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應把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放在首位。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做到語文教學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真正體現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這一理念。為此,在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嘗試,將閱讀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力求讓文本與學生的感受、理解、體驗產生“碰撞”,撞出火花。
關鍵詞:語文教學;實踐能力;課堂教學;生活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原動力。有了興趣,產生了求知欲望,學生自然會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導入如果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巧妙,緊扣主題,就能從一開始就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愿望,收到先聲奪人的良好效果。
二、借助生活經歷,感悟文本
1.依據生活體驗,品詞析句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重視,并充分運用。如理解《頤和園》一文中“游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這一句時,我就通過聯系生活的方法讓學生品味“滑”字的妙處。以講臺桌面為湖面,手為船,讓一個擅長舞蹈的女生上臺演示“船”是如何滑過“湖面”的,讓學生仔細觀察,細心體會。
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的目的,正是為了在學習內容與自身生活體驗間搭建橋梁,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達到融會貫通,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2.運用生活情境,展開對話
教學文言文《伯牙絕弦》一課時,由于文本內容離學生的生活距離太遠,為避免學生學起來困難,提不起興趣等問題,我先創設場景,讓學生把文中描繪的場面演出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因為創設了生活化的場景,難懂的文言變成了有形、可感的生活化內容,與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3.體會生活,升華認識
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拓展深化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桂林山水》一課中,那生動優美的語言文字把風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描繪得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在我們面前,令人陶醉。在拓展延伸環節:感悟生活中的“美”這一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美”的認識。學生各抒己見,爭先恐后。由此可見,只要能在教學中聯系生活,他們就能在體驗、感悟的過程中放飛自己的心靈。
三、將語文學習延伸到生活中
1.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針對語文學科實踐性強的特點,指導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運用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還可讓學生把活動中的一些有意義的經歷以日記的方式寫出來。通過開展活動,創造生活寫作素材,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掌握豐富的材料,在寫作中與他人一同分享快樂。
2.在課外閱讀中感受語文
引導學生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摘抄精彩詞句,仿寫經典片段,就書中的一些情節、現象、人物的形象等展開練筆、交流,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3.從語文的角度看待生活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不管是一則廣告,幾句對話,還是生活中的奇事、憾事、樂事,或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以從語文的角度來看待、思考。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找到語文的影子,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能讓語文學習更好地融入生活中。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體現“全面”與“綜合”,是當前語文教育的一個新理念。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就需要將教育與生活緊密相連。讓語文課堂教學回歸生活,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視語言智能的弊端,也優化了教學過程,使語文教學充滿勃勃生機和創造激情。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州金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