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學生可以通過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來表現自己的個性。音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每個音樂老師都在為了實現新課標的理念而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好多體現新課標理念的教學都成了走過場。作為音樂教師,一定要讓音符永遠跳動在孩子們的心中。
關鍵詞:音樂;小學;歌聲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講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被迫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教師要充分地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和智慧。音樂藝術既能表現人們的感情,也可以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音樂是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用音樂來打動人,有時比語言要容易得多。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孩子天真的童趣。孩子在學音樂的過程中,會將音樂教育的本身看作是一種新鮮而神奇的東西,因為他們能感受到音樂的神秘。也許孩子天生就喜歡音樂,一些嬰兒在其肆意啼哭而聽到美妙音樂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尋找這天籟之音的發音源。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在人與人之間,音樂也會幫助我們搭建一個很好的溝通橋梁。
年幼的學生也許有時候很難用完整而且準確的語言來表達情感,但是音樂可以幫助他們很好地表達情感。歡快的音樂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唱出愉快的心情。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倡導快樂學習,可是學生有算不盡的習題,背不完的單詞,除了音樂課上的幾十分鐘時間外,似乎已經聽不到孩子的歌聲了。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地演繹出音樂本身的魅力,讓學生的童年充滿歌聲。
如果讓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樂理知識,顯然是非常枯燥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對音樂形象生動的描述,來使學生理解和區分高、中、低三個音區的音樂特點。在講到高音區,就可以讓學生描繪小鳥的形象,使學生感受高音區的音色較清澈和明亮;到了低音區,就讓學生描繪大象、老牛的形象,使學生感受低音區的音色較厚實、沉重。之后還可以分別用高低音區,來演繹一首學生熟悉的歌曲,讓學生感受高低音的差異,讓學生知道,同樣的一段音符可以演繹出不同的感情,也就是說,除了語言,也可以用音樂來準確地表達情感。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對于適宜表演的歌曲,設計一些簡單的動作,創設一定的角色、情節,誘發少年兒童自我表現的欲望,鼓勵他們在表演的過程中淋漓盡致地表現自我,并在相互影響和啟迪中表現自我。
讓學生愛上音樂,是音樂課的最高目標,也許不是那么容易達到,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讓學生學會幾首動聽的歌曲,當他們心情愉悅的時候,可以想到用歌曲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把童年的歡樂盡情地唱出來。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在自己的工作領域里,盡情地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聰明才智進行創造性勞動,以達到全面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這一目的。
(作者單位 浙江省蒼南縣龍港第十小學)