課文
新課標要求教師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老師的范讀和課文錄音,并組織學生利用多種形式和多種方法朗讀課文。如在教《軍神》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找出劉伯承將軍和沃克醫生的對話,然后進行分角色朗讀的訓練。請一位學生模仿將軍的神情,用“舒坦、平靜”的語氣來讀劉伯承將軍的話,以示將軍的鎮定、沉著、堅毅;請另一位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中的經驗模仿沃克醫生不斷變化的動作和神態,用“疑惑—關切—敬佩”的語氣來讀沃克醫生的話,體會醫生的感情變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深化。
三、悟讀可以體現學生的獨特感受,展現個性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寬容、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品味出不同的思想內涵。一個“冒”字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有不同的感悟,那就是個性的張揚。給學生提供讀悟表達的空間和自由,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讓學生先把感悟到的讀出來,說出來,教師給予點撥啟導,以培養學生讀完了就有話要說的表達習慣,體現了審美價值的個性化、多元化。
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教師若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功莫大焉。”“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所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重視并加強良好的朗讀教學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就可以為學生在以后的語言學習中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康市龍華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